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解读,别在“深度”里迷失方向

2014-04-17孙洪伟

教育科学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哈姆莱特牛郎织女民间故事

●孙洪伟

将语文课上得有深度、有厚度、有个性是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所以,大家都在深究文本、超越教材上下功夫,欲另辟蹊径,寻求对课文的深度解读。可事实上如果背离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超越了他们的认识能力,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深度”,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也累。教师一厢情愿的深度解读,将学生引向了认识的盲区。

一、深度解读偏离了文本价值取向

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牛郎织女》一课。 课接近尾声时,教师让学生阅读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故事,找出相同点及不同点并汇报交流:

生: 我觉得他们的相同点是,这四个都是民间故事,都表达了夫妻之间真挚的爱情,感人的事迹,都遭到过他人的阻挠。

师:说得好,给他掌声,他从不同中找到了相同, 那就是,无论是悲无论是喜, 哪怕生死离别,哪怕化蝶,哪怕压在雷峰塔下,哪怕投河自尽。 但是所要表达的共同的主题就是, 他们对——(引说)

生:美满的爱情的追求。

…………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来聊一聊为什么要写一个个这样的民间故事?

生:我觉得是古代的劳动人民,为了表达他们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追随, 所以他们才编了这样的爱情故事。

生:他们是为了表现与爱人相守在一起,永不分离的那种爱情。 所以四大民间故事没有一个是离开丈夫或妻子的,也没有偏离他们夫妻之间真挚的感情。

师:谢谢你们,亲爱的同学们,友情也好,宗教也罢,也许都比不上这最深、最浓的爱情这样动人。 同学们,没有令人震撼的爱情故事,咱们人类好平庸啊。当两个人决心不分离,哪怕千辛万苦,哪怕去死。这样的爱情,才能走进我们的心灵深处。在我们的心里溢出来、流出来,流向人间,开出那最美的花朵的,不正是播种在我们心里的最高尚、最纯真的爱情的种子吗! 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个时候,爱情已经不仅仅属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与织女、孟姜女与范杞良、许仙与白素贞,这样的爱情,是属于——(再次引导学生说)

生(在教师的诱导下思考许久):自己的。

《牛郎织女》 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 单元主题是“民风民俗”,教材编者试图通过“民风民俗”这一扇窗口,展现中华传统文化魅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具体到《牛郎织女》一课,其价值取向是通过《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的阅读, 寄予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家族统治的揭露和鞭挞, 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我们知道,符合作者本意及时代特征的解读,是对文本作者的尊重。经典的文本几乎都有完全不同于我们现在的语境和读者对象,正如倪文锦教授所言 “杜甫的诗不是直接写给我们当代人看的, 莫泊桑的小说也不是直接写给中国人看的”,所以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应该是以对作者本意的理解、对时代特征的深刻体认为前提的。但细读以上教学片段,执教者已经背离了文本正确的价值取向,将教学的最终目标定位在向孩子们的心灵上播撒最高尚、最纯真的爱情种子。 试图在向学生传递:为了得到爱情, 哪怕献出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可怕的爱情观。 笔者以为理解作者在故事的叙述中表现出来的正确的审美倾向才是我们应该追寻的目标。小学生年龄尚小,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而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和特定价值的满足状况, 将学生引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 使他们在解读文本的路上迷失了方向。

曾经看到一名美国教师对于《灰姑娘》的文本升华,教师引导: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 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问题一抛出,学生都认为不会, 真正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舞会的是她自己。 所以当没有别人爱的时候, 只有自己爱自己! 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 “加倍地爱自己, 加倍地给自己机会。 ”像这种激励人心的文本解读,才准确地把握了故事本身的价值取向,直抵文本内核。这样的价值观定位对孩子在今后生活中遇到逆境后怎样直面人生,化解人生中的苦难起到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

二、深度解读超越了儿童认知能力

小学语文是面向儿童的语文, 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往往失却了童心、童趣,带有成人化教育倾向。 由于小学生并不具备老师的“远见卓识”,对老师设计的所谓“有价值”的思考题,往往不能配合。 于是,在启而不发之处,教师只能取而代之。

不久前,同年级组老师互听互评课,一位老师执教的古诗《寻隐者不遇》。 教师从认识贾岛,品读诗意,探究写法,自主创编四个板块带领学生在诗的情境里品读、探究。 课上得真实,朴素,自然。 在探究写法的环节中,教师问学生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半晌,无人举手。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景物:松,山,云。并告诉他们因为松代表了高洁的品格,同时共同回顾了陈毅的《青松》诗。云是洁白的,飘忽不定的,这就象征着隐者的秉性,他就像云一样飘忽不定,像松一样坚贞高洁,所以要写这些景物。

学生究竟能否真正体会到松、山、云就是代表了以上种种品格,不得而知。这样的深度解读是教师的强加。 当教师过于追求精准、缜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教师预设好的框架里时, 课堂上便难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所以整节课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 文本细读到怎样的程度, 还是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历。不能一味追求深度而用教师自己的阅读实践来代替学生的个性体验, 把所谓的标准答案硬塞给学生。 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 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 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 ”文本的深度解读是教者在正确地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的深度挖掘,以达到在课堂上深入浅出,收放自如,让学生达到一定的认知高度, 但绝不是教师知道多少就要教给学生多少,教师能走多远就领着学生走多远。

一篇文本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一千个哈姆莱特还是哈姆莱特,他不能是麦克白、李尔王。 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作者和编者的同时尊重文本客观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度解读。 只有尊重才能聆听作者和编者心中的声音,才能挖掘教材的原生教学价值。这样的深度解读才会给语文课堂带来活力,带来精彩!

猜你喜欢

哈姆莱特牛郎织女民间故事
《牛郎织女》续编
我画民间故事
《哈姆莱特(节选)》核心素养导学
歌德与别林斯基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观点的辩析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七夕节
——坐看牛郎织女星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牛郎织女
漫话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