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管理的柔性化研究
2014-04-17李霞
●李霞
当前,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管理大都采用 “制度+控制”这种“刚性”管理模式,管理者通过命令、监督、控制等手段达到管理目标;但这种管理方式多适用于工作易量化的人员, 学校教师都是高素质有创造性的教学人员,管理者应通过启发、引导、激励等“柔性”管理方式,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引导他们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理解并内化学校的各种规范,才能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促进教师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教师管理柔性化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
教师职业与教育经历使其更看重人格独立和自由,管理时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教师的独立人格,重视教师自身的价值,维护教师合理的权益,关怀教师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缓减其精神压力,并尽可能满足其真正需求,努力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的个人前途结合起来,以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才能使其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身心地为学校工作[1]。
(二)动态灵活
对教师的管理要实现柔性化,必须适应周边环境发展的需要,并根据学校的变革实际调整各职能之间的柔性管理方法和手段,时刻保持最新的、最适合于教师工作与发展的管理体制与方法。因此,对教师的管理必须是一个动态的体系,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僵硬的制度[2]。
二、教师管理柔性化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柔性化的组织结构
学校严格的等级管理,在运行良好的条件下有助于上下一致,提高管理效率。 但不足之处是:权力过于集中,且偏向行政管理,削弱了学术权力的功能,约束了学术人员的自由与学科、学术的创新,限制了基层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偏向于学术管理的学校虽然有助于推动学术研究,但不利于学校和社会的融通,不利于提高学校的运作效率。两种管理要均衡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柔性管理组织结构,促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深层融合。
第一,学校内部权力中心下移,建立以院系、学科组为中心的管理体制。 学校如果贯于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教师成了被管理者,没有发言权,管理者不能及时了解到教师的主观愿望, 就会弱化教研工作的主导地位,导致学术活动的行政化倾向。为了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应在主动听取教师心声的基础上促进管理权力的合理分布,将校级的管理下移至院、系(部)或学科组,强化学术管理,规范各级各部门的管理行为,激发各级组织的活力。
第二,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相互融合。这种管理模式,既要保留科层体制的学校组织结构,也要增加教师参与管理的程度和专业自主权,并通过系统的法规条例加以保证。 这就能使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比较平等,法规对人们的行为更多的是起引导而非限制作用[3]。
(二)丰富柔性化的职能
1.教师培训职能的柔性化
承担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培训便是有计划地提高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手段之一。 教师培训的途径主要有入职前教育、继续教育、进修、挂职锻炼等。每个教师的培训需求是不同的,必须建立一套有利于个体学习、发展的柔性培训机制, 将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内化为教师自我发展的自觉行动,教师才能结合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在自愿、主动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2.激励机制的柔性化
目前,不少学校已初步形成激励制度,但现有的激励机制更注重行政管理,需要进一步柔性化[4]。 这需要平等对待每一位教师,尊重教师的个人权益,赋予其运用自身智慧工作的权利,让每个教师都能体验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
3.职业生涯管理的柔性化
绝大多数学校对教师没有职业生涯教育, 在业务培训、专业定位方面没有制度保障,使得教师发展动力不足,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需要建立符合各级各类教育实际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管理制度。 研究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律, 对本校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其进行职业(创造型、管理型、技术或功能型、自主与独立型、安全型)定位,使青年教师少走弯路。 此外,还要建立合理的科研考核制度,鼓励教师开展与教学密切相关的科研或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的技术研究,通过科研促进教学,但科研任务不能过泛,要适当设立科研岗位,保障具有较强科研能力教师的科研工作专业化, 以提升学校科研竞争力。
(三)构建柔性的环境文化
1.工作制度柔性化
根据各级各类教师工作职责和分工的不同,构建弹性工作制。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自主统筹安排时间,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科研和实践中去,这样就能使教师获得更大的提升空间, 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产教结合。 相应的评估方式也应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评议改为教师自评、互评和学生评议相结合, 从多角度、多方面考核教师的工作绩效。
2.构建柔性的校园文化
要创建教职工自由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营造积极、乐观、向上、团结、民主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唯才是用、不求全责备。营造有利于创新、具有包容性、融洽性的柔性校园文化。[5]从而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1]宁晓昕.高校教师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 年硕士学位论文:13.
[2]稻香.柔性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138-140.
[3]钟慧英.高校柔性管理研究[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63-264.
[4]冯瑛,钱海婷.高校教师柔性激励机制探析[J],新课程研究.2010,(12):20-22.
[5]张威,张海峰.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8,(1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