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地区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和效果的反思与前瞻

2014-04-17张洪静

教育观察 2014年13期
关键词:西南地区会展岗位

张洪静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0712)

一、西南地区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

据统计,截止2012年底,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或者批准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近200所,其中140多所是开展会展职业教育的职业、技术类院校以及各类培训机构,可见会展职业教育是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借力西部大开发的有利形势,西南地区经济在十年间呈高速腾飞发展之势,科技的不断创新伴随新产品不断涌现,迫切需要通过展会活动加以快速推广,为西南地区会展业的迅猛发展创造无限空间。伴随着会展经济的迅猛发展,西南地区会展人才需求量也逐年攀升,预计未来几年,仅重庆市会展市场就需要从业人员20万人,需要高级会展管理人员5万人左右,而且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人才需求量庞大。

作为一个服务于展览经济的第三产业,会展行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操技能要求甚高。但遗憾的是,目前西南地区会展专业人才奇缺且技能低下,在职人员中取得全国会展策划师资格证书的不足3%,人才进修需求强烈。人才是会展业的灵魂和根本,专业技能是会展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加快会展人才培养,塑造一支熟悉会展业务,富有操作经验的专业队伍是西南地区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

二、西南地区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和效果

在三年学制要求下,西南地区高职院校普遍采用“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高职三年学制下,两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一年时间用于企业顶岗实习。这是一个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对专业教学设计进行改革,用两个学年完成基本的专业教学任务,第三学年按照所面向的岗位及用人单位需求,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其中的校内教育以理论为主,辅之以专业实践;学生在企业的一年顶岗实习过程中还需要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并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2+1”人才培养模式依靠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三方合作,实现了产学研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毕业后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1”模式的科学性体现在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综合利用上,对于实训室建设资金匮乏的高职院校以及急需临时人力资源的会展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有利于双方的优势互补的实践教学模式。但是,笔者在对重庆市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调研后发现,“2+1”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发挥出如此巨大的作用。由于会展时间性特征明显,除了组委会用人比较稳定之外,场馆商和会展企业的用工均跟随展会表现出明显的波动,即开展前和展中急需一大批志愿者,撤展后则人才需求量急剧缩小。因此,企业往往将学校当作临时用工的输出地,所临聘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作为志愿者担任简单的服务类工作,这些工作并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基本上任何专业的学生均能胜任。这种志愿者的用工模式与“2+1”模式所提倡的“面向岗位及用人单位需求,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相差甚远。三年下来,绝大多数学生都仅在一、两个岗位实践过,能够真正做到行业轮岗实习的学生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笔者发现,并非企业不愿意为学生提供轮岗实习机会,其最大的障碍在于行业的竞争和制度保障的缺乏。目前,我国会展行业集中度低,小企业居多,每个企业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小,并且很不稳定,人才流动率高。因此,为了防止人才流失后所带来的培训成本沉没,会展企业均不愿意选择与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仅限于以临聘人员的模式为校方提供双方互利的合作机会。此外,在制度保障方面,目前,我国尚缺乏国家层面的制度给予学校向企业方获取实践机会的保障。以国际会展业翘楚德国为例,其十几所开设会展专业的高校大多分布于全国各地,基本没有一个地区同时存在两所开设会展专业的学校,教育资源的分散布局有利于校企合作和学生的实习、就业,实现企业人才定向培养的良性循环。但是,目前,我国开设会展类专业的院校在地区间非常集中,以重庆为例,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共9所,其中本科院校4所,专科院校5所。在院校资源如此集中、周边没有大型会展企业支撑又缺乏制度保障的情况下,校企合作沦为形式便可想而知了。

三、西南地区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进建议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会展专业所实施的“2+1”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与实际相脱节的弊端,结合自身教学经历,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2+1”人才培养模式予以补充,以充实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实践教学方式和内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行业发展。

第一,在“2+1”人才模式基础上,嵌入并发展“先期导入”机制。会展专业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新兴专业,与传统专业所建立起的社会普遍认知基础不同,许多学生在报考会展专业的时候对该专业是缺乏了解的。会展活动种类多,流程复杂,工作内容丰富,因此,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行业的人才需求要求专业学习者首先要建立起基本的行业认知,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规划并开展专业学习。基于此,笔者建议会展专业大一新生开学第一学期,由专任教师安排至少三次以班级为单位的展会观摩活动,实地了解会展行业运作模式,增加专业认知,在此基础上结合每位学生自身条件和资源情况进行职业规划,设定学习目标。

第二,分步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受我国企业发展局限,校企合作只能作为人才培养的辅助模式,要切实并全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必须依赖于学校的实训基地。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面临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匮乏的问题,因此,一步到位全面建设会展专业的实训基地并不现实。利用有限的资金根据专业实践需求的轻重缓急分步建设实训基地较为可行。各高职院校可结合其会展专业人才重点培养方向,将最重要的实践内容列入实训室建设优先考虑范畴,如以设计为主要培养方向的学校就应首先建立会展设计实训室,满足会展设计鉴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专业实践的需求。待资源充盈之后,再跟进后续实训室资源的建设。

第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健全会展院校与会展公司的对话机制。首先,学校必须通过加入行业协会、参加行业标准修订等方式提升自身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如此才能在与企业开展实践合作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次,对不同层次的会展企业的岗位设置、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进行摸查,充分利用会展企业这个实践平台,消除会展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信息孤岛;最后,根据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设计、学生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程度、会展实习实训的具体目标进行系统与合理的规划,使学生定向定量地去企业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而在走上会展岗位后满足会展企业“拿来即用”的要求。

第四,争取学校支持,组建青年会展策划服务公司和学生创业团队,承办学校的各类会展、会议、宣传等策划、设计、管理、服务工作,帮助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举办公益会展活动以及产品推介会、志愿服务学校周边会展场馆的展会活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第五,专业教学成果形成“作品集”。要求高职院校会展专业每一门专业课程至少应形成一项实践教学成果。以设计类课程photoshop为例,学期结束要求每位同学必须上交课程作业如所设计的海报、招展函等用以存档,十几门专业课程如此累积,毕业时每位学生就拥有一本“作品集”,这本作品集作为简历的辅助推介方式能够形象并具体地向招聘单位展示和说明高职院校会展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并通过定期召开班级经验交流会,实现岗位实践经验共享和互通。尽管志愿者服务多数属于“打杂”,很难接触行业核心岗位任务,但是,每一次志愿者服务不会总被安排在相同的岗位,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一位参加过志愿者服务以及外部实践活动的同学,每一次实践结束归位后都要面对全班同学做一次实践交流总结,将自己在某一个会展岗位上实习的经验传授给其他同学,如此累积下来,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岗位链。这样,每一位会展班的同学对于每一个岗位的具体操作流程就有了相应的了解,这对他们加深专业认知,储备前期工作经验,提高适岗能力均能有所帮助。

四、结语

西部地区会展经济的发展如朝阳喷薄而出,顺应而生的会展专业蓄势待发,只要人才实践教学培养过程中的局限被打破,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将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其造就的高技能人才必将有力助推地区会展经济发展。

[1] 安晓波,王泽烨.会展专业教育实践环节教学的探讨与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0(20).

[2] 吴建华.论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的关系[J].旅游科学,2008(6).

[3] 陈天培,王东强.应用型高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职教论坛,2008(18).

[4] 邬适融.我国高校会展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6(5).

[5] 易小力.会展教育与实践的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家,2010(2).

猜你喜欢

西南地区会展岗位
基于MCI指数的西南地区近60年夏季干旱特征
西南地区干湿演变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响应
山西队戏向西南地区的传播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Завершено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 крупнейшего комплексн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узла на юго
--западе Китая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