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国际化办学的途径和发展策略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为例
2014-04-17于洋
于 洋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200083)
树立国际化观念、促进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需要。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股重要力量,其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时,民办高校要做到可持续健康发展,势必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与公办院校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民办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对于其可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计划“十二五”时期要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而言,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这座城市的必然选择。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下称“上外贤达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由教育部批准的上海第一批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该校依托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师资力量和外语教学与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创建了以语言类学科为重点、其他学科兼顾专业和英语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一个立足上海的二本民办院校,上外贤达学院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校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坚持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拟以上外贤达学院为例,讨论民办高校国际化办学过程中有哪些途径及好的发展策略。
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陈化北在其所著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与研究》一文中,将一所国际化的大学所应具有的指标作了以下罗列:管理团队与管理模式的国际化;教学与科研队伍的国际化;学生和校友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本校教师接受海外教育的比例;本国学生在校期间出国学习交流机会的多少;毕业生在海外留学、就业、发展情况及在国外的分布情况;与海外高校的合作伙伴关系、合作项目的多少;与跨国企业合作伙伴关系的多少;举办、承办和参与各类国际学术会议的情况;国际合作办学、联合办学、联合培养、合作科研等项目的多少;教育输出——海外办学、教师海外讲学的情况;教职员工出国、进修、访学的情况;教学、科研人员在国际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及论文被引用的情况;科技创新、发明等重大科研成果和国际性学术奖项的获奖情况,以及实验室对外开放的程度等16个方面。民办高校由于其办学经费和政策倾斜方面的局限及办学定位的特点,势必要认清形势,从自身优势出发,开辟一条适合自己的国际化道路。结合上外贤达学院国际化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民办高校的国际化进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树立国际化观念,制订国际化规划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更是国际化的时代。作为一种先进的办学理念,国际化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众多高校的重视。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而对于城市发展发挥巨大作用的高等教育要有所作为,也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2010年,上海市政府颁布《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战略方向,并针对性地发布了《上海市教育国际化工程“十二五”行动计划》,对推进教育国际化进行了全面部署。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应以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为落脚点,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国际化带来的丰富教育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在现阶段从外延发展向内涵提升的转变中赢得竞争与发展的主动权。[1]树立国际化的观念,就是做到学校办学要有国际意识,教师要有开放的思维,学生学习要有开阔的视野,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制订国际化的发展规划。
上外贤达学院自2004年创立之初,就明确意识到国际化的重要性,从专业设置、招聘人才、招生到教学管理,均围绕“国际化”的理念层层铺开,以“服务学生的发展”为己任,以传授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知识为特色,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高尚情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将国际化的理念传达至每一个教职工及每一个学生,这是上外贤达学院国际化战略的一大特色。
二、开展双语课程建设,推进课程国际化
课程的国际化程度是评价高校国际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应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等方面。课程目标国际化要求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大环境中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方向;课程设置国际化要求课程结构和学分要求更加科学,课程之间具有良好的协调性,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课程内容国际化要求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突破传统,及时将最新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补充到课程教学中,注重国际视角。双语课程建设是推动课程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手段,而外语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中之重。我国部分高校在20世纪90年代就进行了双语教学试点。进入21世纪以后,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一些政策,推动双语课程建设,探索合理的教学方式,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2]民办高校的课程体系更应体现自身优势,充分强调综合性、灵活性和选择性。以国际化理念为导向,重视实践类课程,将语言培训与专业讲授相结合。
上外贤达学院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所开设的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5大门类的21个本科专业均实行“专业+英语”的培养模式。几乎所有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同时兼顾了专业教学和英语教学,英语类课程所占比重非常大。专业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实行双语教学,个别专业甚至开设了全英语教学课程。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等专业均实行分班教学,根据学生成绩开设全英语班、双语班和普通班;全英语班专业课程采用全英语授课,双语班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授课,选用国外原版教材和国内优秀辅助教材。
三、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
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是落实课程国际化的必然要求。没有一支实力强劲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再完美的课程改革方案也无法顺利实施。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应当从全局着眼,提高整体层次,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师资队伍国际化不应是师资队伍内部个别精英的国际化,而应当是广泛的并具有激发国际竞争信心和动力的。[3]具体来说,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有国际化的教育意识、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及先进的教育手段。民办高校应从本校实际出发,积极吸收国内外优秀人才,使海外优秀人才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去;应选派教学水平高且外语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到国外大学进修、考察、讲学、访问、学习,使教师掌握专业发展的前沿理论、先进的课程体系及新的教学方法,开拓思路,提高科研水平。
上外贤达学院近些年一直致力于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承担双语和全英语课程的教师大多数为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高层次人才,任课教师或具备知名外资公司的实务工作经验,或持有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且能胜任双语和全英语教学。同时,还积极推进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品牌课程的输出项目。例如,和德国施特拉尔松德大学合作举办了中德学生混合编班、中德教师共同执教的学习交流项目,为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工商管理(MBA)硕士生举办暑期研修班,开设多门品牌课程,由本校教师用英语授课。这些项目均受到了高度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组织学生海外学习实习
国际合作办学由于自身显著的优势,如今已成为我国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主要有三类:融合型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双方学校的教学模式完全融合在一起;嫁接型模式,充分保留各自学校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对方学校开设课程的评估,互认对方学校的学分,学生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松散型模式,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讲学,我方教师去国外学习,学生去国外进行短期学习、实习等手段,实现教学与国际接轨。[4]民办高校在办学规模和经费来源方面与公办院校相比有较大差距,同国外高校的教学模式完全融合的方式执行起来难度较大,因而可采取嫁接型和松散型的合作办学模式,通过校际互认学分、颁发双学位证书以及海外实习等方式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
上外贤达学院为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缩减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成本,与美国西俄勒冈大学、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及瑞士酒店管理学院等国外知名大学合作,推出3+1本科双学位项目,即在国内学习3年本科课程后,第四年赴国外大学学习1年,考试合格后由中外大学分别授予学士学位。目前,该校已与美、英、法、德、西、瑞士、澳、日、韩、埃及等10个国家和台湾地区的20所知名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所开设的所有外语专业都已有相应的母语国家一所乃至多所知名大学与之对口交流合作,签订学分互认协议,为学校全体学生提供广泛的出国交流学习机会。此外,该校还积极安排学生利用寒暑假期间出国短期培训与海外实习,大批学生参加赴美带薪实习。与耶鲁大学GISED研究合作,每年组织优秀学生赴耶鲁大学参加教育生态系统实践培训,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经过九年的实践努力,上外贤达学院经历了从组织学生出国短期游学到向国外合作院校派送交流学生互认学分,再到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完成研究项目的三个阶段跨越式发展,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已初见成效,且向着范围更广泛、途径更多元的方向健康发展。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在此过程中,传统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等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5]民办高校应该认清形势,根据国家地方政策及时调整自身的办学思路,紧跟时代潮流。树立国际化理念是基本,只有民办高校从上到下都以国际化作为出发点,才能发挥各方力量、各方智慧,为国际化的推进献策献力,进而制订具体规划;推进课程国际化是核心,加快双语课程体系建立才能将国际化理念付诸实践,才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双语能力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是保证,引进海外人才能确保国际化课程建设的推进和落实,才能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高校国际化进程中去;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办学是关键,通过学分互认、组织学生海外学习和海外实习等方式加强民办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民办高校国际化办学是提升民办高校知名度、激发民办高校活力的重要举措,将这个事情做好,民办高校就能从国际化进程中获得巨大收益。[6]
[1] 闫树涛,郭伟.地方大学国际化的战略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09(9):9.
[2] 刘世清,陶媛.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世界教育信息,2013(20):57.
[3] 王璋元.浅析高等教育师资国际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14(2):112.
[4] 魏东海,吴他凡,张慧群,等.“一联多”“全覆盖”本科教育国际化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探索,2012(5):87.
[5] 朱兴德.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加快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对上海市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观察[J].世界教育信息,2014(1):59.
[6] 刘芳.试论基于学生参与的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6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