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2014-04-17杨东升

关键词:人力资源经济教育

杨东升

(连云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江苏 连云港 222006)

人力资源是现代社会最宝贵的资源,其作为一种经济性资源,既有资本属性,又与一般资本有着重要区别,它不像一般实物资本普遍存在收益递减规律。在现代经济中,人力资源收益的份额正在迅速超过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产生了一种新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其它一切非人力资源在使用中只会引起自身损耗,而人力资源却能实现自我补偿、更新和发展,具有高增值性。因为人力资源和其它一切资源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它具有能动性,即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惟一起创造作用的因素。

一、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 人力资源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含义

人力资源是指适应社会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劳动能力,包括处在劳动年龄的已直接使用和尚未使用的人口的能力,其绝对数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具有劳动能力、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总量;相对数量是指现实人力资源总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即人力资源率。人力资源率高,表明可投入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数量越多,从而创造的国民收入也就越多。人力资源质量是指劳动者在劳动中运用的劳动能力综合水平的高低程度,可以用健康、知识、技能、劳动态度四个指标来表示。人力资源结构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综合体。一般来说,它主要由三个次一级的结构组成,即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智能结构。

(二) 人力资源数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在一定的人力资源质量条件下,并不是人力资源数量越丰富,对经济发展越有利。因为人力资源的生产、消费活动的实现,都要受到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的限制。全部人口中只有现实人力资源部分是创造经济财富的部分,其他部分则是消耗经济财富的部分。现实人力资源创造的经济财富,在扣除自身消费需要后,还要补偿人口的其他部分,即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净消费,剩下的才是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剩余。因此,人力资源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必须相适应,以获得最大经济剩余。

(三) 人力资源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力资源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人力资源质量有高、中、低之分,一般以学历层次或专业技术职务层次为标准进行区分。人力资源质量的高低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成正比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人力资源的质量越高,反之则反,这是一个规律。因此,逐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基本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一个系统内,各类高、中级专业人力资源应有一个合理的比例构成。因此,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力资源并使结构趋向合理,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能为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提供更多的物质条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

二、世界发达国家富强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

(一) 发达国家人力资源战略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究其原因,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制定了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密切相关。

1 人力资源培养战略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相继通过了《国防教育法》《为21世纪而教育美国人》等法案和报告,极力推动为未来准备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德国有重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传统,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高等职业教育,分别负有明确的责任,为各个行业培养输送专业人力资源。

2 人力资源吸引战略 美国政府长期利用灵活多样的移民政策、教育政策等从世界各地网罗高级人力资源。英国则在创造人力资源回流的宽松环境和创业条件上下功夫,实行“来去自由”。日本通过移民法大量网罗各国精英,甚至不惜“重金”以购买、吞并外国企业的手段招揽高级人力资源。

3 人力资源使用战略 美国在人力资源使用和管理上强调民主竞争和鼓励创新。实施人力资源自由流动、自由择业政策;包容世界上各种肤色、各种类型的人力资源,兼收并蓄多民族文化;以强烈物质刺激为基础的工资福利制度。日本人力资源使用和管理的精髓是强调以人为本。实行稳定的就业政策、论资排辈的职位管理办法、公平合理的工资福利政策。

(二) 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根本动力

美国的经济起飞是在南北战争时期,基本普及了6~8年义务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又基本普及了中等义务教育,这比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早30~40年左右。 美国高等教育最早进入大众化、普及化,本专科和研究生教育规模均居世界第一,因而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程度高。据OECD统计,1999年,在美国25~64岁劳动力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的教育者占90%,大专以上占39%。美国有一支人数多、水平高的科学研究队伍,科学技术成就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加之公众科学素养较高,是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根本动力。

(三) 世界上三次成功的经济赶超的奥秘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工业化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成功范例。第一次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美国对英国的超越;第二次是二战后日本对美国的追赶;第三次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四小龙”对西欧的追赶。三次成功的经济赶超最根本的经验在于,他们通过超前和加速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积累了大量人力资本,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研究发现,这些实现成功经济赶超的国家,都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教育的超前性,二是人力资本积累的速度要快于经济赶超的速度。超前并快速进行人力资本积累,是实现经济赶超的有效手段,也是最基本的经验。

三、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开发人力资源的战略思考

中国从隋朝到宋朝一直是世界第一强国,但后来逐渐变弱。现在虽然在经济总量上位列世界第二,但人均GDP排名第90多位,还有1.5亿人达不到联合国一天一美元的收入标准。中国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并非人力资源强国。据统计,中国每万名劳动者中研发科学家和工程师仅11人,而发达国家接近或超过100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加速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一) 人力资本是民富国强的核心

1 树立人力资本新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市场和科学意识淡薄,对教育、科研、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不足,且投入的产出效益很低,制约了人力资源开发。因此,我国必须坚决清除官本位的思想,牢固树立人力资本新理念,增强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意识,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坚决消除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用非所长、做无用功、人才闲置等人力资源浪费现象。

2 制定激励人力资源集聚的战略和政策 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集聚的战略、政策,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元化主体的人力资源引进集聚新格局。建议建立中国的人才移民制度,改革国籍、绿卡、签证制度;设立国家移民与留学人员事务局;完善国际人才薪酬激励体系;放宽对留学人才、海外人才进入体制内以及参政议政的限制;建立海外高端人才数据库;建立国家风险基金与担保机构,扶持高科技人才创业等。

3 形成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的机制和环境 在人力资源评价、选拔、使用、流动、激励、投入等方面要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开发新机制,推动人力资源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支持创新创业;促进用人单位通过市场择优选人和人力资源进入市场自主择业,实现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建立充分体现人力资源和知识价值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强孵化基地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人人学习、终身学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让人力资本发挥更大的效益。

(二) 教育优先是民富国强的基础

1 尽快普及高中义务教育 我国不仅没有普及高中义务教育,且存在不少农民子女上初中的愿望难实现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因此,在人口老龄社会已到来的经济转型阶段,政府必须优先发展中等教育,加大对中等教育的投入,在全国尽快普及高中义务教育,使农民子女上免费高中,取得考大学的资格。

2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 我国现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1%,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为3%,远低于美国的80%以上、14年以上、6%以上;美国3亿多人口,现有高等学校4 182所,而我国13亿多人口,只有高等学校2 359所。因此,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需要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民营化改革;推进办学体制和教学方式多元化,建立更多的民营高校;取消不公平的高考和就业政策,使大多数农民女子实现上大学的梦想。

3 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 我国职业教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继续教育由于体制的障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要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实施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学校的市场化、民营化改革,实现继续教育机构的管办分离;取消继续教育学校颁发学历的资格,维护国民教育学历的权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提高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三) 科技创新是民富国强的动力

1 大力弘扬自主创新精神 缺乏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导致我国缺少世界知名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因此,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发展创新文化,形成人人重创新的良好风尚。弘扬自主创新精神就要培养科学精神,要让公民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求真务实的态度和认真严谨的作风,敢于怀疑,敢于批判,以公正宽容的心态、无私无畏的精神追求真理。

2 积极培育产业竞争优势 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要尽快推动自主创新从以国家意志为主向以企业意志为主的转变,给企业自主创新的条件和环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

3 大力促进政产学研结合 科技工业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新细胞。要推进大学、科技机构、企业以及政府形成新的“园区”工作模式,即大学在相当程度上改变过去按部就班培养人才的模式,争取在创业和研发中培养人才;科技界根据大众的需求导向科学研究,使不同类型的科学研究互相交叉,与市场接轨;企业界在大学和科技界寻找新型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共同创业,并加强自身的研发能力;政府加强专业服务和指导。通过政产学研的结合,培育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和科技创业家。

(四) 体制改革是民富国强的保障

1 完成国有企业体制改革 市场竞争要求企业产权必须界定清楚,否则导致利益关系不清和市场失灵。今后,国企改革的关键是造就一支成熟的企业家队伍,将企业利益的剩余索取权、控制权交给企业家支配,由其监督他人,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活力,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通过改革,保留的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应该纳入公务员管理范围。

2 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质量和效率不高。因此,要大力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承担行政职能的变为行政机构;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改制为企业,将部分公益性的事业单位进行民营化改革,走市场化、民营化道路;保留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类型的事业单位由政府投资举办,其工作人员应该纳入公务员管理范围。

3 强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必须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建成真正的法治国家和有限政府,将那些政府干不了做不好的事交还给市场和社会,为人力资源创业创新提供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争取早日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胡君辰,郑绍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 苏比尔·乔杜里.人才时代:赢得人才的高回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付美榕.为什么美国盛产大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李向前,向洪,贺然.中国人才批判[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5] 杨东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经济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题解教育『三问』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