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发展与网络道德教育探究*

2014-04-17孙晓娥

关键词:网络时代道德教育心理

孙晓娥

(淮海工学院 海洋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较之传统的社会环境,网络时代为大学生构筑起崭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网络的快速发展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思维方式、行为特点、价值取向及道德观等。网络给大学生们带来了新的交流与交往方式,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网恋、网络游戏甚至网络犯罪等。正确审视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是当前高校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

心理学研究表明,现实时空环境能够影响人们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模式。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行为和价值观念趋于成熟的重要阶段,虚拟开放的网络环境和平等互动的数字化关系打破了他们已经形成的传统心理体验,形成了网络领域新的心理体验[1]。大学生处于网络环境之中,其心理必然会受到网络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也会由此形成新的趋势:

(一) 认同心理

所谓认同心理,是指个体对组织目标的认同从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这一心理状态可产生肯定性的情感,成为客观目标的驱动力。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化末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但还不够成熟。他们希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成人感”进一步增强,自我意识进一步确立,渴望平等、独立地与他人建立联系。网络媒介不仅向学生单向传播信息,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等自由的交流与联系的平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自卑、孤独和无助等心理难以慰藉时,他们会在网络空间中借助他人的认同来调节,以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学生网络认同心理的本质是在网络载体下的价值互认,对社会及他人价值观念的彼此认同。然而,大学生还没有真正的“成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比较片面,不切合实际,因此大学生的网络认同心理往往被恶意利用,如大学生被引诱实施网络诈骗犯罪行为等。

(二) 求知心理

认知就是指人们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在某一特定时刻思考事物和感受事物的过程[2]。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获取大量自身需求和感兴趣的信息,这种信息的获取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网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的求知心理,并促使他们的求知意识进一步增强。在当前的网络信息时代,海量的网络信息冲击着大学生们的头脑,信息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娱乐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同时网络中充斥着的许多灰色的、不健康的信息,以及一些反动势力和邪教组织制造的政治谣言、反动宣传和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这些有可能会误导尚处于心智成长阶段的大学生,使他们做出错误的判断或不正确的行为。

(三) 情感需求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旺盛期,他们的心理有强烈的情感需求,他们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网络为他们提供了开放平等的诸多载体平台,他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及影像等进行非直接的交往。通过网络,大学生们可以轻易找到志趣相投的交流对象,相对于现实中的同学师长,他们更愿意向这些“虚拟世界的朋友”敞开心扉,发泄不良情绪,缓解内心压力。然而,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使得网络的交流必然缺乏感性联系和直接的情感体验,并使网络交流中夹杂着较多的虚假成分。大学生长期迷恋于网络交往,消极对待现实的人际交往,将必可避免地使自身的人际关系陷入紧张局面,因此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此外,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网上招摇撞骗,严重威胁了网络交往的安全性,这也可能会使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被欺骗和蒙蔽甚至遭受身心伤害。

(四) 自我实现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自我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即个体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的需求[3]。作为最具朝气的群体,大学生都渴望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最终实现自身价值,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一需求增强了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但由于现实社会中充斥着许多复杂的实际问题,他们自由参与的愿望往往不能顺利实现。而与此同时,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虚拟的参与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由创造及自我满足。但网络中充斥着许多庸俗粗鄙的信息,强烈冲击了主流文化,侵蚀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此外,虚拟的网络交往方式也导致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数字化、非伦理化及非人性化。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应对策略

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根据这些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行为,已成为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新趋势和新需求。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条应对策略。

(一) 开展大学生道德自律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网络时代大学生更趋向注重个性的发展及张扬,这就要求高校的教育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网络道德规范,讲求网络诚信,提高自控能力,由此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全面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通过网络手段,如微信、QQ等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学生进行热点问题的交流,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及困惑,以帮助学生对网络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摆脱对网络的依赖与迷恋,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维护网络秩序,从而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行为。

(二) 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结合

网络道德教育应积极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体系中开设网络道德课程,在“法律基础”课中加入网络法制教育及道德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此外,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应主动占据网络教育这一新阵地,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优势,将课堂教学与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例如:开设网络伦理网站,设立网络道德教育精品课程,对学生进行网络知识渗透,组织网络知识讲座与实践,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通过在QQ、微信、微博、校园论坛等网络载体,组织专家、教师及学生干部在线及时解答大学生们遇到的有关网络道德方面的问题;积极开展大学生网络素质实践的相关活动,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密切结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三)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高校要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熟悉网络技术、德才兼备的专业网络道德教育工作队伍。首先,高校应组织教育工作者参加相应的培训,使他们掌握现代网络技术,了解网络发展的最新动态,从而在工作中掌握主动权。其次,要注重网络时代的教育意识与教育观念,由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和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方式,实现“灌输式”教育向“渗透式”教育的转化。 最后,高校要适应新形势,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和竞争机制,促使教育者不断提高网络应用能力。

(四) 政府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抓好网络活动监管工作

对于政府来说,首先,必须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如制定电子银行的相关规章制度,制定相关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和道德规范,促使大学生形成网络自律观念,遏制各种网络不道德行为乃至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其次,利用防火墙和加密等网络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对各种不良信息进行过滤,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对网络不道德行为进行防范,确保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正常秩序。再次,为高校设立德育信息网站的专门通道,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保护其完整性、专属性和不可更改性等特性,维护其网络安全。

(五)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融入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目前,高校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高效健全,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尝试着将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融入到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中,以确保网络德育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首先,高校应在共青团专门网站设立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宣传栏目,通过发帖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其网络道德自律、自重意识。其次,组织学生干部深入班级、宿舍开展大学生上网调查,帮助其制定网络安全使用的管理规定;开展“文明上网,健康相伴”的专题讲座,指导大学生文明上网。最后,组织社团负责人参加网络道德教育,再由他们在社团同学中进行宣传。这种经由相同的兴趣与爱好聚集在一起而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教育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有力补充,也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4]。

三、结束语

当前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呈现出世界多极化、思潮多元化以及人的发展多远化的发展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也呈现出新趋势,由此引发的网络问题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就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高等学校只有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及时更新德育观念,调整德育内容,构建适应网络时代的德育新模式,创造促进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网络环境,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才可能使网络道德教育收到成效,才可能使网络生态文明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沈晓梅.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2(1):113-116.

[2] 龙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3] 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4] 方敏.当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探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1(6):132-135.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道德教育心理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心理感受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网络时代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