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喻的张力论析*

2014-04-17王修志

关键词:革命者涵义字面

王修志

(淮海工学院 文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一个比喻所表达的意思,通常情况下是显在的、单一的,譬如“光阴似箭”,它的意思很明显,是说时光过得快,如离弦的箭,这也就是传统比喻理论所说的本体、喻体、相似点之内容。但有的时候,一个比喻不仅仅有显在的意思,还有深层的思想蕴涵,这样的比喻往往更为深邃和机智。譬如鲁迅小说《药》中有这样一个比喻:“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迭迭,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就浅层的意义看,这个比喻显然是说坟茔像馒头,以彼形喻此形,以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多喻眼前坟茔的层层迭迭。但这个比喻的意义远不至此,它把穷人以及革命者夏瑜等被害者的丛冢与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对举,有着深层的涵义,它揭示出鲜明的阶级对立,暗示阔人的富是建立在穷人的累累白骨和对革命者的血腥镇压之上的。这个比喻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密切相关,发人深省。

人们把比喻这种显在意思与深层含义的构成,称之为比喻的张力。这个“张力”概念与现代诗歌理论所用的“张力”术语基本一致,但它的内涵并不是如许多人理解的那样是诗歌语言两种相反相成的因素,形成类似于天体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张力场”,而是严格遵循新批评学派的界定。

现代诗学中的张力概念源于英美新批评学派,最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艾伦·退特(Allen Tate),他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说:

我提出张力(tension)这个名词,我不是把它当作一般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而是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而形成的。我所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我们所获得的最深远的比喻意义并无损于字面表述的外延作用,或者说我们可以从字面表述开始逐步发展比喻的复杂含意:在每一步上我们可以停下来说明已理解的意义,而每一步的含意都是贯通一气的。[1]117

这就是张力概念的语源,它包括以下一些方面的涵义。

第一,诗学中的张力与物理学中的张力不同,它是艾伦·退特创造的一个诗学新概念——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而创造出的“tension”一词。“tension”一词在英语中的原义为“紧张关系”,与物理学中的张力一词意外耦合,但艾伦·退特明确说“我不是把它当作一般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也就是说,他无意于用物理学上的张力比附诗学中的张力。可这一理论传入我国时,由于译者以物理学术语的“张力”译“tension”,结果造成许多误解。

第二,张力的构成要素是外延与内涵。内涵和外延原是逻辑学中的两个概念,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但新批评派使用这两个术语时,意义与逻辑学的指称不同,艾伦·退特把外延理解为文词的“词典意义”,或叫指称意义,而把内涵理解为感情色彩或暗示意义,这样,在诗中,外延义与内涵义就构成了有机的意义整体。外延义是内涵义的基础和前提,内涵义依附外延义而存在,又通过外延义寄寓丰富的意蕴,并以此唤起人们的联想,从而使人们得到感官与精神上的满足和理智上的启示。

第三,张力呈现出诗的多层次的意义。由于张力包括诗歌语言的字面指称意义与内在暗示意义,而这两个层面意义的演进与融合是需要读者的审美参与,因而其暗示意义呈现出丰富的发散性。对于诗的张力也即诗的意义的把握,“可以从字面表述开始逐步发展比喻的复杂含意:在每一步上我们可以停下来说明已理解的意义,而每一步的含意都是贯通一气的”。

这里笔者不厌其烦地诠释诗学中的张力概念,目的是要为所论述的比喻的张力张目。深邃而机智的比喻和诗句一样,也有外延义(字面指称意义)与内涵义(内在暗示意义)两个意义层面,其张力构成了比喻的立体结构,使比喻的内蕴得以扩展和丰富。当然,对比喻的张力也即比喻的意义的把握,同样需要读者的审美参与,有了从外延义到内涵义深入探究比喻潜在意味的审美兴趣,才可能产生出丰富的联想意义,从而得到感官与精神上的满足和理智上的启示。

举个实例来分析一下。鲁迅小说《药》中写华老栓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去买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病,而将要被杀害的是为劳苦大众而奋斗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夏瑜,可那些劳苦大众却潮水般地涌去看热闹,成为看客,作者从华老栓的角度叙写道:“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里作者用了个张力四射的比喻,蕴涵丰富,发人深省。就字面指称意义来看,这个比喻描绘一群看客向上、向前伸长脖子,如同许多被捏住了脖子提着的鸭子,可谓形象生动传神。但这远不是这个比喻的整个意义,那只“无形的手”引导读者不得不向深处探究,探究其内在暗示意义。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及其精神奴役已经积淀为中华民族一种集体无意识,造成了劳苦群众的麻木愚昧,“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2]54,却一窝蜂地跑去看热闹,看革命者被杀,甚至享用革命者的鲜血,这是多么可悲的现实!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也深寓其中。另外,从群众的麻木愚昧里人们不难窥见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严重脱离群众的血的教训,它启示人们,若要救国救民,如何破除套在群众脖子上的精神枷锁,放手发动群众,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实在是一个深邃的比喻,正如作家王蒙所说“妙喻如舟”[3]10,它是承载作家思想的舟楫,与作品的主旨息息相关。

抛开比喻的外延义即字面指称意义不说,单就其内涵义即内在暗示意义而言,比喻的张力方向和效果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紧扣题旨,发人深省。这是比喻内在暗示意义最常见也最主要的张力方向与效果,上面所举《药》中的两例都是这样。这里再简要分析另外一个实例,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里克·沃尔科特诗集《海滩余生》中的比喻:“渔民倒出他们的鱼,一把把晃动着银子光泽的软刀子。”诗人以“刀子”喻鱼,状其形;鱼活而动,以“软刀子”传其神;再以“银子光泽”状其色,以晃动传其态,可谓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比喻。当然这仅仅是这个比喻的字面指称意义,它还有丰富而深刻的暗示意义,诗人的祖国圣卢西亚长期被英国殖民者所占,遭受着疯狂的资源掠夺,加勒比海岸的渔民成年生活在困顿之中,“银子光泽”暗示其以鱼换钱,维持生计;而“软刀子”则暗示出海捕鱼求生存的危险,年复一年出海捕鱼消磨着他们的生命;这“软刀子”与殖民者的“硬刀子”一起,造成了加勒比海渔民水深火热的生存状况。这个比喻确是神来之笔,含蓄蕴藉,紧扣题旨,饱含着诗人的情感抒发。

第二,隐括情节,言简意赅。这是叙事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内在暗示意义很独特的张力方向与效果。比如钱钟书先生的短篇小说《纪念》,在开头写到:“虽然是高山一重重裹绕着的城市,春天,好像空袭的敌机,毫无阻碍地进来了。”这个比喻在写山城春天到来的同时,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张目——小说情节就是因敌机空袭引起并发展的,文字极其精炼,造语精妙。需要提及的是,这个比喻对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拥兵数百万而不抗日,却躲进“高山一重重裹绕着的城市”以“保存实力”,也是个很机智的讽刺。再如沈从文的短篇小说《萧萧》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婆婆虽生来像一把剪子,把凡是给萧萧暴长的机会都剪去了,但乡下的日头同空气都帮助人长大,却不是折磨可以阻拦得住。”这个比喻隐括了做童养媳的萧萧整日劳作而受尽婆婆虐待的情节,既照应了上文,又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第三,借题发挥,揶揄讽刺。例如钱钟书《围城》里叙写唐晓芙时说:“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这个比喻的本义是要溢美唐晓芙“并不顶大”而“灵活温柔”、恰到好处的眼睛,行文却顺带两枪,既揶揄了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大而无当,又讽刺了空头政治家大话连篇、欺世盗名的丑陋,可谓一箭三雕。再举个口语中的例子:1959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前,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被奴役国家决议,以攻击苏联。当尼克松与赫鲁晓夫会晤时,赫鲁晓夫质问尼克松:“我不理解为什么你们国会在这么重要的一次国事访问前夕,却通过这种决议。这个决议臭极了,臭得像刚拉下来的马粪,没有比马粪更臭的东西了!”尼克松回击说:“我想主席大概搞错了,比马粪更臭的东西是有的,那就是猪粪。”赫鲁晓夫在外交场合使用了一个粗俗的比喻,欲置尼克松于难堪境地,尼克松借题发挥,更换了赫鲁晓夫粗俗比喻的喻体,面上好像是说那个决议臭得像猪粪,实质“猪粪”激发了“共有知识”的联想义——赫鲁晓夫年青时当过猪倌,对赫鲁晓夫进行了绝妙的嘲弄。

参考文献:

[1] 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 孙伏园,许钦文.鲁迅先生二三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 王蒙.百喻图序四·妙喻如舟[M]//陈四益,丁聪.百喻图.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革命者涵义字面
我的仙人掌
汉语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规约层级递进模型”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金缕衣
别误会这些英语
探究《说文》省形的真实涵义
别误会这些英语
我对国防教育的涵义的理解
财务失败涵义、原因
怎样做个建设时期的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