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些走,路上风景无限好——品《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课有感

2014-04-17王愉鑫

教育科学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公开课海绵水分

●王愉鑫

教育是艺术,一门伟大的艺术,因为它塑造的对象是人;教育是生活,是在平凡真实的生活中积累人生的经验。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艺术感和生活气息的创生之地。程老师的这节课很好的诠释了教学的艺术。

“老师您辛苦了”一句洪亮的下课问候,将沉醉不知归路的我从温润动人的课堂上拉回到现实,原来已经下课。跟着程老师的课堂,我们一路欢愉的领略了太多美景,有些流连忘返。如涓涓溪流般的课堂氛围,精巧缜密的教学设计,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模拟实验,波澜不惊,却沁人心脾,直抵内心。

一、慢的节奏,感受时间与空间的延伸

孩子需要“慢养”,教育是慢的艺术。课堂教学如果能摒弃功力的浮躁心理,慢下来,会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程老师的课堂处处让人感受到慢的艺术。

首先,教师的表达娓娓道来,慢而有力。程老师温和亲切而又适中的语调和语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孩子们沉浸在一种平和温馨的氛围中。放松的心理让孩子们能够积极思考,敢于表达。每次提出问题,程老师都会放慢语速,给学生聆听的时间,静候学生的回答,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同时程老师对问题的表述层层推进,慢慢追问,每一个问题都落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铺垫了一条坚实的路基。例如对海绵吸水实验的讲解,教师将每一块海绵的状况都做了分析与提问,让学生一点一点的逼近吸水的原理,而不是急于直接出示结果,进行发问。

其次,本节课的教学推进缓缓徐行,不急不躁。从开始的复习引入,让学生充分回顾“蒸腾作用”的概念,不是以教师的讲一带而过;接着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水分运输的路径,耐心的指导学生充分完成实验,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操作实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对于蒸腾作用的意义,尤其是蒸腾拉力的突破,不急于告知学生原理,而是通过模拟实验,一步步的让学生感受水分如何通过海绵向上走(海绵块A如何吸水,然后海绵块B又如何从A吸水,接着海绵块C又如何从B吸水,最后海绵块C拧干后又可继续吸水),然后类比蒸腾拉力,让学生的思维轻松突破前概念(水往低处流)的束缚。如此慢条斯理的教学进度,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操作、观察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知识不再是学生认知静态的客观对象,而是融入学生内心的有生命的生长过程。

再次,学生活动按辔徐行,真实有效。目前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有些时候看似热闹,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其中,或是真实的理解活动的意义。有些是教师把活动安排的详细周密、滴水不漏,学生跟着模仿,失去了活动的创造性;有些是教师给出了活动的指令,却没有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失去了活动的真实性;有些是教师没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要求,放任自流,失去了活动的有效性。而本节课中的两个实验探究活动,教师提示了活动的目的和一些要领,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并且给足了学生观察的时间,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悉心指导,谆谆教诲学生要慢些做、认真看、互相交流。如观察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孩子们在轻松的环境中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分享孩子们的实验成果、纠正他们的实验操作,使学生活动真实有效。

二、巧的设计,感受知识与生活的张力

本节课的设计朴实而有新意,无论是对教材的内容的处理,还是实验的设计,都很简易,但却不简单,透露着教师的匠心所在。

首先,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巧妙的处理。教材内容分为“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植物的蒸腾作用”,“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三个部分。教师突破常规,在第一课时完成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从微观层面具体理性的认识蒸腾作用的概念及发生蒸腾作用的结构;第二课时将水分的吸收和运输、蒸腾作用的意义以及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三部分内容有机整合,让学生全面系统的认知植物吸收、运输、散失水分的过程,以及参与生物圈水循环的过程。这样的设计,打破了教材的逻辑顺序,按照学生的生活逻辑和认知逻辑来安排,不但分散了难点,合理分配了课容量,也更有利于学生系统深入的认识植物的蒸腾作用。

其次,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巧妙连接,浑然一体。例如教学引入环节,既没有声影交错的媒体,也没有生动有趣的案例,教师仅用复习“蒸腾作用”的概念这样一个看似传统的方式静悄悄的引入,简洁明了,又直抵主题——植物散失到大气中的水分从哪里来?直接引出了水分的吸收和运输。这样一种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给学生呈现了一个短暂的具有概括性和引导性的说明,能够帮助学生很快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新知学习获得生长的环境。

再次,模拟实验设计巧妙富有创意。蒸腾作用对于植物自身的意义,如果仅仅告诉学生结论性的两句话: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降低叶片表面温度。学生可以记忆,但却不能理解其内涵。教师设计活动让学生感受酒精挥发带来的凉意,切身体验蒸腾作用所降低叶片表面温度。为了突破蒸腾拉力这个难点,本节课教师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且简单的实验——海绵吸水。学生对海绵吸水的现象非常熟悉,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因此很容易理解海绵一步步将水分从低处吸到高处的过程,通过类比,学生轻松的将生活经验迁移到理解蒸腾拉力上,而且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教师同步运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演示,帮助学生建构一种物理模型。这样的实验设计不仅仅体现了生动、有趣的教学特点,更彰显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原来生活中处处孕育着科学知识。

三、真的体验,感受教学与教育的魅力

大家都想听、想上公开课,但是又都在声讨质疑公开课,认为公开课逃不脱作秀的嫌疑,公开课无法在常规课堂上实施,公开课华而不实。面对众多的质疑,程老师的这节公开课给出了最正面的答案,公开课也可以如此真实、朴素、简单,却动人心弦。

首先,教学媒体简单朴素。一支粉笔、几张ppt、几块海绵、一个水槽都是些简单易找的材料,课堂教学中没有光影交错的视频、没有学生稚嫩的情景表演、没有教师表现自我的滔滔不绝、没有热闹无序的学生合作活动,只看到教师用一支粉笔勾勒出简单系统的板书,只听到教师和蔼可亲的提问和具体翔实的评价,只有学生静静的认真的实验,就像一节常态课,仿佛所有的听课者都是隐形人,所有的一切都是平时课堂上可以操作的。

其次,教学素材简单朴素。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没有加入复杂、全新的素材,完全忠实于教材中选取的素材。教学引入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实验材料选取教师用书建议的芹菜,分析材料来自教材的“想一想、议一议”,就是利用这些人人都熟悉的简单的素材,经过教师用心的组合与开发,使整个课堂都充满活力。

再次,教学情感的渗透自然真实。教师没有刻意的让学生讨论如何爱护树木、爱护森林,只是通过分析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学生自然而然的理解绿色植物对于整个生物圈的意义,产生爱护树木的责任意识。

如此看来,程老师的这节课运用传统的教学引入,整合教材给定的教学素材,没有借助多媒体的强大功能,也没有热闹非凡的学生活动,似乎是一节再平常不过的常态课而已,甚至是所谓比较传统的常态课。但就是这样一节常态课静静的发生,默默的推进,慢慢的渗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原来课改不过如此。

很多老师还在疑惑课改理念很好,但是面临教学课时的紧张、考试的压力、实验室建设的落后等问题,如何实现平时的课堂也能充满课改的“味道”。我想程老师这节课就给出了一个圆满的答案,课改不在表面的喧嚣热闹,而是藏于平静之下的思维运动。

猜你喜欢

公开课海绵水分
叶子会释出水分吗?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超级海绵在哪里?
解读“海绵宝宝”
减盐不如减水分
海绵是植物吗?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完形填空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