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价值顶天立地
2014-04-17李秀伟
李秀伟
(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13)
在学术研究中,我们常常将“顶天立地”作为基本的行为标准,意思是既有上位的理论支撑,又有贴地的实践策略。这是山东省潍坊市的教育变革(特别是课程与教学改革)之路。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直接产品”“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轻负担所以高质量”“最终的那个点就是怎么能够让学校自主起来”“创新不忘燎原”……
这是潍坊市课程与教学改革者创造的核心语境,是自我突破的改革,是敬畏规律、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法则的价值之旅,无限靠近人的发展这一本质命题并释放人的创新的无限能量。由内而外,自下而上,一个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范式建立了起来。
从课程来看:
一是课程的整合。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一体化实施“问道”,将课程目标一致、课程内容重复、教学实施可以一体化的三级课程“为我所用”,以教师、学校的课程实施智慧为依托,整合使用“三类课程”。“主题课程资源包”成为学生最爱、教师最爱、校长最爱,解放了时间、空间,增强了学校课程的内源性动力。
二是课程的活化。潍坊市以“励志修身、体验感悟、实践探究”为主题开发了560多种校本课程,通过“引桥课程”“生活课程”“基地课程”等多个渠道,实现了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多样化、特色化,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可选择的适才教育。
三是课程的实践。建立的9个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各有特色,其中市区的基地投资已近亿元,共开发5大类188个综合实践活动项目、100多个研究性课题和趣味探究实验,还有4大类20多门德育生活课程,仅市区一处就已接纳近10万名学生在此接受创新教育。
四是课程的拓展。通过开发朝阳读书、名家进校园、成长“五个一”、传统节日教育、志愿者服务大队、成长导航站、八类群体教育、阳光大课间、人生规划指导、百社千团建设等“十大育人锻造工程”,学校、教师纷纷向学生提供自己的课程。
从教学来看:
一个中心:“让学习成为学生喜欢的事情”,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成长的内驱力。
两大主题:自主和互助。通过指导学生富有成效地自主学习,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主动成长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发展智慧;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互助,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学会自律。
三条原则:教学方式上“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教师讲解做到“三讲三不讲”(讲易混、易错、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学生解决不了的;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流程设计努力“删去无效环节,减少无效劳动”,作业设计做到“三布置、三不布置”(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发现规律方法的,拓展视野、提升能力、引导探究的作业;不布置重复性的、惩罚性的、超负荷的作业)。
五个改变:变以教师讲为主为以学生学为主;变学生听为主为学生“说和做”为主;变学生的个体封闭学习为互动交流开放学习;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教师变为课堂主持人;变师生的厌教厌学为乐教乐学。
变化在哪里发生?
这是问询一个区域课程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是集中在几所学校还是多数学校?是有改革意愿的几位教师还是多数教师?答案是“三个一般”。没有任何比较的成分,没有任何讨巧的暗示。多年以来,这成为潍坊市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信念和视角:最卓越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要发生在“一般学校”“一般老师”的“一般课堂”上。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兵法》给出的取胜之道:上下一心。这并不难做到,特别是在观念和理论层面上。
“上下同胜者欲。”潍坊课程教学给出的制胜之道:人人成功,众创新。这很难,千古难题由“同胜”解决。
2005年潍坊市推进“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改革,以调整教学关系,把学习还给学生为基本理念,开启了一个最大的区域教学改革模型。几千所学校、几万名教师、十几万名学生一同参加,从理论上来看,推行一种教学理念、模型是根本不可行的。然而,潍坊市教育局连续七年将教学改革作为一号文件来发布,以“创新奖”将学校、教师的研究呈现出来,以“燎原奖”将学校、教师的研究推广出去,产生的效应却远远超越了“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本身,不仅没有禁锢,没有模式化,反而是大批“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研究成果以教师姓名来命名并广泛推广应用。“力不足者,中道而废”,区域教学改革为学校、教师注入了研究前进的力量。
2009年临朐县“特色教师”的培养、评选、使用机制逐步建立起来,以“教学因我而不同”的独树一帜,以“每一位教师都是一座高山”的若谷虚怀,将全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调动起来。一项机制是一项事业成功的开端,以县为单位对每一位教师的教育状态、特色成果予以无限关注,从而产生了积极的“晕轮效应”,只关注教师的“光环”又有何妨?大山深处默默耕耘的教师不可能给教育提供一个完整的高水准研究成果,但是,临朐县教育局特别是科研室从教师的教学特色入手,发现、培养出了一批在全国大有影响力的特色教师。
2013年昌邑奎聚街道教育中心校以更贴近学校的一个“区域”开启了“个性化教学改革”的研究项目,带领着2所初中、7所小学、12所幼儿园本着“让农村孩子享受城市化的优质教育”的朴素目标,发现、培养个性化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在这样一个农村区域里,培植出了包括小学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等学科的众多个性化教学改革经验,一大批农村学校的教师有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教学思想,极具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策略引领着学生的自由成长,在这片广袤的农村土地上生长出具有前沿性的,引领学生公民素质发展、创新素质发展的教学成果,让我们看到了又一个研究奇迹。
……
让价值顶天立地,回到规律,潍坊市课程教学改革正在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