滞胀时期市场深化路径及影响
2014-04-17王华春张璇
王华春 张璇
滞胀时期市场深化路径及影响
王华春 张璇
二战后发达国家实施凯恩斯政府干预政策一度带来经济繁荣,自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这些国家同时面临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双重困境,为摆脱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他们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以市场深化替代政府干预为取向的私有化改革。滞胀时期的市场深化改革中短期或能提高企业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缓和社会矛盾,但同时带来收入分配等新矛盾新问题。长期看市场扩张有助于市场深化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水平,从而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分析滞胀前后政府干预退出和市场扩张以及市场深化的路径表明,市场作用具有决定性和普遍性,政府干预具有被动性和滞后性,市场深化过程即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过程,市场深化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予以配合,从而实现政府和市场关系动态调整互补共生。
滞胀 政府干预 市场深化
为恢复战后重建和摆脱危机,英美政府在二战后继续实施国家干预刺激政策,系统化大范围推行凯恩斯政府干预政策,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广泛的甚至深入到产业内部的干预,出现了经济“黄金增长”,社会矛盾得以极大地缓和。但随着包括以石油等生产要素自由化流动为代表的经济全球化加速,政府深度介入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导致经济增长停滞与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相继出现,滞胀带来了经济社会甚至政治危机。积极倡导市场扩张的新自由主义站到了历史发展舞台。新自由主义先后在英美等国家得以推行,中短期取得了部分与预期一致的效果,缓和了劳资矛盾和社会冲突,成功地使经济走出滞胀泥潭。上述时期政府让位于市场,推进市场深化,充分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深入研究上述时期市场扩张条件、过程和效果,梳理该时期市场深化路径,总结市场深化经验,对于推进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事业,特别是如何深刻理解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将提供深刻启示。
一、环境变化与政府过度刺激导致滞胀困境
从宏观目标角度考察,在过剩、短缺不同的经济条件推行凯恩斯政府干预主义将导致不同的经济效果。基于大萧条时期生产要素过剩而出现的经济危机,在既存的制度框架内,以财政政策等手段刺激总需求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暂时均衡,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成功地克服经济危机。正因为如此,二战后在相对稳定的时代环境下,以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为指导,英美等国家普遍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和较低通货膨胀的黄金增长时期。[1]
在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由生产要素不完全过剩取代完全过剩条件下,推行凯恩斯国家干预导致滞胀困境。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英美等国家初级产品不足和石油等资源的有限促使有的生产要素供给不足的同时,劳动力、资本存量等生产要素供给过剩。以刺激有效需求为特征的管理政策将引起短缺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从而形成结构性通货膨胀压力;由于受到短缺生产要素的制约,结构性通货膨胀压力变成现实。随着70年代过剩和短缺生产要素并存现象的出现,凯恩斯干预理论的宏观目标与微观基础不匹配并形成难以克服的矛盾,面对生产要素不完全过剩,凯恩斯国家干预管理政策最终导致滞胀,滞胀影响社会经济生活各个层面甚至包括执政党的执政风险。[2]
从微观基础方面观察,滞胀之前实施的国有化政策难以适应滞胀条件下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国家干预主义政策影响而一度出现国有企业,特别是因为战后重建而在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等方面推行国有化,为恢复现代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英国曾经是实施国有化的典型代表,国有化过程分别经历了由工党克莱门特·艾德礼(Clement R.Attlee)执政时期以银行、民航、铁路、电力等国有化为代表的第一次国有化高潮;以工党詹姆士·威尔逊(James H.Wilson)执政时期以钢铁、港口、机场等国有化为代表的第二次国有化高潮以及发展到以宇航、汽车、造船、石油等为代表的第三次国有化浪潮。但国有企业生产和运行效率并不高。到1979年,国有企业平均成本高于私人企业平均成本近四成,政府必须给予补贴从而加大了财政赤字,如政府仅对煤炭、铁路、钢铁三个产业部门的补贴就占当年财政赤字的二成。[3]
微观经济效率低和活力不足是国有化政策低效率的表现。以1979年为例,国有企业产值占到英国GNP的10.5%、国有企业投资额大约75亿英镑占到全国的15%;由于国有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劳资关系紧张,低效率的国有企业需要大量的财政补贴导致财政吃紧甚至出现财政危机并引发政党激烈争辩。政府补贴资金源于私人企业税收,对国有企业的高额补贴实际上妨碍着私人企业发展,对整个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4-6]
此后,经济全球化和新兴科技革命为此前政府深度介入的行业推行私有化提供了技术可能,市场扩张和深化已经水到渠成。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内在要求,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也为此提供了制度便利。两次石油危机充分暴露出既有经济制度抵抗外部打击的能力不足,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配置成为迫切要求,英美等迫切需要扩大初级产品供给的国际分工和实施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贸易和扩张。[7]以新兴技术发展和创新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为推进私有化浪潮和市场扩张提供了动力。高技术运用为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科技革命不仅在军事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对私营经济发展带来长远影响,在国有化比重较高的钢铁、通讯、邮政、交通、宇航、金融等部门由于新技术影响带来发展机遇,也为这些产业市场化提供了可能,特别是产业技术条件根本变革使得原产业在新技术基础上政府难以有效控制。[8]
新技术革命要求进一步提高生产的专业化与协作水平,推进市场扩张和市场深化呼之欲出。在英国国有化程度较高的部门,一方面受益于科技革命而有所发展,另一方面也在新兴技术革命中国家财政需要花费资金进行技术升级改造,但是大量的财政投入占用了政府的有限财力并加重了财政负担。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原国有企业技术条件发生根本变化,相应产业先前拥有的优势地位由于垄断基础发生变化而正在丧失。面对新兴科技革命,国家财政难以承担相应产业投资以实现长久保持国有企业垄断优势,政府对原有部分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就成为必然选择。政府垄断和管制难以适应技术进步,这是英国私有化兴起并向全球其他经济体延续的动因。[9]
二、市场深化效果与预期比较
英国遵行有计划按步骤推进私有化和大力扩张市场边界,不断将市场深化向纵深推进。20世纪70年代末,撒切尔夫人(Margaret H.Thatcher)执政后积极推行私有化政策,首先在竞争性国有企业私有化,然后在非竞争性国有企业私有化,最后提出私有化无禁区。由英国工贸部掌管私有化进程,采取的代表性方式包括将国有企业出售给私营公司,政府保留一定的特殊股份以行使监控权;将股票出售给国有企业经理层和员工,较大限度地减少来自国有企业内部的阻力;以市场化方式进行招标出售国有企业股份,银行等实力雄厚的机构获得较多的控股权;银行和企业按照市场化方式购买股票并可以在交易所上市交易。[10]上述市场深化路径产生了双重效果,一方面宏观经济运行改善、财政吃紧缓和,以及劳资关系由被动变主动等与市场深化初衷基本一致的效果,有的甚至比预期结果更佳,包括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重振等方面;另一方面,产生社会不公特别是收入分配悬殊,市场深化的好处为少数特殊利益集团攫取等背离市场扩张和深化初衷的结果。
从微观基础上看,一些制造行业生产效率得以提升。20世纪70年代,英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约1.6%,在西方七国中排名靠后。通过私有化方式出售这些低效率的国有企业资产后,这些行业生产效率普遍提升,在80年代后期排名七国前列,成为宏观经济出现高增长低通胀态势的微观基础。1980~1988年,英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5.2%,汽车、钢铁等制造业尽管利润波动大但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航空、货运等行业回报率提升尤其明显;天然气、电信等行业回报率相对平稳;英国航空在20世纪80年代末全球行业不景气条件下仍然保持盈利。[11]
以私有化为代表的市场深化改革对英国国家产业结构实现向服务业转型,优势制造业高端化、国际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变化至今仍然对世界服务经济和实体经济产生着重要影响。私有化之后的传统制造业在GDP中份额下降的同时,以金融业、商业、教育、健康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实现实质性增长。以2004年为例,制造业吸纳的就业人口占比为12.1%,该比重在实施私有化后的20年间下降32.4%,而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比重为78.9%,增长37.6%,其中,金融和商业等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增长80%,公共管理、教育和健康类就业人口增长28.3%。上述数据明显反映出私有化后英国产业结构已经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战略性调整,这种相对软化的产业结构综合地将制造业和服务联系起来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国际竞争力,其完整发达的金融市场为产业资本服务,对生产性投资具有促进作用,并对整个资本积累动力机制带来深远影响。[13]
英国私有化后的现代制造业并没有因此走向衰落,其实体经济在某些方面仍具有重要国际影响。有的传统制造业公司向服务业或半服务业转型,或者涵盖制造业和服务业,这些行业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其中在汽车制造、国防和医药等三大行业体现尤其明显。例如,有的汽车制造商不仅进行汽车制造,还同时从事其上下游相关行业包括地方交通系统设计、运输和原有一些内部制造环节实施外包,制造业内部环节转移规模扩大,行业内部的国际分工趋势明显、行业内部国际贸易频繁。
在取得以上良好效果的同时,市场扩张和市场深化的改革也导致不少社会问题,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等问题仍然棘手。具体看,首先,从市场深化与提高效率难题上看,短期内英国国有企业改革并未彻底消除垄断问题。其次,短期私有化之后的企业长期激励问题未能及时解决。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之后,与原先国有企业治理框架不同,新的企业控制者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技术进步或者其他社会责任。由于信息不对称在此问题上集中体现,特别是政府身为委托人,与代理人签订合同时可能为代理人提供逆向选择的机会,企业长期经营和承担社会责任等委托初衷往往难以保全。上面提及的微观企业效率提升可能部分与私有化改革存在联系,推行私有化可能在一定意义上带来竞争并促进经济效益改善,但经济自由化和企业内生发展更为重要,促进企业竞争当然包括自由化改革直接有利于效率提升。[13]第三,关于私有化之后不同行业或企业效率变化在学术界的实证研究中并没有形成“一边倒”的共识,私有化和行业或企业经营和效率改革具有不同的影响,已有研究对私有化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有不同的认识。以英国著名学者马丁·史蒂芬(Martin Stephen)和大卫·帕克(David Parker)两位合作的代表作所选取的该国11个国有企业行业在私有化前后经营效率对比最为典型,[11]这些样本企业经营效果与私有化之间的必然性难以体现,但根据以上数据或许大体支持私有化时期经济效率偏高的判断。
市场化扩张对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带来挑战,收入分配的均衡目标并未随着市场深化而出现明显改善。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和推行市场化自由化政策,英美等国家收入分配均呈现收入差距悬殊现象。这里仅用美国黄金发展时期(即1947~1979年)和新自由主义发展时期(1979~2001年)社会主要阶层收入变化数据为例,说明市场化前提下的政府干预可以实现收入分配均等和改善,市场深化和市场力量的过度发展对于实现收入分配均等带来的挑战。从1947到1979年间主要实施以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指导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美国底层20%社会阶层收入增长116%,最富有的20%和5%的人群其收入分别增长99%和86%,可见,社会各个阶层收入都实现合意增长,特别是社会底层人士收入增长速度最快。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条件下,少数群体收入快速增加而多数阶层收入并未改善。以1979~2001年的情况为例,美国底层20%的居民收入增长3%,而高收入的20%人群和最高收入5%的人群其收入分别增长53%和81%,最高收入的1%的群体税后收入增长201%。[14]以上政府干预和市场深化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也许能很好地说明,防止收入分配差距悬殊,首先需要市场化以解决劳动力等配置问题,实现其就业收入的持续增加,但在劳动力等要素实现市场化配置之后,政府有效介入就成为防止收入差距出现悬殊的必要条件。
三、滞胀时期市场深化带来的深远影响
纵观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动态交替具有内在必然,政府边界通常在萧条、危机、战争等情况下大肆扩张,市场边界则在滞胀之中、危机之后或与新技术革命同步,市场深化是一个动态的永恒主题。政府和市场边界关系动态演化过程反映了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滞胀时期英美等国家放弃昔日的凯恩斯国家干预而取道新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通过市场边界扩张实现市场深化向纵深推进,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成功实现,社会发展包括收入分配问题提上日程,国家治理能力得以加强。分析滞胀时期市场深化路径和持久影响,可以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如何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提供重要借鉴。
1.深化市场作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有效政府确保市场作用发挥并事关发展成败,这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并动态调整其边界的重要启示。市场发挥作用对于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和普遍性,政府应该成为市场的适应者,改革政府以适应市场发展,让市场优化资源配置。[15]面对滞胀或其他经济发展难题,英美等国家采取的是市场深化路径,即使是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监管,其政府运行规则都源于市场思路,必须符合市场原则,市场范畴大于政府范畴,将市场优势发挥到最佳程度,最大程度地创造财富。
中国经济体制最大程度地发挥政府优势,包括运用市场和行政力量追求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制度的核心是政府,政府可能制约市场,政府范畴大于市场范畴,市场难以脱离政府规划的空间,即市场被政府包涵。[16]中国提出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具有针对性和战略性,必将对未来经济运行,特别是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的调整等产生深远影响。
有效的政府主要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政府不是作为增长的直接提供者,而是作为合作者和促进者来体现。首先,政府作为市场的仲裁者,为市场参与者的经济活动提供有效的激励政策,优化微观经济环境为市场发挥作用提供正确的信号。其次,为市场提供长期投资所需要的广义和狭义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财产权利界定、法律、规则和秩序、保护市场参与者的正当利益等。第三,提供基础教育和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外部效应明显的基础设施,以利于市场持续稳健运行。[17]政府作用主要体现于对市场发展提供保驾护航,政府支持而不是取代和阻碍竞争性市场发展,政府集中精力于市场所不能企及的工作,对市场起补充作用,即让政府和市场互补共生。
2.市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的作用程度有差异,这为中国经济转型和市场深化提供了方向。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中的政府和市场作用程度各有侧重,政府有效发挥作用的适合范围随着经济增长阶段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总体上要求政府行为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在经济发展尚未起飞阶段,政府干预那些外部效应显著,能够为企业和市场深化发挥补充作用的领域。经济发展进入需要依靠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驱动的起飞阶段,政府应该全力培育和完善制度,提供公平竞争的宽松发展环境以利于技术创新活动展开。在遭遇强烈外部冲击包括金融危机等时,政府必须及时果断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中国是发展中的经济大国,正经历着体制机制转型,一些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往往被短期目标所左右,需要在市场制度范围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实施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干预,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市场深化。[18]
3.英美等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得益于妥善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对于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制建设具有重要启示。英美等国家面对滞胀引发的严重经济与社会危机,不仅成功地处理了当期需要处理的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问题,同时也成功地应对了社会危机,随着宏观经济变化和时代发展及时调整了自身模式和功能,通过协同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力量,让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形成互补共生,在相互耦合中形成整体性制度结构,国家治理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中国正致力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同样需要妥善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作为重要支撑。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而言,政府应该适应市场,尊重市场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切实围绕并发挥以下作用,即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有赖于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需要深入推进金融、土地等要素市场建设。建立互补共生的政府和市场关系关键在政府,实现合作互补的关键是需要让政府来适应市场,以确保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
就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而言,需要重点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构建利益共享的社会治理机制。中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迁和社会分化,已经形成多元开放的社会结构。这是一个社会适应市场化发展和社会走向开放的结果,中国社会问题也进入矛盾多发期,蕴藏着风险和不确定,除了迫切需要收入分配改革防止收入分配差距悬殊以外,还需要通过社会体制机制改革,培育有效的社会利益整合机制,构建利益共享的社会,形成社会稳定的基石。
[1]傅殷才.新保守主义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27-29.
[2]李其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自由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5):7-18.
[3]于维霈.英国私有化剖析[J].世界经济,1990(12):35-41.
[4]王俊豪.对英国现行政府管制体制的评论[J].经济科学,1998(4):119-119.
[5]毛锐.撒切尔政府私有化政策的目标评析[J].世界历史,2004(6):63-73.
[6]杨卫东.国有化和私有化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12(1):100-105.
[7]徐友渔.关于苏联东欧剧变的研究和争论[J].社会科学论坛,2005(6):144-147.
[8]黄春蕾.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国有化到私有化的再认识[J].当代财政,2001(4):22-27.
[9]余斌.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回顾与思考[J].管理世界,1997(2):86-90.
[10]杨国彪,谢剑林.80年代以来英国的私有化政策[J].世界经济研究,1997(4):27-30
[11]Stephen M,Parker D.Privatiza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out the UK Business Cycle[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1995(16):225-237.
[12]张世鹏.关于新自由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6):25-29.
[13]严海波,王姝.英国经济的结构性转变与英国政治(上)[J].国外理论动态,2006(12):13-18.
[14]Bienefeld M.The Need to Rebuild a Global Policy Framework in the Spirit of Keynes[Z].Paper presented to XIIIth Annual Socie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ocio-Economics Conference,Madrid,Spain,June 23-25,2011.
[15]马力宏,刘翔.变化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及其影响[J].理论探索,2013(5):72-77.
[16]郑永年.三中全会回答了什么样的经济问题?[N].联合早报,2013-11-19.
[17]程漱兰.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年回顾(1978-199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6.
[18]吴敬琏.如何定位政府与市场的边界[N].人民日报,2009-03-03.
Research on the Market Deepening Path and Its Impacts during Stagflation
WANG Hua-chun,ZHANG Xuan
(School of Government,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The developed countries,mainly including the UK and the USA,had undergone booming in economic and social prosperity after World War II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Keynesian policies.However,these countries also faced economic stagnation and high inflation since the 1970s.In order to get rid of economic,social and political crisis,an alternative of deepening the reform-oriented privatization was begun to promote.Confronted with the rise of stagflation and the prevail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the UK and other countries implemented large scale market deepening policies,which can solve stagflation in the short term,while also brought new conflicts,such as income distribution.In the long term,market expansion will help deepen the market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allocation,thus it contributes to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achieving healthy economic development.Dealing with stagflation by market expansion and deepening of the market process path instead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market has a decisive role,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s passive,and the market deepening process determines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Therefore,governments need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market,to achieve dynamic adjustment of complementary symbiosis.
Stagflation;Government Intervention;Market Deepening
F045.51
A
1000-7636(2014)08-0013-06
责任编辑:魏小奋
2014-05-04
王华春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5;张 璇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