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视角下的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任研究
2014-04-17邓美玲
邓美玲,彭 华
(西南大学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 400715;湖北工程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社会分层视角下的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任研究
邓美玲,彭 华
(西南大学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 400715;湖北工程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政治信任度高是社会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保障。90后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他们的政治信任问题是值得研究和探讨。本文通过社会分层研究方法对湖北工程学院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任状况的调查,探讨影响其政治信任状况的相关社会分层的因素,并结合90后的特点提出相关对策,促进90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
大学生;社会分层;政治信任;政治稳定
近年来,90后大学生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并进行了广泛研究。发展和冲突构成90后生活的时代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中,90后成长并进入大学,其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在时代的烙印中有怎样的呈现,我们以政治信任为指标研究了90后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
一、当前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任现状
所谓政治信任,是指公民对政府或政治系统的作为将产生出与他们的期待相一致的结果的信念或信心。[1]如果公民认为政府当局是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的,并且有能力领导国家不断发展进步,则说明他的政治信任感高;反之,则说明他的政治信任感低。[2]本文采用社会分层的视角,将调查对象划分为4个层次,分别为性别、学科、户籍、学生干部任职经历;调查内容分为三个主要方面,分别为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对政府机构的信任、对政治过程的信任(网络参与)。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9份,问卷有效率95.8%。在被调查90后大学生群体中,男生200人,占总人数的41.8%,女生279人,占58.2%;文科类(含艺术类)学生249人,占52%,理科类学生230人,占48%;农村户口学生346人,占72.2%,城镇户口学生133人,占27.8%;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有271人,占56.6%,没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有208人,占43.4%。
(一)性别差异对政治信任的影响
对党和国家信任是政治信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决定了一个人的基本政治认同的导向。当被问到“你支持中国共产党执政吗?”这一问题时,总体上,90后大学生对党的信任度很高。调查数据显示,“非常支持”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占17.3%,“支持”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占55.9%。其中,女生持“非常支持”态度为19.0%,比男生16.1%要略高一些。同时,对是否希望入党及入党动机调查显示,总体上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占85.2%,不打算入党的占11.1%。因为信仰共产主义而希望加入共产党的被调查者中,男生占45.3%,女生占54.7%;因为党员是一种身份象征而希望入党的女生占70.8%,男生占29.2%。由此可见,90后大学生中,女生对党的信仰强于男生。这是由于女性参政空间狭小,以及男性主导政治的局面长期存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的权力意识在增加,她们对政治的敏感性也在增加,而且她们迫切希望通过加入执政党这一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
廉洁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关心政府官员的廉洁问题,也特别重视政府职能是否有效发挥问题。据调查显示,57.8%的90后大学生对政府能否解决社会问题持肯定态度,仅有9.0%的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会向相关机构寻求帮助,这反映出他们对政府机构的信任度并不高。男女生看法大致相同,性别上的差距不明显,但是能反映出总体上90后大学生对政府的信任感并不乐观。
网络政治参与,是如今90后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政治形式。对90后大学生有关网络评论回复的态度进行了解,发现男生中有31.0%选择了“围观为主,很少评”,而女生高达47.0%。总体上看,90后大学生中“我”的意识浓厚,大多数人只关注与自身利益有关的东西,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在里面。我们仔细分析又可以发现女生持“围观”态度的人要比男生高出16%,这一差距反映出女生的政治态度相比男生显得保守。选择“大部分情况下都保持沉默,在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采取反击型评论”的男生有25.0%,女生仅为14.3%。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男生比女生更具有功利意识。
(二)学科差异对政治信任的影响
一个人的知识结构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我们选择学科来对90后大学生的政治信任进行探讨。从总体上看,无论文科还是理科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都持很高的支持率。但文科持无所谓态度的20.1%,而理科26.1%。文科学生由于受自己专业的影响,对党政知识的了解要比理科学生更全面,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也更为深刻。因而文科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更多的觉得是有所谓,以至于他们对党的信任度要略高。
在对政府机构的看法中,当被问及“当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你觉得相关机构能够帮助你维护权益”时,理科学生中有31.3%的人不清楚自己是否能够求助相关机构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与之相对的文科生仅有18.1%的人不清楚自己是否这样做。这里反应出文科学生由于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比较多,因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知道怎样去维护自己的利益,而理科学生中大部分人不知道怎样去维护他们的权益或者更多地怀疑维护了到底有没有用。可见,文科学生要比理科学生对政府的执政更具有信任感。
网络与90后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网络政治参与情况,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90后大学生对政治信任的态度。当问到“你认为网络政治参与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一问题时,文科学生认为应该承担责任的34.5%,而理科学生只有24.3%。我们可以从这一差距中看出文科学生较理科学生相比更有网络责任意识。理科生这种网络责任意识的相对缺乏,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偏向自然科学,权力意识不够强。另一方面,与文科生相比,理科生的政治认知比较感性,对政治现象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情感而不是理智的层面。无论对于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来讲,这种网络责任意识都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引导我们理性地进行到网络政治活动中去。
(三)城乡差异对政治信任的影响
在90后大学生心目中,党和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何呢?据调查显示,来自农村的学生认为“党的领导对国家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有46.0%,而来自城镇的学生为38.3%;认为“没有作用”的农村学生有4.0%,城镇学生认为“没有作用”的有8.3%。由此不难看出,整体上物质生活水平高于农村学生的城镇学生来讲,这样的优越感让他们更多地只安于享受而没有思考幸福生活的来源。对于农村学生来讲,他们生活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他们深刻地感受着近些年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所以,他们的这种深刻感受让他们相信党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此外,调查还发现农村学生把党员身份当作信仰的比城镇学生多,同时把党员身份当作找工作的优势的也比较多。农村学生把党员身份当作信仰是发自内心的,至于他们又同时把党员身份看作找工作的优势是因为农村人社会地位比较低,关系比较薄弱,他们在找工作时无法像城里学生一样获得较为丰富的社会资本,因此他们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去获得政治上的认同。
当被问到“对于当今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你认为政府能够很好地解决吗”时,有9.0%的城镇学生认为“完全可以解决”,35.3%的认为“不能很好的解决”。农村学生持上述观点的分别为6.6%和28.0%,这个差距反映出来自城镇的学生与政府机构的距离相对较近,对它们的了解也要多一些。因此他们的观点更为理性。总体上两部分中的大多数都选择了不能很好的解决或基本可以解决,可见政府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是很完美。
90后大学生可以从网上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政治言论,不仅有官方的,也有基层的。如今的网络正在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政治信任。当问及对于网络上批评政府的一些言论,你会选择怎么做时,大部分都选择理性思考后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同样反映了90后是比较理性的一代。他们对于自身政治情感的表达方式很少像他们的前辈那样的激进狂热冲动,而变得比较克制、理智和冷静,表现出较高程度的有序性。这体现了90后大学生政治意识成熟的一面和善于用辩证的眼光评价社会问题的理性立场。[3]存在区别较大的是持批评反对意见的农村学生为4.3%,而城镇学生却有14.3%,这反映了来自城镇的学生要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学生干部任职经历对政治信任的影响
我们把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与没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对政治信任的看法作对比分析。根据调查,对于优秀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有36.7%的人认为党员的模范作用“很有用,值得学习”,而仅有24.0%没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这样认为。另外,有32.2%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也认为“只要用心,我们也可以做到”,而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也仅有21.2%的人这样认为,他们更多地把党员的模范作用看作一种形式。这里反映出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对于党员的模范作用更多地持支持肯定的态度,由于他们跟老师及学校领导互动的机会比较多,由于他们在学生中属于上层社会群体,把自己的行为类同于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因而他们对党员的模范作用持肯定态度。可见,学生干部的这种身份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了对党及党员的信任度。
在对政府机构的看法中,当问到“对于当今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时,你认为政府能否很好地解决”时,担任过与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中分别有7.8%和17.8%持“不清楚”的态度,这反映90后大学生对于政府的作用持怀疑态度,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更是如此。对于自己是否愿意履行监督政府职能的问题,无论有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大部分大学生都表示很少去这样做。这表明大家不太愿意去履行监督政府的职能,即使是在那些政治觉悟比较高的学生干部队伍中也同样如此。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多发易发,地方政府是直接面对各种矛盾的主体。近年来,群体事件的频繁发生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下降,再加上政府腐败问题的严重发生,很难让普通民众及90后大学生对政府建立起足够的信任感。
对于网络政治的看法,90后大学生大部分对网络政治言论都选择“围观为主,很少评”,可以看出他们政治冷漠的一面。有15.2%担任过学生干部的选择“大部分情况下都保持沉默,只在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采取反击型评论”,而没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选择此项的有23.1%,这反映了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要更冷静也更理性一些。对于网络上一些未经核实报道的立场问题,有40.7%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选择“坚定,我有自己的看法”,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只有30.8%的人有自己坚定的立场。这进一步反映了上述同样的问题:担任过学生干部的90后大学生要更加理性更加有主见。对于网络上批评政府的言论,担任过与没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发言支持的分别为9.3%和5.3%,批评反对的分别为8.1%和5.8%。这两种相反的意见,支持率高的都是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这说明担任过学生干部的这部分学生他们了解这方面知识更多,知道得更多,所以他们看问题很有主见。因此,担任过学生干部的90后大学生要比没担任过的学生对网络政治更加信任。
二、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任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对比90后大学生群体对党和国家相关问题,以及对政府相关问题的回答,发现他们对党和国家的信任要高于对政府机构的信任。同时,大家参与到网络政治中的积极性很高,有一定的责任意识,他们看待问题比较理性但也有盲目的地方;微观上,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政治信任,文科学生比理科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政治信任,来自农村的学生比来自城镇的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政治信任,担任过学生干部比没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政治信任。90后大学生在政治信任中的一些问题,若不能给予足够重视,将会对整个政治环境产生威胁。
(一)90后大学生对政治信任呈现功利化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政治民主化的深入发展,中国步入到了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期,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无论是对人们的行为还是思想都造成了巨大冲击,这些变化和冲击使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追逐个人利益的天然本性被激活。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与个人主体性的提升相比,道德约束明显滞后,人们对自身行为和社会行为的评价更多是建立在“自我意义”之上,在市场经济冲击和消解传统的价值观念,而新的道德基础平台尚在建构过程中,由此产生价值真空和道德约束缺位,为整个社会的政治信任带来挑战,成为政治权威影响力下降的表征。[4]90后大学生生活在这样一个背景环境中,深受其影响。他们表现得很功利,不愿意关注除自身利益以外的其他事情。
(二)网络对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任的影响深远
一般而言,网络政治参与是指现代公民以虚拟的网民身份或者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发表政治主张、政治意愿,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过程、监督行政管理的活动,是一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参政行为。[5]如今的网络正在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政治信任。对于90后大学生来讲,上网几乎成为他们业余时间的主要活动内容,他们从网上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政治言论,不仅有官方的,也有基层的,不仅有国内的,还有国外的。所以,对于90后大学生来讲,社会的美丑善恶能够很快的被他们所知晓,尤其是当他们面对政治丑恶面时,如果网络政治不能合理引导,很容易让他们对政治的信任感降低。
(三)政治冷漠现象在90后大学生中较为普遍
大学生政治参与主要是入党问题,大部分人对入党有较高的积极性,但这并不等于他们的政治热情高,一旦达到入党目的后,其政治的积极性就会大幅下降。学校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等活动大家也比较反感,参与的兴趣不高,因而学完之后没有任何效果。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大家也都集中关注与自身利益有关的新闻,更多采取一种围观的态度。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待政治的态度是非常冷漠的。政治冷漠现象的出现,首先是我国的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受经济发展的制约,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还是存在一定缺陷。比如,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问题,公民参与政治的方式问题等都是目前政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使得大学生参与政治的热情降低,而且他们对政治的信任度也不断下降。其次是学校的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的枯燥无味。学校的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脱离实际生活,学生提不起兴趣,便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此外,单纯地学习理论知识,而与政治实践严重脱轨,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内化,导致政治冷漠的产生。
三、提高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任的对策
政治信任在当今政治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信任缺失的环境中。国家依赖政治信任整合民众,政权需要政治信任来维护其运转,党政依赖政治信任来获得执政地位。如果社会信任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底线,那么政治信任则是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基础。[6]所以,提高90后大学生的政治信任就显得尤为重要,让他们更理性的思考和行动。
(一)拓展政治参与,培养政治责任感
目前,90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政治信任功利化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这种功利思想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市场经济是生产力较为发展基础上的发达的社会分工决定的经济。因此,它一方面使不同资源的所有者之间、相同资源的所有者之间在市场竞争中彼此对立和分立。另一方面,又使这些对立、分立的个人只有通过交换和协作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满足自己的利益而为社会所认可。[7]大学是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过程,大学生具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因此学校一方面应通过加强对学生正确政治认知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政治信任意识,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政治参与的相关知识,并积极拓展学生政治参与管道,培养学生的政治责任感。
(二)完善网络监管与增强大学生政治自觉性相结合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正确引导90后大学生表达自己的政治情感,应对双刃剑的“弊”。一方面要完善网络监管。要加强网络立法,建立较为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用网络法律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要强化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监管,对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有关部门应在保障网民自由参与权的基础上,加强监督管理。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要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培养自己对于网络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网络信息的能力,帮助大学生了解网络信息的采集、制作、传播,网络的公益性和商业性区分等知识,使大学生有能力对网络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增强大学生对传播信息的判断能力,形成拒斥不健康网络信息的自觉性。
(三)重视政治课程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热情
90后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较为普遍,学校应密切关注,高度重视。如何有效应对政治冷漠还得从教育入手,加强政治课程教育。传统的政治课课堂多采用灌输式教育,不仅让学生对课程提不起兴趣,也会对学生政治情感的培养产生不利的影响。首先,教学方式方式上改革,由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师的理论知识教授与学生讨论参与相结合,就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以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政治热情。其次,通过校园政治文化环境创设与引导,营造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政治文化,引导大学生政治文化向良性方面发展。
[1]Arthur H.Miller, Ola Listhaug,“Political Parties and Confidence in Government:A Comparison of Norway , 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 Vol.20,No.3 (Jul.,1990):357-386.
[2]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 [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3]林静,黄联国.“90后”大学生政治意识状况特点及教育对策分析 [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2): 95-98.
[4]张广辉.政治信任面临的困境及战略选择 [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0(1):12-14.
[5]宋争辉.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 [J].河南社会科学,2007(6):123-125.
[6]孟庆进.我国当前社会信任危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J].潍坊学院学报,2008(5):45-47.
[7]刘欣.市场经济与功利主义 [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3):39-51.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302011(2014)01-0060-05
2013-12-11
湖北工程学院2013年度院级科研项目——思想政治课中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研究
邓美玲(1990—),女,重庆人,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