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浅见

2014-04-17徐蓉蓉

教育观察 2014年27期
关键词:作用力语文课堂文本

徐蓉蓉

(如东县实验小学,江苏如东,226400)

当我们研究小学写作教学时,发现写作从来就不只是写作的事,有小学语文名师告诉我们,阅读与写作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两条腿。阅读与写作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常规又不常规。说其常规,是因为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无时无刻不镶嵌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说其不常规,是因为教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教师往往在阅读与写作之外,向学生推荐一大堆阅读书目,却忘记自己的阅读也并不多;强调学生写作时,却忽视了自己笔下已经数年未有一篇像样的文章。笔者以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脱离了阅读与写作,只凭一点语文教育的相关理论是不足以支撑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教师自己对阅读与写作的理解已经不再那么直接了。因此,笔者认为阅读与写作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书不离手,笔不离手

书不离手,笔不离手,这八个字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教师如此,学生更是如此。笔者根据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经验发现,要想将书不离手、笔不离手变成一种学习中的常态,一般情况下可能需要内外两个方面的作用力,即内部作用力与外部作用力。

先说内部作用力。作为语文教师,读写应该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当我们不愿读书,不愿写作的时候,或许可以这样提醒自己:自己是不是需要充电了?语文教师应当有语文教师的内涵与气质,这种内涵与气质是通过书卷气和文笔来体现的。语文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或是到了社会上,应当有一种语文教师的气质,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是教语文的。这种气质只有在不断的阅读与写作中,才能得到持久的升华。一旦停止了阅读与写作,这种气质就会消失,而到那时语文教师或许就不再是语文教师了。

再说外部作用力。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明显不同在于,语文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尤其是课本之外的教学内容,往往存在鲜明的时代特征,一个时代最优秀的儿童作品,往往都会在语文课堂上有所体现。如果教师的视角还仅仅停留在教材的文本上,如果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还是在传统观念之中,那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无法真正对话的。写是读的衍生物,读多了自然会有写的冲动。笔者以为,小学语文教师自然应当多写自己的阅读与写作史,多写自己的教学史,这样才能丰富自己对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认识,才能让自己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如鱼得水。

读书本来不是为了写作,而是为了自身精神世界的充实。当读书之后便会产生写作的冲动,那或许是一种情感的外溢。书不离手,笔不离手,当内外兼修时,语文教师便离真正的阅读与写作更近了。

二、教不离师,学不离生

仔细想想,教学其实是一件哲学意义十足的事情。教与学是一种对立统一,教是教师的事,学是学生的事,但同时教师教的对象却是学生,因此既彼此独立又互相依存。这种看似明显的关系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时显现得却不明显,有时教师只顾自己的教而不顾学生的学,甚至还美其名曰“自主学习”。笔者以为,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真正和谐的关系描述应当是教不离师,学不离生。具体到阅读与写作教学中,要厘清这样几种关系。

其一,阅读与写作教学,应当是专业的阅读与写作者的互相指向。这里所说的“专业的阅读与写作者”指的是教师和学生,说教师自然易于理解,那为什么说学生也是专业的阅读与写作者呢?这是相对于一般性的阅读而言的,事实上,在其他学科的学习和课堂之外的活动中,阅读也是广泛存在的。但不同的是,在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或写作有着专业的目的,阅读是为了表达,而写作正是表达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语文课堂上的阅读,譬如读《珍珠鸟》、读《斑羚飞渡》,那是为了发掘并表达出某种思想的,是为了表达某种人文精神的,譬如信任与人性等。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不只是阅读,还有着写作的驱动,小到段落大意的归纳,大到读后感的写作,其实都是教者与学者的相互指向。

其二,阅读与写作,应当是积累与运用的同步进行。即使是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也应当是同步的。在小学语文教学界,长期存在着一种思想,就是语文学习应当先积累再运用。这实际上在师生关系之间形成了一种隔膜,主要体现为教师对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认识问题。更科学的认识可以通过一个隐喻来发现: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相当于下肢力量,而写作相当于行走。理论上是下肢拥有一定的力量后,人才能行走的。但人的行走从来也不是先锻炼好下肢力量后再去练习行走,而是在蹒跚学步中形成下肢力量。因此,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更应当通过“读什么”“怎么读”“写什么”“怎么写”等问题的分析与厘清,来培养学生读写并行的能力。

其三,阅读与写作教学应当关注文本本身。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师生实际上是通过文本来产生联系的,没有文本这个载体,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就无法发生。而小学阶段的阅读与写作教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学段性,不同学段的学生往往会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因此,除了课文之外,其余文本的引入要关注学生能否读懂。从文本内容到表达形式,都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尤其是不能用教师的感觉去代替学生的感觉,否则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过程一定是艰涩的。

三、教不离学,研不离文

阅读与写作教学显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研究,而研究的基本问题显然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文本。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与同行的研究结果,可以提炼出小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容易出现的三个困难:

第一个困难是阅读与写作的背景。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疏于交代背景,于是学生的写作往往也缺少背景交代,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读不懂文本,别人也读不懂他写的文字。而要解决这个困难,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注解、讲解等方式提供背景知识,在写作中就是预先交代背景。这不是一个高技术的活,只在于习惯而已。

第二个困难是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经验。经验来自什么?最主要的是来自学生的体验。学生能否顺利读懂一篇文章,学生能否顺利写出自己的感受,除了想象之外,更多地依赖于生活经验。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要深度理解的一点就是:对于学生而言,所有阅读与写作的意义都是植根于经验基础的,脱离了经验世界,什么理解都是虚幻的。

第三个困难是阅读与写作难以贴近学生的实际。教学中的困难不在于我们不知道要这么做,而在于怎样才是真正的贴近。毕竟成人的视角与学生的视角并不相同,因而需要教师“蹲下身子”去研究学生,只有读懂了学生的读写世界,才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实施教学。

教学教学,有教有学,教与学是一对孪生兄弟。教师研教,需要依赖学生的学;学生学习,需要依赖教师的教。阅读与写作的一个重要联结点是文,文是读与写的母体和子体,经典为母,稚作为子,“子”的成长正是阅读与写作教学的题中之义。阅读写作虽非千古之事,但小学六年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却可以为人的一生奠定人文基础,当慎之!

[1] 何万祥.关于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反思[J].内蒙古教育,2013(11).

[2] 黄绍锦.谈小学语文教学阅读与写作的契合[J].小学教学参考,2012(5).

[3] 邵开林.小学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的教学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 2014(5).

猜你喜欢

作用力语文课堂文本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高考中微粒间作用力大小与物质性质的考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院感防控有两种作用力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