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琅的书声 最美的课堂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分析
2014-04-17王勃
王 勃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仙林小学,江苏南京,210000)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就应该是书声琅琅的,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提升语文素养。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以文本教材为载体,通过不同形式让学生充分感悟、激情朗读,赋予课堂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朗读而生动、精彩。
二、案例描述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里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诗歌含意丰富,语言浅显明快、亲切生动,富有儿童情趣。在执教第二课时时,笔者以尊重学生情感、张扬学生个性为立足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就蕴含着无限的浪漫和诗意,语言文字的深处就隐藏着作者的深情。课堂上要让情感流淌,就要从这些文字入手。
片段一:
师:谁找出了“我”想变雨滴的句子,为我们读一读?
(点名读文)
师:这句话里有一个生词“透明”,你读得很准,能领着大家读两遍吗?
(生领读“透明”)
(师出示图片)
师:看看这透明的雨滴像什么?
生:像玻璃球。
生:像我以前玩过的弹子。
生:像宝石。
生:不对,宝石是彩色的,雨滴是没有颜色的,像钻石更合适。
师:你的观察真仔细,那你能用最美的声音来夸夸这美丽透明的雨滴吗?
(生读课文)
师评:真美啊!
师:谁还想来夸夸这透明的雨滴,注意了,轻轻地,别把雨滴宝宝吵醒了。
(点名读文)
师(点评):这雨滴真乖,就像是睡在妈妈怀里的乖宝宝一样。
师:让我们都来当雨滴宝宝,在荷叶上美美地睡上一觉吧。
(生齐读)
感悟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也是一种心理能力。通过阅读来感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个环节中,笔者先让学生观察图片,理解“透明”的含义,再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透明的雨滴像什么。在有了充分的情感体验以后,笔者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更有了感染力。
片段二:
师:谁想为我们读一读诗人想变蝴蝶的句子?
(点名读文)
师:有个生词“穿梭”很难,但是你读得很好,带着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生领读“穿梭”)
师:读这个生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什么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师:你真会想象。其实你说的“飞来飞去”是哪个词的意思啊?
生:“飞来飞去”就是“穿梭”。
师:你真聪明,那你会表演吗?
(生表演蝴蝶穿梭)
师:你真勇敢,在这么多人面前表演,为你的勇气鼓掌!老师想问问你这只美丽的小蝴蝶,现在的你心情怎么样啊?
生:我很开心,很高兴。
师:那你能开心地读一读这两句诗吗?
(生读文)
师:真是一只开心的小蝴蝶,还有谁愿意配上动作来读?
(生边读文边表演)
师:多轻快的小蝴蝶啊,愿意变成蝴蝶的小朋友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课堂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这个环节就是用表演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穿梭”的理解,让学生用心体会蝴蝶穿梭在花丛中的快乐与自由,感受夏天的美好,情感一步步得到升华。
三、案例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不可替代的一种教学手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笔者还注重从以下方面强化朗读的训练: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自控能力差,让其自觉朗读的可能性较低。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从细小处入手,或奖励,或激发,用不同形式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丰富形式
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可以齐读、个人读、分角色读,还可以分小组读。不管什么样的文章,总有不同的朗读方式,多样的形式也能让孩子尽快地融入文本,提高朗读的效率。
(三)朗读要与理解共存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因为它需要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情感,更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包括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
朗读凝聚着语文教学的精华,书声琅琅的课堂才是语文最美的课堂,认真读书的孩子才是最可爱的孩子。
[1]蔡俊.让琅琅的书声重回课堂[J].语文教学之友,2005(3).
[2]叶正科.让语文课堂充满琅琅书声[J].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