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生物与生活的桥梁
——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初探
2014-04-17胡海红
胡海红
(江阴初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00)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就是说教育回归到生活中去才是真实的教育。初中生物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而且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要求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产、生活或社会实际问题。初中生物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感受所学生物知识的实用性,还能培养学生主动从生活中发现、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
一、创设情境生活化
生物学的知识源于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挖掘教学所需的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生活中的知识。如在教学苏科版八年级下册《人体的免疫防线》中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小时候打预防针的经历:打过哪些预防针?打预防针后是否还患过该病?然后问学生:“你知道医生给你注射的是什么吗?这样做有何意义呢?没有打预防针时人体又是怎样抵御外界的各种病原体的呢?”这样,学生在强烈求知欲的支配下不知不觉地就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了。再如在教学“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这一内容时,其中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原理是教学难点,笔者要求学生在上课前一天按照书本的要求把两根长短、粗细相同的萝卜条分别浸在浓盐水和清水中,在课上观察浸泡了一天的两根萝卜条的长短、硬度有何不同。学生会发现浸泡在浓盐水中的萝卜条变软变短,而浸在清水中的萝卜条变长变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这一问题很难回答。这时笔者引导学生联系平时生活中常见的一道菜——糖拌番茄,番茄加了糖之后会变软变甜,而盘子中会有水渗出来,这是为什么呢?这道菜是学生熟悉的,但问题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就会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知识的气息,很多生物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这就需要教师跳出课堂这个狭小的空间,将生活中鲜活的实例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力量和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素材生活化
知识是生活的提炼和浓缩,生活是知识的最初来源。生活中的事物、现象经过归纳分类,都可以成为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初中学生知识积累较少,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为他们多提供一些生活化的素材来增强其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知识搭建平台。例如在教学“生物的变异”这一内容时,教材对变异是这样定义的: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学生在理解时往往会出现偏差。如有一判断题“人的皮肤因受阳光照射而变黑的现象属于变异”,很多学生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变异,笔者在课堂上出示了两组照片:一组是某同学暑假旅游前后的照片,旅游回来皮肤明显变黑;另一组是某同学和他妈妈的照片,这位同学的妈妈皮肤比他白许多。让学生对照变异的概念来判断这两组照片中的现象是否属于变异。通过这两组照片的比较,学生真正理解了变异的概念。又如教学《饮食与营养》这一课的“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实验,教材选取了生活中经常食用的馒头、鸡蛋、花生作为实验材料,笔者在课前要求学生带自己感兴趣的食物作为实验材料,结果学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食物:米饭、牛奶、芝麻、核桃、肥肉等。这节课笔者还补充了一个实验:用高锰酸钾来测定橙子、猕猴桃这两种水果哪一种维生素C含量高。学生整节课都在做、在想,热情高涨,兴趣盎然,既学会了鉴定食物成分的方法,又了解了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
知识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生活中的事物、现象与抽象知识间的本质联系,提取适用于教学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扫清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形式生活化
有时书本知识比较枯燥,如何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教学形式回归生活,生活化地呈现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如在教学“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事先带一些食品的包装袋,让学生分析食品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表,找一找这些食品的主要成分,让学生从中了解到食物中除了有糖类、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外,还有水分、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它们对维持人体的生命和健康都起着重要作用。又如“人体的神经调节”这一节,其中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抽象的概念也较多,在组织教学时,笔者采用了分组讨论、病例分析的形式,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病例:“某人脑内生一肿瘤,造成失明”;“某同学在体育课上不慎将腰部扭伤,右下肢没有任何损伤,却出现了麻木和疼痛等症状”;“某体操运动员在跳马比赛中不幸摔伤,尽管该运动员的下肢没有任何损伤,并且及时进行了治疗,但最终还是截瘫,下肢丧失运动功能,大小便失禁”;“某位老人患有脑血栓,出现了一侧肢体不能活动的症状”。笔者引导学生从发病原因、部位及症状来分析,并及时解决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对神经系统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学习中要经历一段由感知到理解的思维过程,教师如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或已有知识,采用生活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知识,感受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会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给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应用知识生活化
学生学习知识最重要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增长见识,二是提高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应用知识,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应用知识打造高质量的生活,而且当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并感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时候,其兴奋与喜悦的程度是无可比拟的。如当学完细菌与真菌的内容后,教师可把细菌与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留给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充分思考,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粮食、衣服的理想保存方法,同时还能对学生进行爱惜粮食、保护衣物的勤俭节约教育。又如学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内容后,可组织学生讨论“有些人喜欢清晨去树林中锻炼,认为那里空气清新,对身体健康有利”“冬天,我们可以把花卉搬到居室内,以防冻伤”这些做法是否正确。
新课程倡导教学要回归生活,生活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实践、自我锻炼和自我提升的平台,教师若能充分利用好生物课堂,搭建好这个平台,让初中生物教学真正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学生会真正感受到生物知识的魅力,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1] 卢峥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7.
[2] 薛晓红.组织学生创编高中生物生活化校本教材的思考与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14(7).
[3] 吴成军.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如何体现概念的传递、形成和转变过程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