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统筹发展 加快吉林振兴

2014-04-17

关键词:吉林省发展

邴 正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推动统筹发展 加快吉林振兴

邴 正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观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毛泽东的革命发展观、改革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步伐、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抓好“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上述“五个统筹”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结合吉林省情,吉林省统筹发展的基本任务在于:统筹“四化”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统筹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吉林省统筹发展,必须把工业化作为核心环节和主导,把城镇化作为关键载体,把农业现代化作为重要基础,把信息化作为有力引领,同时,转变发展方式,处理好非均衡发展方式与统筹发展、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关系。

发展;统筹发展;吉林振兴

一、发展与统筹发展的辩证关系

(一)关于“发展”概念

要研究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首先要明晰什么是“发展”。“发展”一词,使用频率很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追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但是,发展概念在不同层面的含义是大不相同的。概括来说,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哲学层面的发展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运动、发展之中的。在此,发展是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进一步来说,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这两种过程,就是哲学层面的发展。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是自我否定的过程,这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就是发展。新事物不断产生,从量的变化开始,量的变化引起质的变化,就叫发展。如果质变引起了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那么该事物就从旧事物发展成为新事物,这是哲学含义上的发展概念。

第二,经济学层面的发展概念。经济学的发展概念主要是指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经济变化过程。一是经济增长。在这里,发展是可以用数量来表述的经济增长过程,因而,由较低经济水平过渡到较高经济水平就是发展。二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由人和劳动工具构成。人属于劳动力范畴,劳动工具属于技术范畴。劳动力素质提高了,技术改进了,整个生产结构就发生了变化,生产能力也得到提高,这一过程也是发展。比如,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是一种温饱型社会。因为经济总量小、发展迟缓,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仅能维持温饱。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由温饱型进入小康型,各项经济指标和数值显著增长,物质财富增加,生产能力提高,经济增长加速,人民群众不仅吃饱了,还可以追求富足、享受的生活。这个漫长而巨大的转变过程,在经济学上就叫发展。

第三,社会学层面的发展概念。社会学的发展概念强调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变迁过程。[1]什么是社会进步?衡量它的标准又是什么?笔者认为,首先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它主要包括经济层面的指标。其次是社会关系的变化。社会越来越开放、开明,人的活动越来越自由,社会尊重个人活动的自由和自主。再次,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在一个社会中,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行为修养;在人的社会活动中,文化活动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越来越重要,这些都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所以,社会学的发展概念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单纯的经济学意义上的发展仅指经济增长过程,不包含社会人文指标。文明程度、人际关系、社会整合诸因素都不在经济学考量的范畴之内。可是,社会学层面的发展囊括了上述因素,泛指带来社会进步的社会变迁过程。所以,社会学语境中的进步与发展就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或生产水平的提高。如果经济水平提高了,经济总量增长了,但是分配不均衡,少数人占有绝大多数财富,多数人仍然处于贫困状态,这种增长就不一定是发展。又比如,现代技术水平提高了,但是却造成了对个人自由的剥夺,这也不能叫做发展。总而言之,社会学的发展概念与社会进步紧密相关,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本文中的发展主要是指社会学层面的发展。

(二)中国社会对“发展”的认识过程

简单地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观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2]

第一个阶段是毛泽东的革命发展观阶段。改革开放以前,我们主要是从政治的角度看待发展。毛泽东的革命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思想,强调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什么是发展?毛泽东认为发展就是革命。革命是历史前进的过程。要想发展,首先要革命。什么是革命?所谓革命就是推翻旧秩序、建立新秩序,它是一种激进的社会变迁。革命的主力军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主角。革命的手段是阶级斗争。于是,我们从共产党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始终以阶级斗争为纲。毛泽东的革命发展观给我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既使我们统一了新中国,也造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停滞,但这种革命发展观的历史意义十分重大。

第二个阶段是改革的发展观阶段。改革的发展观概括来说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社会要进步,首先要解决经济问题,因而,经济学层面的发展概念被普遍接受。“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将“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结合,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且综合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中国的GDP总量从1978年的不到4000亿美元攀升到现在的接近9万亿美元,人均GDP由3000多美元攀升到7000多美元。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改革的发展观具有正当而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应指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对发展的理解也存在诸多片面之处:注重经济学层面的发展概念,这属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发展观。这种片面的发展观在社会中,特别是地方政府身上特别明显——GDP至上的原则,即:发展就等于创造更多的GDP,在社会上洋溢着一股唯GDP增长的狂热浪潮。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社会进步。因而,我们要以全面的视角看待社会发展。1989年高清海和孟宪忠教授发表了《中国需要自己的社会发展理论》,提出我们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3]。随后,吉林大学哲学系逐渐形成了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学术热潮,先后召开了11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从西方发展理论到中国发展的现实,作了全面、系统地探索。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中国的发展观不断升华。由此看来,我们必须从全面的角度来解读发展,避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

第三个阶段是科学发展观阶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科学的发展观。它强调发展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应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原则。所谓科学的发展观,即发展是第一要务,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内容,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关科学发展观的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追求发展,首先需要明确其性质和特点。我们追求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发展不是盲目的,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受益者也是人民群众。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人”具有双重含义,包括“个人”和“人民”。在过去,我们一提到“人”,不是理解成“个人”,就是理解成“人民”,这两种理解都是片面的。我们习惯了用“人民”代表“个人”,在这一固有的思维逻辑中,个人被否定和排斥,这是人格培养的教训,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教训。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它既强调尊重个人权利,又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实现科学发展目标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是协调的发展,不是失衡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不是一次性的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不是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它由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文化、环境生态等构成。如果我们仅仅追求经济增长,政治、社会生活、文化、环境生态等不随之同步发展的话,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衡问题。社会必须协调发展,理顺各种关系。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表面上看是经济问题,其实不然。如高房价的问题,就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它实际上是一个利益分配问题,在房价一路攀升的背后,利益集团的权利冲突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换句话说,单纯依靠经济手段调控房价,根本解决不了这一矛盾重重的问题。

(三)统筹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4]。从上述意义上说,统筹发展就是通过统筹各种利益关系,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加快发展步伐、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注意“五个统筹”:

1.统筹城乡发展

中国的城乡差距从迈入现代化进程就出现了。前工业社会的城市和现代社会的城市概念是不同的。在古代,“城”是一种军事防御系统,“市”是商品交易场所,是商人的聚集地。“城”和“市”相分离,商人在城外交易,军人及其家属成为商人的主要供应者。“城”、“市”为什么合一了呢?随着“城”规模的扩张,把“市”囊括其中。如今,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工业化产业集聚城市,于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

适度的城乡差距是合理的,因为城市主要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城市领先于农村是必然的结果。但是,如果城乡差距过大,农村就可能走向凋敝,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当然,工业原材料可以从外国购买,但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这是不现实的。如果中国农业萎缩和衰败,需要向国际市场购买粮食,就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结果。目前,我国每年从外国购买的粮食数量约为国内总需求量的10%,这对世界粮食市场造成了极大压力。同时,如果城市越来越发达,农村越来越落后,那么社会的贫富差距就会因为城乡差距的拉大而越来越大,城乡差距过大会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例如“非洲现象”:在上世纪50年代,非洲很多国家仍旧是传统的酋长制,但其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今天,虽然非洲国家拥有了现代国家的所有特征,但整个社会腐败、战乱不止、城乡差距巨大、人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这种现象被称为“非洲现象”。

总之,统筹城乡发展是建立一种城乡平等、协调、均衡、互助的良性发展机制,是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来妥善处理“失衡的城乡关系”,即城乡利益分配问题。

2.统筹区域发展

中国地域辽阔,发展格局分成了东部、西部两种不同形态,即东部较为发达、西部较为落后,不同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上海市人均GDP已超过10000美元,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吉林省是7000多美元,而贵州省是3000多美元。以吉林省为例,吉林省和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尽管大力招商引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是,由于交通不便、外部环境欠佳、对人才的吸引力小,所以,经济增长仍然较为缓慢。

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但是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社会和经济极不协调。虽然在经济建设上,我们取得了巨大的经济财富,但财富分配状况不佳引发了很多不良的社会现象,诸如,“仇富”、“仇官”现象。在网络空间,“公务员”几乎成了贬义词,专家被称为“砖家”,教授被称为“叫兽”。虽然这种网络舆论氛围极不健康,然而对贪官和“砖家”的嘲讽,说明社会正在断裂,社会信任的基础受到严重侵蚀。

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现在,城市雾霾越来越严重,成为影响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的重要问题之一。除了雾霾,早期工业化还带来了很多其他污染问题。在工业化过程中,人类社会把陆地搞得千疮百孔,把天空搞得乌烟瘴气,把海洋当成一个大垃圾坑。过去,我们的家园山清水秀,因为工业落后,自然环境保存良好,但是,随着工业化的来临,“乌烟瘴气”接踵而至,青山绿水不复存在。早期的工业化带来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污染。翻开吉林省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长春一汽厂区内的四个大烟囱代表了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与振兴,也一度成为吉林省工业快速发展的“明信片”,但在今天,“城市烟囱”不应再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当前,国际环境十分复杂,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必须面对世界上的各种挑战。例如,我国与周边国家、地区存在严峻的领土争端议题,和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存在岛屿争端问题。所以,在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要处理好与他国的关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前述“五个统筹”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二、吉林省统筹发展的基本任务

(一)统筹“四化”发展

2013年11月,中共吉林省委十届三次会议提出了统筹“四化”发展,即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统筹“四化”发展,是吉林省发展中要实现的四个基本任务。

1.把工业化作为核心环节和主导

吉林省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告别传统工业,走向现代工业。据吉林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81.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其中,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509.34亿元,增长了4.0%;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6858.23亿元,增长8.8%;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613.89亿元,增长8.7%。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GDP达到47191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7620.53美元),比上年增长8.2%。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1.6:52.8:35.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0%、57.5%和37.5%。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吉林省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三产业在全国属于偏低水平,尤其是工业仍以传统工业为主。在工业生产方面,吉林省有三大支柱产业:第一,汽车产业。吉林省汽车产业处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过渡的状态,但是,汽车产业并不是现代新型工业,也不是高新技术产业。第二,石化产业。它以能源生产为主,属于传统产业行列。第三,农产品加工业。它也是典型的传统产业。因此,吉林省要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用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持。

2.把城镇化作为关键载体

目前,吉林省城市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54.2%,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3.7%)。针对吉林省城市化现状,吉林省城镇化必须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总的来说,吉林省城镇结构布局中存在着如下四个问题:

(1)空间布局不合理,中部密集,东、西部稀少,发展不均衡。中部农业区集中了吉林省的几个主要城市——长春、吉林、四平、辽源等,占全省城市人口的半壁江山。长春有城市人口近400万(不包括外五县在内);吉林有不到300万城市人口;四平有五、六十万城市人口;辽源有四、五十万城市人口。四个城市(不包括县级市)共有约800多万人口,四个城市的城市人口约占全省城市人口的一多半。但是,东部长白山区、西部草原区城市数量少、规模小、人口稀少。

(2)缺乏大城市,没有分布合理的城市群。按照通行的分类标准: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为特大城市;人口在50万到100万之间的城市为大城市;人口在30万至50万之间的城市为中等城市;人口在3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在吉林省,长春和吉林是特大城市,在其他地级市中,仅四平是大城市,其余均是中等城市,因而,我们可以发现,吉林省缺少具有引领和辐射功能的大城市。与此同时,吉林省和广东、江苏、辽宁等省相比,缺乏发达的城市群,存在较大的差距。以珠三角为例,它集中了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佛山、中山、惠州、江门等城市,城市之间高速公路贯通,往来联系方便,这些城市的人口规模均超过百万,而广州、深圳、东莞人口均超过千万。再以长三角为例,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南通、镇江、张家港、杭州、嘉兴、湖州——也是密集的大城市群。还有辽中南城市群,聚集了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辽阳、营口、盘锦等大城市。

(3)城市本身欠发达,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吉长高速80多公里没有密集的工业带,几乎都是庄稼地。它与广深、宁沪、沈大高速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些高速公路上,我们可以看到,车辆川流不息、两侧建筑鳞次栉比、工业厂房比比皆是。由此可以看出,吉林省和发达地区存在很大差距。同时,我省的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比如临近长春市南部的范家屯,几年来仍然不能形成一个小城市。

(4)城市人口质量不高。在吉林省的城市人口中,拥有大量林区和矿区人口。严格来说,他们不是城市人口,特别是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许多林区职工的收入不如农民,也不能种地,林区工人只能依靠外出打工获得收入。矿区随着老工业基地的转型,资源枯竭,许多矿区萎缩了,矿区人口只能外出打工。所以,吉林省的城市人口质量不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把城镇化作为吉林统筹发展的关键载体,推动吉林振兴。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优势在于,城镇化的基础较好。对此,我们应该利用吉林省城镇化的优势,增强城市吸纳人口的能力,转化农村人口,扩大城市人口规模,提高吉林省城镇化的总体水平。

3.把农业现代化作为重要基础

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较好,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针对这一基础性优势,我们要用工业思维去发展农业,把农业生产由单纯的生产粮食变成工业生产原料,推动农业经营的商品化,帮助农民增产致富。在农业经营上,必须成立家庭农场,实行集约化经营。在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上,实行农业生产的公司化,农民既要会种地,又要懂销售,同时,政府要协助农民成立农工商联合体,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帮助农民开发市场,促进农业经营的农场化、商品化、公司化发展。

4.把信息化作为有力引领

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支撑点,信息化水平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潜力。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更是人脑的延伸。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创造出作为自己肢体的延伸工具,即“自然物本身就成为他的活动的器官,他把这种器官加到他身体的器官上,不顾《圣经》的训诫,延长了他的自然的肢体”[5]。机械是手的延长,电话是耳朵的延长,电脑是人脑的延长。大脑的延长,也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的支撑点,它解决的是人类的创造力问题。所以,要把信息化贯穿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中,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提升。

(二)统筹城乡发展

首先,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提升中、小城市的发展水平,发展优势和特色城镇,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转移。吉林省城镇人口的增速过于缓慢。上世纪80年代,全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6%,经过30年的发展,全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到54%。与此同时,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不足20%增加到53.7%。因而,与全国水平相比,吉林省城镇人口的增速相对缓慢。其次,加快新农村建设,从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产品性质等方面,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移。再次,明确“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形成新型工业和农业关系、城乡关系。最后,完善“两项权利”: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的权利与完善和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我们正在推进农村土地确权,明晰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

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积极构建“三个市场”,即规范运行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功能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和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积极推动“四个集中”,即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空心村屯向规划新村集中、农村剩余人口向城镇集中;积极建设“五个体系”,即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城乡均衡发展的教育体系、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

(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首先,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经济持续增长必然要求社会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对社会事业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一些经济改革措施对社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社会事业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住房、社保、就业等方面,这些方面的改革产生了诸多不良后果。问题的症结在于,政府主管部门没有把它们看成是社会事业,总把它们当成经济产业来经营,发展社会事业变成了企业行为。以教育改革为例,最突出的表现是“教育产业化”,即有偿教育。教育产业化的改革路径,已经产生了极其明显的负面后果,我们必须警惕教育改革中的功利主义倾向。[6]在社会转型时期,针对吉林省情,发展社会事业的重点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与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其次,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是政治化的社会,权力高度集中,全民一盘棋,实行军事化管理,社会管理极其简单。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已经多元化。面对多元化的社会需求,社会治理方式要随之转变。在过去,中国社会是“单位社会”,绝大多数个体都是“单位人”。现在,单位制度已经濒临解体,城市自由人越来越多,农民和政府的关系亦变得更加微妙。这带来了新的问题:基层治理应该如何展开?随着社会阶层利益的分化,我国进入了利益矛盾凸显期,社会治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面对这些新问题、新挑战,吉林省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将经济发展的成果转化为社会事业的繁荣,努力使普通大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再次,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改革开放的前20年是欢乐期,我们取得了丰硕发展果实,各个阶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吉林省逐渐进入“利益矛盾凸显期”,利益分化和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因此,要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建设“平安吉林”,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四)统筹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突出提出了我国要继续坚持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因此要做三件事:一要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二要突出发展民营经济;三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于吉林省来说,民营经济是瓶颈。过去,我省国企比重较大。在2003年中央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以前,吉林省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国企比例高达80%以上,而民营经济是微乎其微的。经过10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例已经超过50%,有了一个很明显的进步。但民营经济实力还有待提高。从全国水平看,吉林省民营经济规模还有待扩大,缺乏全国量级的大型民营企业,企业的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分布的产业具有边缘化的倾向,对主体支柱性产业影响有限,如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都以国企为主。

三、吉林省实现统筹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处理好非均衡发展方式与统筹发展之间的关系

要处理好非均衡发展方式与统筹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认识到以下两点:其一,非均衡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常态。正如水要流动就需要有落差一样,绝对均衡就没有发展,事物通过运动才会发展变化。其二,社会发展要防止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结构失调。如果在非均衡发展中社会分化过大,就会导致发展的断裂,以致激化内部矛盾,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允许差距的存在,又要将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就是一个合理的非均衡发展模式。统筹发展就是要在非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改革开放前,我国奉行计划经济体制,属于平均主义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很小。在市场转型时期,平均主义被打破,贫富差距拉大。过去,平均主义显然不合理,但现在贫富差距过大也带来了较大社会风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启动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模式,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现在已经部分实现,但与此同时,先富并没有带动共同富裕,反而引起了贫富差距的悬殊。通过继续深化改革,我们要继续促进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带动共同富裕,这就是统筹发展。所以,要处理好非均衡发展和统筹发展的关系。

针对吉林省的实际,笔者认为:追求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齐头并进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发展应当突出重点,吉林省的关键突破口在于工业化。吉林省经济要实现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打破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信息化,推进吉林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统筹发展。

(二)处理好转变发展方式

正如前面所述,统筹发展的核心在于,推动五个层面的发展,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吉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增长方式属于典型的“五高”,即高速度、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高风险,这是由经济发展方式决定的。吉林省以传统工业为主,传统工业的缺点在于科技含量低,以高污染、高浪费、高风险为代价换来高效益。所以,吉林省需要更新工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学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异军突起。技术不领先,效率就难以提高;效率不高,效益就上不去;效益上不去,统筹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最终也会导致社会失衡。

解决吉林省贫富差距矛盾,根本方法在于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合理分配财富,促进社会公平。目前,我国对于财富的分配,主要由政府通过税收方式,进行二次分配。转变吉林省的发展方式,可以提升经济效益,提高政府合理分配财富的能力,从而缓解贫富差距。发达国家是一种橄榄型的社会结构,两头小、中间大,中产阶级占主体,社会结构比较稳定。而我国是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少数富人占有绝大多数社会财富,中产阶级群体规模小,低收入群体规模特别大。

(三)处理好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关系

实现吉林科学发展、统筹发展,一定要调整好各级领导干部的发展观念,处理好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关系。功利主义把眼前的物质利益作为最高追求,理想主义强调超越现实,将未来的价值追求作为最高理想。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思潮的特点在于过于理想,而过于理想就会脱离实际,造成严重的社会矛盾。我们曾经吃过理想主义的亏,“文化大革命”就是政治理想主义的产物。于是,我们痛定思痛,从浪漫主义中觉醒,推动改革开放,却一头扎进了功利主义,全民追求物质利益,GDP攀升,人们有了钱却丢弃了理想。

现在,社会贪腐现象比较严重,也折射出转型时期社会理想信念的缺失。在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因为革命理想的激励,加入残酷的革命战争环境,最终取得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从此,中国共产党成长为执政党。今天,人们已经强烈认识到人没有理想是不行的,如果抛弃理想,一味追求物质利益,道德就会滑坡,全民素质就会下降。人们之间关系的纽带是信誉、信念、信仰。如果没有信誉、信念、信仰的支撑,尽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有利就合、无利就斗,社会将永无宁日。

对于执政者,如果只有功利主义没有理想主义,就会只看眼前利益,忽视精神价值,漠视群众利益,最终就会变成酷吏。就此而言,要做到统筹发展,首先需要调整我们的执政观,其重点在于处理好功利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关系与边界。功利主义并非一无是处,适度的功利是合理的,同时功利是基础,没有功利的理想是幻想。因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它仅仅是基础而不是目标。科学、合理的发展观所引导的统筹发展,就是发展的目标所在。

总之,21世纪的中国社会正在迅速崛起。在此背景下,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安全发展”的总体目标。其中,统筹发展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一定要协调好“五大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吉林省经济社会繁荣创造更有利的基础条件,从而加速发展、追赶发达省份,实现吉林振兴。

[1]刘祖云.发展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2]邴正.从发展社会学的视角看中国的社会转型——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历程回顾与创新[J].社会科学战线,2009(2):179-184.

[3]高清海,孟宪忠.中国需要自己的社会发展理论——对十年改革的消化与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1989(1):3-9.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7(21):3-2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09.

[6]邴正.教育国际化与后发展国家的文化[J].教学与研究,1997(9):50-53.

[责任编辑 姜国峰,校对 冯立荣]

Promoting Coordinate Development to Accelera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Jilin

BING Zheng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College,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12,China)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the concep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has gone through three major phases:Mao's revolutionary concept of development,reform and development concept,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In order to speed the development,to achieve scientific development,we have to grasp the“five coordinate development”: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coordinate the areas devel⁃opment,coordinat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and nature,coor⁃dinate domestic development and opening reform.The coordinates which conclude the basic conten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re the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it.Combined the situation of Jilin,the basic task of co-coor⁃din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Jilin Province,is to co-ordinate the"four modernizations”development,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and to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economic sec⁃tors.To achiev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Jilin Province,we must put the industrialization in a leading position and a core part,make urbanization a key carrier,make an important basi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mak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 leading position and change developing mode,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balanced way of development and coordinate development,idealism and utilitarianism.

development;coordinate development;revitalization of Jilin

C91

A

1007-5674(2014)04-0001-07

10.3969/j.issn.1007-5674.2014.04.001

2014-05-15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及对策研究”(编号:09ASH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基地重大项目(编号:2009JJD72001)

邴正(1957—),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日报社社长,研究方向:文化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吉林省发展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吉林省医疗器械检验所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吉林省再生资源市场大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