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粒种子都能享受春天
——一个后进生转化教育的案例
2014-04-17周简春
■周简春
让每一粒种子都能享受春天
——一个后进生转化教育的案例
■周简春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大家,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浓浓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后进生的教育问题在工作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做好转化工作呢?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尝试给予机会
笔者所在班级有个比较特殊的学生叫小琪,她口齿不清,却喜欢搬弄是非,她不能判断谁对谁错,却喜欢先下手为强,以为有什么事只要告诉了老师,她就是对的。事实却恰恰相反,很多时候并不是别人的错,或者有时这个错都是她制造出来的。她的家长都来学校与笔者见了面,想让老师对她特别关照。其实笔者能明白家长的心理:孩子先天条件不足,心里很难受,怕别人欺负她的孩子。所以,她的妈妈有时候来到学校无视教师的存在,常在教室里不分场合地大声地指责对小琪不友好的同学。就是因为有家长的撑腰,小琪更加地颠倒是非黑白。
这样的情景,让笔者对小琪的脏与懒,存在着排斥,对她妈妈经常到学校来大呼小叫,也是非常反感的,这种种原因,先入为主的感觉让笔者对小琪冷漠起来。笔者觉得对于她,能少说话就不说话。同学们敏锐地感觉到笔者的态度,也很少与她玩,甚至当她走到身边的时候,有些同学捂着鼻子躲闪离开。这样,就更导致她没有说话的对象,更是以撩拨同学为生活的重心,以向笔者告状作为与教师接近的方式。诚然,笔者忽略了她也是个活生生的人,需要与人交往,渴望得到关怀。每次见到她下课时也像其他同学一样来到讲台前,装作不在意地望着同学与笔者亲密地交谈,望着那些同学亲热地站在笔者身边捶背、捏手时露出羡慕的眼光,笔者猛然感到自己对她是否过分了点。既然她是属于班级的一份子,就应该享有同样的权利与同学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一起度过快乐的童年。现在,就因为笔者一些不甚在意的动作,使她与同学隔离了,这时笔者是否应该因势利导,让同学对她的态度有所改变。
经过思考,笔者抓住她渴望接近老师的心态,对她进行教育。每一次她走到讲台前,笔者就会告诉她:“小琪,你上课不发出响声,你就有进步。”或者说:“小琪,你能把你的座位搞清洁,老师就表扬你。”就这样,笔者每说一件事,她渐渐地能做好,在课堂上笔者对她的表扬多了,与她的交谈也多了。吃完午饭后有一次她站在笔者旁边,怯怯地伸出手来,笔者看了她一眼没有出声,之后她也大胆起来帮笔者捶背、捏手。当她在笔者身边时,别的同学依旧聚集在讲台周围没有走开,笔者知道,同学们对她的厌恶之情也淡了。
潜移默化的引导
在一次水果拼盘大赛中,笔者所在班级的同学分成几个自由组合活动的小组,她没有加入任何一组。笔者对同学们说让她自由地选一组加入,组员们要欢迎她。她选了第二小组,尽管那组的成员不是那么欢迎,但笔者表示活动之后会评选出“爱心奖”“团结互助奖”,看哪个小组表现得最好,第二小组终于接纳了她。在活动中,同学们都很照顾她,一起讨论拼盘的方法,一起拿水果拼盘,还与她一起分享水果。活动结束时,笔者问她玩得怎样,她高兴地说很开心,还补充说明是最开心的一次。望着她灿烂的笑脸,笔者也能感受到她内心的喜悦。回到教室,笔者特别表扬了第二小组,并颁奖了“爱心奖”和“团结互助奖”。此后,同学们对她更好了,小琪也与同学友善了,比正常的状况接近了许多,好的行为习惯也逐渐地养成。她的家人从此也信任了老师,有什么事就主动打电话与老师联系,不再到学校来斥责同学,老师的“麻烦事”也少了。
从这个事例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无论是怎样的学生,哪怕他们可能存在着一些缺陷,都应该同正常人一样享受同等的权利。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去关爱他们、尊重他们,除了他们更需要这些之外,还因为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教师对待事情的态度,对孩子产生的指导是潜移默化的,也是直接的。每一位学生就是一粒深藏在土壤中等待发芽的种子,无论这粒种子是圆润饱满还是有些小瘪,有了春天的温暖与滋润就会生根发芽,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从而成为参天大树、栋梁之材。作为教师、培育祖国花朵的园丁,虽然不是太阳,不能发出光和热,但最起码要能够为学生打开一扇门,让阳光洒进来,让他们感受一片明媚的春光,让每一粒种子都能享受春天。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