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的可持续性问题及解决路径
2014-04-17谢春玲韩其明
谢春玲、 韩其明
(青岛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山东 青岛 266071)
我国居民消费的可持续性问题及解决路径
谢春玲1、 韩其明2
(青岛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山东 青岛 266071)
现代消费主义盛行导致的异化消费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可持续消费观念的兴起是人们对环境问题反思的结果,其基本性质和适用原则预示着人类消费文明的发展前景。伴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我国居民消费的可持续性问题日渐凸显,应本着可持续性和发展性的基本原则,通过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长期协同配合的基本路径加以解决。
现代消费主义;异化消费;生态环境;可持续消费
一.问题的提出
(一)现代消费主义及其危害。在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当代主流社会,人们普遍生活在一个比较热衷于物质消费的文化环境里。十九世纪末,在美国新兴的富豪阶层中逐渐产生了崇拜生活享受的现代消费主义倾向。以不断追求自我增值的资本内在逻辑为前提,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社会财富空前涌现,加之国际组织、大众传媒和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动,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美国向西欧扩展,并逐渐风靡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生活消费的本真意义,是通过对人类正常需求的满足,保证人类的生存和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在消费主义盛行下,人的心理需求、社会期望、身份确认等基本属性均被还原为消费行为,消费者身不由己地为消费而消费,从而导致异化消费。所谓异化消费,就是原本只是为了身心健康和人生发展的生活消费,在消费至上氛围的裹挟下,转变为控制人的思想、主导人的行为并迫使人丧失自我本真的消费。异化消费必然会产生两个后果:一方面,引发严重的意识扭曲和精神危机,给个人生活造成困境,也对整个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形成严重威胁;另一方面,导致自然资源的加速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和生态环境的显著恶化,进而引起生产的不可持续和消费的不可持续,最终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二)可持续消费的涵义及原则。历史进入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现代消费主义的盛行,自然资源消耗日益加剧、污染物排放趋于严重,环境问题更是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随着相关认识的深化,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议题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受此启发,199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内罗毕发表了《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首次提出“可持续消费”的概念。所谓可持续消费,即提供服务和相关产品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并进一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尽量减少自然资源以及
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尽量降低服务和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污染物,进而保障后代人的基本需求。可持续消费内含了以保护消费者健康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绿色消费以及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人为产生和排放为核心的低碳消费。
可持续消费有两个基本性质,即可持续性和发展性。可持续消费的本质要求就在于实现生活消费“可持续性”与“发展性”的双赢。
所谓消费的“可持续性”,是指生活消费能够连续不断地进行,而且这种连续性要有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的切实保障。[1]可持续消费的经济可持续性,是指可持续消费既要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同时要在收入约束条件下适度扩大对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可持续消费的社会可持续性,是指实现生活消费的公正性,以主体消费对外部负面影响最小化,来确保社会对消费活动的认可;可持续消费的环境可持续性,要求这种消费模式能够保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持续供给能力,实现资源的最优和永续利用、废弃物的最小排放和对环境的最少污染。
可持续消费的“发展性”,是指生活消费内容不断丰富、消费水平日益提升、消费结构趋于合理,满足人们不断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要求。
如果运用宏观和微观两种分析角度,可持续消费所要遵循的具体原则有:总体适度原则、个体适度原则、社会公平原则以及生活和谐原则。
总体适度原则,一是经济方面,生活消费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否则会导致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或经济萧条、市场疲软;二是环境方面,过度消费会增加对资源的压力,并通过刺激生产猛增而加剧环境污染,而消费不足、生活贫困,同样会导致人们对环境的掠夺不择手段,造成环境破坏。[2]
个体适度原则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个人消费应当与其收入相适应,既不能以透支作为生活常态(这种生活不能持续),也不能过分节省(这种生活压抑了本该应有的幸福程度);另一个方面,个人生活消费从量上要有一定的节制,因为,受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制约,实物和劳务消费并不是越多越好,超过了生活的基本需要之后,并非消费越多越幸福。
社会公平原则属于宏观原则。消费的公平性包括消费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所谓消费的代内公平,是指个体的消费不能危害他人的消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也不能危害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消费, 以保持同一代人平等地拥有追求提升生活质量的权力。所谓消费的代际公平,就是主动承担起在当今与未来之间公正、合理分配资源的责任,用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约束自己,在满足自身消费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后代不低于当代人的生活需要。[3]
生活和谐原则,是可持续消费在微观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包括个人的身心和谐与亲近自然的生活情感两个方面。如果说个体适度原则只是界定了消费品的数量范围,那么生活和谐原则则是侧重于个人的消费结构及生活情趣。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性需求之后,还要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精神性需求乃至更高层次的生态性需求。在数量适度的前提下,各种实物性和劳务性消费品的合理组合、有序搭配,可以使个人生活充满幸福与和谐,有效清除现代消费主义给个体所造成的情绪紧张和人格压抑。
上述原则揭示了可持续消费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性”的基本内涵,共同构成了可持续消费观念的实质。其中,个体适度原则和生活和谐原则的确立,奠定了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微观根基,而总体适度原则和社会公平原则,则彰显了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宏观前景。
通过可持续消费概念的由来、内涵和原则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可持续消费是对不顾环境问题片面强调生活享受的现代消费主义观念的扬弃,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生活消费的重要约束条件。第二,可持续消费既体现了消费与环保并重,又强调了消费的发展性,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也更加符合我国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要求。可以说,可持续消费模式是未来的消费趋势。
二.现代消费主义在我国的兴起及我国居民消费现状
(一)现代消费主义在我国的兴起。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以及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转变,现代消费主义在我国逐渐兴起,且呈风靡之势。首先,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我国从“先生产
后生活、重积累轻消费”以利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现代化战略,转向了以低廉劳动力成本和低环保门槛为重要手段,以经济增长为导向,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全球化战略和路径。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为了推进经济持续增长,确定了“刺激消费、启动内需”的政策取向,居民消费得到了国家的提倡和政府的鼓励,“扩大消费”日益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话语,[4]从而客观上促进了消费主义的兴起。其次,市场取向的改革在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为各类资本的运作和扩张提供了现实条件,造成产品生产的迅猛扩张和对社会需求的强烈依赖,生产商和销售商纷纷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制造需求、引领消费,诱使人们进行超出自身实际需求的日常消费。最后,伴随对外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的社会经济运行与世界主流社会的对接更加紧密,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奢侈消费、崇尚享受的生活方式,以空前的速度影响着我国的各类精英和广大民众,同时对中华传统文化崇尚节俭的价值取向产生着消解作用。而这一切,又顺应了以扩大内需、鼓励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现实政策要求。在社会公平建设严重滞后、生态环境保护长期得不到应有重视的情况下,有着严重弊端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在我国的大行其道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我国居民消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民生的改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居民的消费总量迅猛增加。1978年我国居民的消费支出总量为1700多亿元,2011年则达到了16万亿元以上。二是居民的消费结构趋于优化。从反映消费结构变化的最基本指标来看,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 5 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2011年的36.3;同期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67.7下降到40.4。恩格尔系数的变化,表明我国城乡居民绝大多数已经远离了贫困、渡过了温饱,进入了小康,并且正在向着富裕生活迈进。
进一步观察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可以看出食品消费支出比重变化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贡献是最大的,其次是交通通讯,两者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起到了主导作用。此外,我国居民的服装消费支出在总消费中的比重也较高,居民的住房消费、家用设备、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比重,均呈现上升趋势。[5]
上述情况表明了我国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人民生活有了质的改善,也折射出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动状况。生产和消费的这种变动,对于资源需求和废弃物排放都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从居民日常消费活动及趋势对环境的影响来看,我国确实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过于偏重对动物性食品和反季节食物的消费;喜欢使用一次性产品,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纸杯、一次性纸巾等;电子产品消费,如电脑、手机等更新过快。尤其是,伴随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受现代消费主义和传统爱面子、讲排场的消费陋习的双重影响,我国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消费呈现出以下特点:热衷于购买豪华型、大排量汽车;越来越多的家庭倾向于购买大户型房屋, 房屋的大肆装修更是蔚然成风等。这种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的基本国情极端不相符,使得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不断加剧。进入新世纪以来,“癌症村”、“怪病村”现象在各地频现;雾霾现象增多且危害加重;在我国200条河流409个断面中,劣五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仍达到20.8%,黄河、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6]尽管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错综复杂,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延续、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等,但现代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导致的过度消费 、炫耀消费、攀比消费等异化消费对此难辞其咎。
三.我国居民消费的可持续问题及解决路径
纵观我国居民的消费现状和消费趋势,与可持续消费模式要求相比较,既有一致性的一面,也有相矛盾的一面。从一致性上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推进,食品等生存资料在居民生活消费中的占比趋于下降,教育文化娱乐用品等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比重则趋于上升。与生存资料相比,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享用不需要大规模的资本积累,而是更多地表现为劳务消费。劳务消费比例的提高、实物消费比例的降低,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进而有利于减缓自然资源的开采、使用及物质生产所带来的污染物排放,最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关键是,在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比重趋于上升的同时,人们会从主要关注物质消费转移到
追求精神消费上,客观上会促进文化消费活动的丰富多彩,并使人从中得到愉悦和满足,陶冶情操,升华人生境界。这既顺应了现代社会消费升级的一般规律,又符合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同时,也有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
我国居民消费与可持续消费模式要求的矛盾性,突出地表现在资源环境问题上。随着居民消费结构中交通通讯和家电等必要的现代消费品比重进一步提高,与资源制约、环境保护的冲突必然加剧。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率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将面临持久而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毫无疑问,对于居民消费的可持续性一面,应当鼓励和积极推动。同时,对于居民消费的不可持续性问题,基本的处理原则:一是以人为本;二是保护环境。要以不断满足居民合理需求为价值导向,同步推进经济发展、消费改善和环境保护。当然,这也是富于理想性,且具有艰巨性和挑战性的选择,因此,需通过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长期的协同配合方能逐步解决。为此:
(一)发挥政府推动可持续消费的主导作用。首先、作为公共管理者,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可持续消费的政策体系和法规体系,以引导和监督企业和个人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为此,一是建立和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清洁生产制度、中国环境标志制度、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等激励性和约束性制度的同时,关键是加强监督,强化制度的执行和实施,并通过加大对企业和个人危害环境行为的惩处力度来提升制度应有的约束力;二是建设和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如修改《环境保护法》、《政府采购法》、《消费者权益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增加和强化可持续消费的概念、行为及具体规定。借鉴国际经验,基于我国国情,建议出台专门的《可持续消费促进法》,为可持续消费提供有针对性和强制力的制度支持;三是制定和完善可持续消费的政策支持体系,包括可持续消费的产品价格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低碳城市政策、核算政策、税收政策、补偿补贴政策、外贸政策和环境保险政策等,整体性地推动可持续消费的实施。
其次、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的调节,发挥企业市场主体行为的同时,基于环境保护的外部性特征,还应强化政府作为环保投资主体的作用,一是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如空气质量监测站、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等;二是投资新型环保技术,如碳捕捉和封存技术;三是投资可供消费者选择的低廉环保产品,如新能源汽车。
再次、作为最大的单一消费者,政府消费规模之大、消费范围之广无可比拟,因此,在引导可持续消费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一是积极推进政府绿色采购,继续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和绿色采购清单发布的同时,增加绿色产品采购的类别和规模,加强绿色采购人员的环保培训,细化绿色采购操作规则,公开绿色采购信息等,更好地发挥政府在推动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中的推动和引导作用;二是政府应当在抵制奢侈消费、倡导和践行文明消费、节约消费中起表率作用。
(二)强化企业推行可持续消费的社会责任。一是采用绿色生产,如使用清洁生产工艺,尽可能利用再生资源,减少资源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把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为市场提供低廉、便利的环境友好型产品。二是加强企业绿色供应链的管理,从设计、资源选用、生产、包装、运输、销售到废弃物的回收及处置等各个环节都考虑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三是执行绿色采购。企业应优先采购和使用环保产品或者服务,推动和促进上游供应链产品或服务的绿色化;不采购违反环保法律法规企业的产品及服务;不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产品以及以落后生产能力和落后工艺装备生产的产品;不采购国家禁止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等。
(三)发挥居民推动可持续消费的广泛参与作用。居民消费是最终消费的主体,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居民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消费行为等,无论是对供应商的绿色生产,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都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因而必须充分发挥居民推动可持续消费的广泛参与作用。为此一是要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居民的可持续消费理念,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习以为常的消费行为与环境污染、子孙后代的福祉、人类的生存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应该在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有意识地约束自身的消费行为,避免奢侈消费、过度消费和攀比消费。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低碳消费等健康文明的消费习惯,如,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减少对动
物性食品和反季节蔬菜的消费,多选择素食及时令菜;不购买一次性产品和过度包装产品;选择节水、节能、节地产品,如低碳性、省地型住宅,新能源汽车;尽可能地重复使用物品;二是推进政府和企业提供丰富多彩、低廉便利的环境友好性消费品,减少消费者基于利益考量的选择困难;三是加强消费立法、整顿市场秩序,打击环保领域的假冒伪劣产品。我国已有一定比例的消费者,由于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较强,愿意在可承受的范围内购买价格相对高昂的绿色食品、节能产品等。但近年来,环保产品领域秩序混乱,如环保标示、环保等级宣传、环保认证等方面混乱不堪,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现象较普遍,客观上影响了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信任度。因此,加强消费立法、整顿环保产品的市场秩序是维护消费者利益、推动可持续消费的当务之急;四是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和推动可持续消费实践。我国消费者众多,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呈多元化趋势,在推动消费者广泛参与可持续消费的实践中,个人力量微不足道,政府力量同样有限,因而需要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进来,充分利用其导向性、整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推动可持续消费模式和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1] 赵金亮.当代我国可持续消费问题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2010,(1):72—75.
[2] 洪大用.关于适度消费的若干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1999,(6):51—56.
[3] 赵萍.可持续消费概念研究[J].商业时代,2013,(15).1—3.
[4] 王振民.论中国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困境及其基本进路[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9—24.
[5] 吴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动态[J].统计与决策,2011,(11):134—136.
[6] 赵金亮.当代我国可持续消费问题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2010,(1):72—75.
(责任编辑 崔金路)
The issue of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bout resident in China and its solution
Xie chun-ling1、han qi-ming2
(Qingdao University Teach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Qingdao 266071,China)
The modern consumerism seriously hur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concept isthe result of the reflection on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Residents consumption level andResidents consumption structure the problem about the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of Chinese Residents highlights .Thesolution way is give full play to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residents in the role of the three party according theprinciple of sustainability and development.
The modern consumerism; Alienation of consumption;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Ecological condition
F124.7
A
1004—1877(2014)01—0110—05
2013-06-20
谢春玲(1969—),女,山东聊城人,法学,硕士研究生,青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 ,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韩其明(1965—),男,法学,硕士研究生,山东青岛大学讲师 , 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山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IIWF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