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效课堂模式下题海战术翻版
2014-04-17唐世明
●唐世明
高效课堂模式,要求设计并配备导学案和训练案,要求课堂容量大、思考量大、训练量大。为此,很多学校干脆将导学案和训练案合二为一,称之为导学案。 在导学案中往往列出课时具体目标,自学检测,实际上就是一些书上的死知识简单变换成填空、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有的老师为了能达到容量大、训练量大,将这些知识在这些题型中反复出现,让学生翻着书做限时练习。 这样看来,错误理解高效课堂模式导致了题海战术的翻版。
新的题海战术, 由于大题量、 高强度的反复训练,使学生埋头于反复做题、讨论答案,陷于一种重复的机械训练中。 他们很少有时间和空间去考虑这些知识如何理解,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进而磨灭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特色,使其不再成为有各自鲜明特色的个体, 显然这种题海战术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新的题海战术,使教师、学生整天徜徉于题海之中,必须纠正!
一、学校应取消千篇一律的导学案
取消千篇一律的导学案、训练案,教师的备课要创造地理解教材,考虑如何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理解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把这些知识运用于社会生活,创造性地加以运用,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特色,因材施教,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百花齐放、春满校园!
二、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启发学生个体积极思维,首先,教师设置的课堂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能够够挑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次,面对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生成答案,教师应帮助其分析合理性、积极性、可能性,引导学生发展求异思维,才能更好地培养其创新品质和提高创造能力。
三、考试评价应多元化,重过程
现在的考试评价,过多地注重知识的记忆,考察识记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而考察理解的偏少,考察运用或创造性运用的就更少。这样的结果,势必使学生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因此,在今后的思想品德课等文科学科的纸笔考试评价中, 我们应当多考学生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或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设置辩论或思辩性很强的、开放性的题目,少考或不考单纯的记忆性的知识。
对于学生的学业评价, 应当多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查, 看学生在平时参与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活动能力, 给予过程性评价: 注重其能力的提高过程,注重其思维品质的形成过程,坚决改变一考定终生的做法。
四、社会和家长应改变单纯看录取率的倾向
社会和家长只关注学校的升学率, 必然促使学校过分片面追求升学率。 因此,首先,要禁止教育行政单位、学校、媒体统计、公布升学率,只通知考生本人。其次,可改革中考、高考的报名方式,可分散到街道、社区、村组。报名时并不登记其所在学校,成绩和录取情况只通知考生本人,严格保密,有关单位如报名单位、招办及个人不准泄露考生的任何成绩和录取信息。
只有多方合力,同时发挥作用,才能防止题海战术在伪装的面具下悄然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