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思考
2014-04-17文圣群
文圣群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关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思考
文圣群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语文素养不仅是中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并且在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中也起到良好的作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直接的文化知识传授,对学生的思想精神世界的作用和影响是深广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贯穿人文性教学、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意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够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语文教学;综合素养;人才培养;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宗旨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方面语文教学具有理性倾向,教学实践表现为一种规则化、程式化、客观化的行为方式;一方面语文教学实践又表现为一种随机化、整体化、情感化的行为方式。[1]然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实践乃至相应的教学设计理论多偏重语文的科学特征,而忽略艺术特征。主要以“技术”的眼光来看待和处理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中“物”的因素,诸如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设计,而忽视了“人”的因素,忽视人的价值和人的情感。[2]语文教学设计过分强调技术性因素而忽视人文取向,尤其是忽视师与生、生与生、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将语文教学看成是完全外在于学生,游离于学生情感生活之外的一种对工具的学习、掌握和使用,势必导致语文教学走入歧途。[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及“整体提高”。这一理念“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4]。由此,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成了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应该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一、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主干,至少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般智力、社会文化常识和情感意志与个性等五个基本要素在内的有机复合体。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使这五个要素实现辩证统一,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开发智力、感受社会文化熏陶和陶冶人格的和谐共振,构成了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5]
“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等基本性质,文学性、综合性和社会性等其他性质,富于鲜明学科个性特点的基础工具学科。”因为具有工具性,所以要训练学生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能力,即读写听说的能力;因为具有思想性和文学性,所以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为具有综合性和社会性,所以还要给学生传授包括语文知识在内的各种文化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发展他们的智力。正因为“语文学科的性质既是由多元要素构成的,又是辩证统一的”所以,语文的教育功能和教育效应也是多层面、多管道、相互为用、有机融合、辩证统一的,最终都落实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上。[6]如果把语文学科看成纯工具学科,把语文教育的功能仅仅理解为训练读写听说,由此把语文教育目标局限在训练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之内的话,那是失之偏颇的。即使把语文学科仅仅看作是一种工具,对于这种工具的功能也要理解得宽泛一些。因此,学习运用语文,更应该是学习做人,学习生活,学习发展智力,从而提高人的综合素养。
二、培养语文综合素养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课堂文化氛围,丰富学生人文素养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和语文考试的导向作用,致使学生的阅读时间被大量重复的作业练习占去,从而严重地压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和迫切认识世界的欲望,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的发展,以及语文素养的形成。研究证明,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总量的四至五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各个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对其阅读内容和阅读量都做出了具体要求。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优秀诗文240篇,课外阅读总量为400万字以上。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堂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大程度上也是在课堂中经过日积月累的学习、熏陶、感受形成的。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文化综合性,可以说是“最具有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孕育点”,在课堂上积极营造文化氛围,通过语言文字和声音资料向学生传递历史的、现代的和祖国的、世界的多元文化,使学生对多元文化有初步的理解和感知,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
首先,多元解读文本价值。教师要正确分析、挖掘教材中的课文在当时的“时代精神意义”,再从不同的角度,用今天的时代观念去解读文本中依然闪烁或散发的智慧光芒,让师生找到共同的精神感触点,以此来组织阅读交流,让师生心灵碰撞、共鸣。其次,寻找有效的教育方式。“人文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对话中“读悟渗透”。[7]所以,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提倡平等对话,师生在平等的交流中感悟“人性”,即将人文教育同语文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融在一起,凝成一种精神力量,在平等对话中渗进学生心灵。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教师要充分发掘出作品的“情、理、味”,用对“孩子深沉的爱”和作品中浓厚的“情、理、味”去触及学生的心灵,去感悟、去体验,同作品中的“人性、人情”一起共鸣,借此使学生受到震撼、净化,学生的精神境界就在沉思与反省中逐步提升。
(二)运用发展性理念,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语文素养说到底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而语文能力不能仅仅表现为“四种基本能力”,而且还表现为有较强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即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语文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语文,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所以,要立足日常生活,提高语文修养,文明地与人沟通、交往,成为合格的社会人。语文教师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生活,建立资源共享体系,引导帮助学生认识,感悟生命价值,树立积极人生观,提升做人品位,提高语文素养。在学校,引导学生观察校长、教师,留心身边的小事,思考、感悟、体味,这样学生初步具备了分析能力,学会了用心交流,再走向家庭、社会、大自然。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在这个特殊课堂里学习生活,学会体验亲情,享受亲情,是语文和生活的水乳交融。让学生把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中发现的社会热点、疑点等现实问题带回课堂,通过演讲辩论进行教育。新课标多次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并对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出了阅读及背诵的量化指标。汪潮先生认为:“语言积累不是对语言现象的简单记忆,而需要经历一个理解、感悟、鉴赏、应用的复杂过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情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交际能力、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是语文教学追求的能力目标。例如,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首要的途径是立于课内,其次伸于课外。课内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课外则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因此,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还要同生活相联系,走出校园,浏览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让学生接触社会,走进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的延伸,让语文成为生活的精华,那么语文教学就回归到了永不枯竭的大海中,焕发出语文旺盛的生命力,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就可以在生活中得到不断地提升。
(三)转变师生角色,加强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教学相长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并开展好活动,注重学习主题的开放,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学习的内容,不要局限于语文学科,还要关注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等各个领域。在指导设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时,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活动,如社会热点调查式研究等。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反复实践中,在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中,逐渐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对话、实践中得到不断提高,积蓄了学习语文的后劲。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张惠.语文课堂教学最优方案的选择 [J].教育导刊,1988(2).
[2]端木玲玲.语文课堂教学“留白”艺术略论 [J].职教通讯,2005(2).
[3]时鹏寿.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与反正 [J].语文天地,2005(2).
[4]鞠昌云.改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交往 [J].江苏教育,1999(6).
[5]滕军霞.浅谈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 [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3(2).
[6]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2-13.
[7]彭丽然.指导课外阅读 提高语文素养 [J].中华少年教学世界,2010(3).
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302011(2014)01-0082-03
2013-11-14
文圣群(1988—),女,广西柳州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俗语言、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