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若清池 动若涟漪
——南京市近四年中考创新试题变化的三条路径
2014-04-17朱张虎
朱张虎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中学部,江苏南京,210046)
考试评价的创新是通过评价试题的创新来实现的。近几年,全国初中思品学科评价试题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试题背景的与时俱进、试题思想的价值引领和试题能力的科学引领上。通过研读南京市中考政治试卷,笔者发现这几年南京市中考评价因试题的持续创新而 “稳中显进且新”,近四年来南京市中考“创新题”不仅代表了试题的变化走向,而且代表了考试评价的基本趋势。反思近四年来的南京市中考,“创新题”呈现了如下的变化规律:
一、静享趣味,动观生活
原题重现:
2009年27题
合理发泄法是调节情绪的常用方法之一。请看下列一组镜头:
李某因迟到被扣发当月奖金,一气之下冲砸厂长办公室…
请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上述镜头,谈谈你对合理发泄法中“合理”二字的理解。
创新说明:近四年的南京市中考评价创新题在“趣味”和“生活”的领域虽然只有上面的一道试题,但这一道试题足以说明问题。首先,“因扣发当月奖金冲砸厂长办公室、网上发帖”“以骂抒怀”“以哭抒怀”虽然在试题背景的真实性上值得商榷,但生活的“趣味性”流露无遗。其次,从试题的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出,从镜头一到镜头三,材料从远离中学生生活的社会人员“李某”开始进而转到非真实的中学生“小华”最后呈现出真实的中学生的代表“小丽”。由此由远及近的背景素材反映出中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
基于趣味,体现逐步拓展的生活。这是南京市近四年中考创新试题变化的第一条路径。创新的试题来源于学生独特的趣味世界和生活,这样的试题背景是稳定的。但是关注中学生的哪一具体领域的生活和生活现象,这又是具体年份具体变化的。这对我们教学的启示是,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基于真实的教学情境,教学尤其要关注对学生趣味话题的讨论,解决学生的真实困惑,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感受真实生活的不断拓展。
二、静享理智,动观技能
原题重现:
2011年26题
通过三年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我们应当初步具备理解政论性文章(讲话)的能力,请阅读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题为《推动共同发展 共建和谐亚洲》的演讲节选:
(具体演讲内容略)
请根据演讲节选中关于亚洲发展的原因的相关内容,完成以下结构图。
2012年27题
通过三年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主动关心时事,能自觉学习并初步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能在实际生活中付诸行动。
认真学习《决定》要求: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国各地积极行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创新发展方式和艺术生产方式,使中国儿艺成为孩子和家长认可的首都儿童戏剧中心……
(请简述上述各地具体行动是如何落实宣传板报中摘录的《决定》要求的)
创新说明:近四年的南京市中考评价创新题在“理智”和“技能”的领域几乎每年都有一道试题。这类题目重视框架的解读,重视在运用现成的“理”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智慧”。
这几道试题的呈现思路都是从“理”开始。2011年26题的第一小题明显是对之前这类试题的深化和拓展。从考点框架的解读转向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从整个试题的呈现来看,试题的背景呈现了“理”。框架是对“理”的不完整的梳理,学生需要根据原有的“理”填充整个框架,从而产生新的“智慧”和技能。如果说之前的试题都有“理”的铺垫的话,2012年第27题则省去了“理”的铺垫。学生需根据以往解题的“理”(材料对应观点)在充分审题的情况下完成解题过程。从整个这一部分的创新试题来看,试题创新的目的都是让学生在运用原有“理”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技能,从而体现“逐步拓展的技能”。
基于理智,体现逐步发展的技能。这是南京市近四年中考创新试题变化的第二条路径。创新试题从生活中现有的“理”入手,这些“理”可以是命题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是命题者看待生活已有的眼光,可以是学科特有的思维、倡导的方法……这些“理”基本上是稳定的,但是在具体“技能”上要求又有所不同,而且会随着具体年份具体的发生变化。这对我们教学的启示是,教师要关注学法的达成,在具体教学开展中要让学生明确指令的重要性,根据不同指令有针对性地满足指令的要求,在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时应当从精准审题开始,在明确题目所有指令要求的基础上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三、静享活动,动观课程
原题重现:
2010年27题
某班根据单元主题探究活动的要求,组织了关于“诚信”的辩论会:
正方一辩: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其基本要求是对人守信,对事负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不讲信用,就无法立身处世。
反方一辩:诚信确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事物总具有两面性,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讲诚信往往会吃亏。
请根据双方一辩的阐述,写出双方辩题。
2012年26题
南京积极开展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某校在“本地公共自行车租赁问题”研究中调查发现,公共自行车租赁很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但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一:部分市民租用后不及时归还,并有大量损坏,影响他人使用。
问题二:周边便宜的“黑车”比较多,部分市民宁愿乘坐“黑车”,也不愿租用公共自行车。
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部分市民行为的认识。
创新说明:近四年的南京市中考评价创新题在“活动”和“课程”的领域几乎每年都有一道试题,这类试题在中考评价的层面上呈现了如下的特点:
首先,这类创新题以“学科的活动”为试题的背景,既体现学科课程的最高要求,也体现了考试评价对学科活动的终极关怀。从2010年到2012年,随着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在南京市的活力开展,公民法制实践教育活动也成长为南京市思想品德学科特色性的活动性课程。再者,考试评价对学科活动的关注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参与解题的过程中又是一个重温学科活动的过程,从而体现了“逐步延展的课程”。
基于活动,体现逐步延展的课程。这是南京市近四年中考创新试题变化的第三条路径。这对我们教学的启示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在教研引领的基础上关注学科活动,在学生真实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解决真实问题和困惑,从而让学科真正因学科活动而精彩,学科活动让课程不断延展真正走进学生的寻常生活。
趣味、理智、课程三元素越来越成为中考评价的创新元素,流汇成考试评价创新的清池。充满生活、技能、活动的因子组成了一股股迷人的学科涟漪,为课程的发展和课程评价的发展搭建了越来越重要的成长平台。“涟漪”在“清池”里荡漾,引得学科阳光温暖迷人,引得中考评价美丽风景烁烁闪耀。
[1] 教育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孙全军.发挥中考试题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功能[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