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型科技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常州科教城为例

2014-04-17王超群

江苏科技信息 2014年4期
关键词:科技园区科教常州

王超群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 南京 210042)

0 引言

近年来,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世界主要国家都将科技创新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江苏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科技创新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十二五”以来,江苏把“创新驱动”提升到战略层面,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进一步强化了创新发展的鲜明导向。加快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增强基层科技创新能力,是江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措施和重点任务之一。创新型科技园区一般包括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园、科技创业园等各类科技园区。常州科教城是江苏建立较早、发展较快的科技园区,总结其在支持创新创业等方面的经验,以及园区内创新主体在科研和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探索进一步集聚人才、增强园区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对于促进科技园区发展、全面提升基层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水平,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1 常州科教城发展基本情况

常州科教城2006年正式挂牌,占地5km2,包括教育园区、科技园区2部分,是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实验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作为教育园区,常州科教城按照“统一规划、资源共享,集约发展、集群发展”的思路,着力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园区现有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学院和常州大学1所本科高校。教育园区建筑面积2050000m2,全日制在校学生76000余名,建有16个大型现代化共享实训基地。

作为科技园区,常州科教城按照“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理念,努力构筑产学研结合、高科技产业发展、科技自主创新的先导区。园区现已集聚了550多家研发机构、高科技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建成了专业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在机器人、电动汽车及电子信息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发和产业孵化特色。

园区现有科技人才10000多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历2400多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9人。中科院30多个研究院所在此设立了分中心或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有6个研究所设立了分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21所高校在这里设立了研发机构和孵化基地。

2 制约常州科教城创新发展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入驻常州科教城的科研院所和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科教城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这一方面得益于当地政府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对科教城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科教城引进创新人才和团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也是企业和科研院所坚持以创新促发展、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结果。然而,伴随着科教城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其在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2.1 部分创新主体对科技政策的了解与把握水平不足

制定和落实科技政策是推动全社会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对全社会创新创业具有显著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江苏出台了一系列引导、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搞研发、搞创新的政策措施,如《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简明手册》《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实施细则》《江苏省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等。但是,在实际创新过程中,园区内有很多企业往往有着创新的希望和远景,但对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科研经费专款专用等科技创新政策却了解得不清楚或不知道从何了解,在申报科技计划项目时一头雾水,或者在实际生产、研发、经营中走了弯路、错路。加强科技政策的宣传、服务和落实工作,成为当前推动科技创新的必然要求。

2.2 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流动性较大

当今世界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保障,在推动科技进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拉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近年来,常州科教城依托常州市“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和“龙城英才计划”,大力实施“金凤凰计划”和“千百菁英计划”,努力打造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集聚了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成为常州科教城开展科研活动的坚实基础和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目前科教城也面临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引进院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而科技项目和科研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人才不断流失的难题,部分企业也面临大部分人才都往大院、大所倒流的尴尬现象。如何在引进人才后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创新环境,推动人才向创新型企业流动,成为目前科教城人才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3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水平与基层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需求尚有差距

“十二五”以来,常州科教城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有效支持和推动了基层科技创新活动。然而,由于创新主体资金和规模有限等因素的制约,园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水平尚不能跟上基层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需求。以中科院常州中心化学研究所为例,由于中科院系统的资金由财政部门掌管,资金分配的有限性导致其在公共服务方面投资力度不足、公共服务硬件薄弱,部分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比较落后。此外,目前,园区科技创新平台也存在着建设无序、布局不合理、缺乏统筹规划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其推动产业持续创新、支撑科技发展的作用。

2.4 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速度较慢

近年来,常州科教城加快了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步伐,但是由于一些原因,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很低。一是缺乏科技成果转化启动资金。科技项目一般具有高收益伴随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高投入,往往使得园区内很多中小企业无能力介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不成熟性及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金融机构面对高风险时,又不敢贸然涉足科技产业。二是技术转让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技术评估服务体系,缺乏可行、规范、公平的技术估价方法,使得技术合作双方对技术的估价有时大相径庭,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导致技术成果转让或合作开发无疾而终。资金上的缺乏和技术转让市场法律保护的欠缺,阻碍了常州科教城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3 推动常州科教城创新发展的建议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常州科教城位于经济基础优越、人才资源丰富、创新基础扎实的苏南地区,要充分利用好政策、资源等方面的发展优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引导更多创新资源向科教城集聚,为创新型科技园区发展作出示范,为江苏创新能力提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依靠科技创新转变作出贡献。

3.1 加大科技投入,破解创新创业资金瓶颈

当今国际,不仅发达国家把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作为提升竞争力的国家战略,而且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大国也是如此。可见,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目前,为推动常州科教城科技发展,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加科教城科技投入,如常州市委、市政府从2011年起,每年给予科教城5000万元,用于园区运营、建设和引进机构等;武进区政府从2011年起,每年给予科教城2000万元,用于引进机构、项目配套等。然而,推动科技创新,决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还要不断提高各类创新主体和社会机构的研发投入。要加快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政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长,以高强度的投入破解园区科技创新资金瓶颈问题。

3.2 加强科技政策培训与指导,推进创新创业进程

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政策体系,推进园区科技政策宣传和科技政策服务,是园区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基础。要面向各类创新创业主体,重点面向科技型企业,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等科技政策宣传活动;按照简便、可操作的原则,针对企业、高校院所等不同创新创业主体的需求,分类编印科技政策简明手册,在园区内部发放,便于创新主体了解、查找相关政策;建立一支熟悉科技政策的园区专家咨询队伍,及时向企业、科研院所等基层创新主体传递最新的科技政策,使他们在从事研发和创新工作时,对科技政策和服务有全面地了解和把握,避免创新成果的浪费和创新创业进程的延缓。

3.3 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充分发挥人才的引领引军作用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进一步研究引导人才向科技型企业和新兴产业集聚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关爱机制,切实落实人才在安居、医疗保健等方面的相关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到企业开展高水平的研发,改变人才向机关、事业单位强力倒流的倾向;要招揽更多的科技成果到基层转化,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提供丰富的创新机会,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要充分运用税收、金融等政策,探索企业在人才投入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倾斜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重视人才,把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利于人才在科技企业创新创业的良好机制。

3.4 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高技术研究、产业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创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针对园区目前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力度,建立对基础性、公共性、公益性科技平台稳定、持续支持的扶持机制;要根据区内创新主体产业领域和科技创新需求,优化创新平台布局,加快完善公共研发平台、企业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的科技平台布局,大力提升公共研发和公共服务能力;要进一步拓展平台服务功能,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研发实力,推动平台向高端提升,实现园区内主要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平台全覆盖。

3.5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现实生产能力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科研界、产业界、金融界、政府管理部门等社会各个方面。科技成果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开展科技活动的根本目的。针对目前科教城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转化率较低的现状,有必要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以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贷款贴息及后补助等方式引导科技金融组织为创新主体提供科技金融服务的机制,解决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短缺的困境;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技术市场转让行为,健全技术评估服务体系,为技术转让提供有效的法律保护,从而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保障;要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多样化,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结成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开展“伙伴型”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1]华锦阳,汤丹.科技投入体制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科技政策的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3).

[2]吕耀平,吴寿仁,劳沈颖,等.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007(4).

猜你喜欢

科技园区科教常州
《科教导刊》征稿函
常州的早晨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关于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探讨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