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与辉煌之历史见证*
2014-04-17鲍林
鲍 林
(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 陈列展览部,江苏 连云港 222006)
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连云港”专题陈列是江苏省首个地市级社会主义建设史基本陈列,于2014年5月连云港市对外开放30周年之际落成开放。展览以艺术的形式通过回顾连云港市1948年解放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历程,从地市级中观层面,深刻阐述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取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胜利,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这一宏大主题。作为一种建立在实物及相关辅助展品基础上的传播媒介,陈列展览如何在科学严谨的基础上,以形象化语言把连云港社会主义建设史所包含的巨大信息量有效“传播”,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该陈列力求创新展陈理念和思路,在诠释连云港社会主义建设史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一、紧扣“奠基”与“开放”两大主题
展览需要在特定的展示空间内,使用形象化的传播语言和技术,达到传达知识、理念和价值观的目的。与实物本身传播能力较强,不需要更多解释的艺术展、科技展不同,通史类陈列是以理念为核心,重点在组织一个“好故事”,所有实物和辅助展项必须为传播好这个“故事”服务。因此,陈列理念,即陈列主题和陈列基本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连云港”坚持面向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和党史知识这一目标定位,形成了科学严谨、系统完整的陈列理念。
(一) 确立“奠基”和“开放”两大陈列主题
陈列主题必须符合纪念馆的功能和文化定位,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同时要鲜明准确,亮点突出,具有地域特色。展览围绕“两个三十年”,确立了“奠基”和“开放”两大主题。从1948年11月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为“第一个三十年”。在这一时期,党领导全市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今后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开展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因此,“第一个三十年”以“奠基”为主题。
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为“第二个三十年”。在这一阶段,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1978年6月,连云港市被外交部、公安部、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旅游事业管理局列为对外开放城市。1984年5月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迈入对外开放最前沿。30多年来,连云港市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贸易关系,出口产品遍布全国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签订了3 700余项外资利用项目,有三资企业近千家,建立了全国首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向型经济特征显著。因此,“第二个三十年”突出“开放”的主题。
(二) 坚持唯物史观,重视地域特色,全面、客观地反映连云港市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建设历程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连云港”陈列展览摒弃了成就展、临时展的简单思维,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梳理、评价、展示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做到展览内容对历史负责,经得起社会各方检验。同时,作为全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的地方史陈列,尤其注重反映本地区发展中的特有事件,在篇幅上适当向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倾斜。
(三) 突出思想性,围绕陈列主题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想内涵和历史阶段之间的逻辑关联
对连云港市社会主义建设史的回顾不应平铺直叙或罗列成就,而是要围绕重大史实、重要人物,集中反映“奠基”与“开放”的主题,深刻解读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想内涵。为此,展览始终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在陈列主题的引领下,一方面深入、准确表现历史单元和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联,构建完整、清晰、缜密的历史逻辑链条,另一方面做好取舍,着重阐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与主题的关联,以此增加展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 注重整体性,在陈列内容和设计风格上力求与地方革命史基本陈列保持一致
展览为做到与纪念馆原有的地方革命史基本陈列在内容上相衔接,风格上相协调,避免突兀和断裂,特别设置了“解放序幕”一章,对连云港市1948年的解放历程做了简单回顾后,再展开对社会主义建设史的展示,让观众体会到两大历史时期一脉相承的联系,从而对连云港地区的百年近现代史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五) 体现艺术性,在高起点规划的基础上注重细节,打造精品
具有艺术表现力的展陈,是博物馆核心价值的体现。具有形式美感的陈列设计,充满文化氛围的参观环境,也是满足人们审美要求的理想教材。陈列设计力求在情感上打动观众,在庄重大气的基础上,于细节处精心雕琢,展线设计注重曲直相间,综合运用通透与遮挡,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创造虚实结合、气韵生动的展厅空间,并适当使用视频、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以增加展览的艺术魅力,创造令观众身临其境的参观感受。
二、以史为纲,陈列内容新颖全面
陈列内容设计是按照陈列主题和原则的要求,进行内容主体结构统一规划,根据展厅面积和展品数量组合陈列品,编写文字说明,提示艺术设计方向,其本质是形成陈列大纲的过程。陈列内容直接决定了展览的“故事”是否精彩,是整个展览的基础和灵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连云港”坚持党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重点表现全市在党的领导下,经济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取得的重要成就。
(一) 编年与专题相结合,在全面反映历史的基础上紧扣主题,突出重点
展览打破了以党史分期或以编年为主的传统模式,采取编年与专题相结合的方式,对社会主义建设史建构做出了大胆探索。大纲共设三级标题,一级标题采用编年体模式,分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49—1978)”和“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两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的二级标题又按照编年体模式分为“拨乱反正,恢复经济(1978—1984)”“率先开放,加快发展(1984—199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1992—2009)”“沿海开发,转型升级(2009年至今)”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二级标题和第二部分的三级标题则按照政治、经济、科教文卫、对外交流等内容灵活划分成多个专题。
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第一,有利于突出重点,围绕主题合理取舍。“发展社会主义工商业”“连云港跻身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实施”等专题,打破了僵化的时间链条,有助于突出与“奠基”与“开放”两大主题相关的、具有连云港地方特色的重点内容。第二,有利于协调版面。第一部分的二级标题拟定为专题,可在充分表现重点内容的基础上,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以编年体形式展开留足空间。第三,有利于尽可能避免争议,统一风格。在党史三卷尚未出版的情况下,采用专题形式表现改革开放相关内容,可以尽量避免在时间节点、重大事件、人物评价方面的分歧和争议,同时让两大部分的标题风格尽量统一。
(二) 注重在时代大背景下深入解析各项成就背后的深层原因,正确处理发展过程中的曲折与反复
展陈力求避免单纯罗列成就的简单模式,特别注重阐释所取得的各项成就背后的深层原因,以求清晰解答人们对连云港市发展的各种疑惑。六十余年来,每一项成就的取得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在国家的重点投入和大力支持下,港城人民艰苦奋斗的必然结果。因此,展览中每一张历史图片,都尽可能地在板文或文字说明中讲明该事件发生的全省、全国时代大背景、连云港市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决策思路,并说明该事件对连云港市日后发展的深刻影响,引导观众透过成就的表象,深入思考背后的深层的历史原因。
同时,不刻意回避发展中经历的曲折与反复,更不简单地将其与领导人的能力与品行挂钩,而是客观、中性地将其处理成教训、警示和财富,一方面引导观众分清主流与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另一方面让观众充分认识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从而更加清醒地认识连云港市60余年艰难跋涉的历史。
(三) 在历史分期方面注重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体现连云港市地方特色
陈列对于连云港市改革开放的历史分期,在参照党史的基础上,着重突出了地方特色。
1978年至1984年是第一阶段,为全面完成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时期。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了农村生产力,科学教育事业迎来发展的春天。
1984年至1992年为第二阶段。从全国而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各方面改革逐渐推开。就全市而言,1984年5月,连云港市跻身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迈入对外开放最前沿。这一时期,由于农村改革开始转轨,城市改革刚刚启动,对外开放尚在摸索阶段,加上国家三年整顿,连云港市经济发展出现了低速徘徊的特点,但在对外交流、利用外资和港口、铁路建设方面成绩较为突出。
1992年至2009年为第三阶段。1992年3月,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正式发布。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2年12月,以连云港为东桥头堡的亚欧大陆桥正式投入运营。在这17年的时间里,全市经济发展总体上持续稳定,经济总量快速攀升,并于1998年实现了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转变。
2009年至今为第四阶段。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随着四大国家战略相继落地,连云港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和发展空间。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引领下,全市以“加快沿海崛起,实现新的跨越”为总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港中心城市,加强港产城联动和城乡统筹,呈现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四) 体现历史真实性,坚持让文物说话,充分发挥图片、实物等资料的现实教育作用
此次展陈在文献资料方面有三大特点,一是“多而全”。共展出图片500余张,实物60余件,文献20余份,这些资料绝大多数是从近百家单位和和几十位个人手中艰苦征集而来,几乎毫无遗漏地涵盖了连云港市社会主义建设史的方方面面。二是“精而新”。不贪大求全,严格按照展陈主题和设计需要遴选资料,对于珍惜史料优先使用,其中“抗美援朝”“三年改变港口面貌”“导沂整沭工程”等资料在连云港市尚属首度公开,谷牧为亚欧大陆桥首日封题词、陈吉余院士写给习近平的信等“明星文物”也是第一次和观众见面。三是“考证严”,以还原历史真实为第一要务,尽可能地深入发掘每份资料的历史内涵,并组织专人针对布展资料反映的内容多方查询,严密求证,做到真实性有疑点的资料坚决不上墙。在艺术设计上,采用立体式对位图片展板,对每张照片精心处理,增强历史图片的视觉冲击力;为文物量身打造展柜和展龛,注重文物本体、展柜和相邻版面风格的统一。
(五) 用语洗练规范,科学严谨,注重通俗语言和文学语言相结合
展览文字精简规范,逻辑清晰,每一个表述都力求有据可查。在惜字如金的同时,对历史信息较为艰涩的图片和实物,不吝笔墨详细介绍其历史背景,力求既科学严谨又符合广大观众的认知。在表现20世纪70年代港口建设的文物柜里,有一本原建港指挥部总指挥的工作笔记,由于字迹潦草,年代久远,很多文字已难以辨认。经布展方努力,联系到原总指挥的子女,成功辨认和复原了笔记本上关于建港石料抛填数据的连续纪录,并以说明的形式标注在文物旁。如此一来,参观者不仅对文物信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加深了对建港艰辛的切实感受。
此次展陈还特别注意通俗语言与文学语言相结合,对于重要内容适当运用文学语言加以渲染,加深参观者的印象。如一幅反映1993年西大堤成功合龙,施工人员拥抱庆祝的图片,说明为“伴着隆隆鞭炮声,工程车卸下最后一车土石,八年努力终结硕果,东西连岛从此与陆地紧紧相连”。文学化的语言调动了参观者的情绪,激发了人们对西大堤建设意义的深入思考。
三、深入发掘重大历史题材
60余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史,头绪纷繁复杂。展览必须做到以点带面,发掘、展示好最具时代特征,最能体现连云港在全省、乃至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地位和作用的重大题材。
(一) 深入阐释连云港市得天独厚的优势,突出表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连云港发展的亲切关怀,从而解释连云港市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历史必然性
连云港地处我国沿海地区中部,南连长三角,北接渤海湾,是江苏唯一的深水大港、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也是中西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连云港土地、风力、海洋资源丰富,工业体系健全,农业生产发达,在全国沿海开放城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自毛泽东以来,几乎历任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或亲临视察,或做出过重要指示,这在全国同级别城市中首屈一指。
序厅是陈列的导论部分,它需要以醒目的标题和艺术的形象浓缩陈列主题,奠定陈列的整体基调和艺术风格。为突出连云港的“与众不同”,展览在序厅的位置,用高5 m,长7 m巨幅图片墙表现党和国家历任领导人对连云港发展的关怀与指示,并在该墙对面,用高达顶部的立体多媒体地形图表现连云港市在全国和至东北亚地区的地理区位,让观众在第一时间就能强烈感受到该展览突出的地域特色和主题的吸引力,从而激发起参观的冲动和对陈列的期待。同时,在展览中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展现连云港人民取得各方面优势的全过程,突出连云港市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二) 生动阐述连云港在国家发展战略总体格局中的历史性贡献
展览始终注重平衡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的关系,既系统阐述各个历史时期的领袖号召、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决策思路,又突出表现连云港市具有地方特色的创造性实践和在全国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成就。具体而言,在每部分的开端,精选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史的重大事件作为压卷图像,同时以较显著的篇幅和视频、电子地图等艺术手法,突出表现“三年改变港口面貌”“导沂整沭工程”“建设亚欧大陆桥”等具有地方特色、在全国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
(三) 突出表现连云港人民开拓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60余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史,也是港城人民60余年的奋斗拼搏史。连云港市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并历史地积淀和升华为推动港城今日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陈列始终注意平衡“物”的因素与“人”的创造的关系,深入挖掘物质成果背后的精神财富,力求展现连云港人民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无论是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的建港工地,还是人山人海、争先恐后的河工现场,无论是面对市场潮流的艰辛探索,还是“雷锋车”二十多年的不懈坚守,传递的都是连云港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时代光彩,整个展陈也因此而充满了激情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 徐乃湘.博物馆陈列艺术总体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 姚安.博物馆12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 连云港市委党史工办.中国共产党连云港市地方史:第2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
[5] 连云港市委党史工办.曲折与辉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