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精神对巴赫音乐的影响*

2014-04-17陈丽红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新教巴赫人文精神

陈丽红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7)

一、人文精神对巴赫思想的影响

人文精神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张以人为核心,倡导人权,反对神权;推崇理性、科学文化;倡导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从而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人文精神在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运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给予巴赫思想深刻的影响。

(一)宗教改革后,巴赫拥护新教

15、16世纪罗马天主教廷内部日益腐朽,引起贵族和普通市民的强烈不满,在德国这种情况尤其严重。1517年马丁·路德起草了对教会质疑的《九十五条论纲》,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主张人性与神性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教士与俗人只是分工不同,地位应该平等。为了让主张付诸实践,他把圣经翻译成德文,创造新教圣咏(众赞歌)这种音乐体裁,推广学校教育,在学校增设人文学科等,这些措施具有革新的精神。

巴赫的家族传统是信仰新教。家族原先居住在新教盛行的地区,在巴赫之前就出现十几位笃信新教的音乐家。受家族传统影响,巴赫从小就笃信新教。他细心研究马丁·路德的二十几本专著,在吕内堡中学读书期间,认真学习路德新教的经典教科书——《洪特尔概论》,从而熟悉了路德教义,坚定他拥护新教的决心[1]。新教的特色是纯洁和质朴,慢慢地,巴赫产生了崇高的信仰,这种信仰导致巴赫创作的宗教音乐作品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反映人民的真实感情,富有人文精神。

(二)启蒙运动对巴赫思想的影响

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强大,阶级矛盾日益突出,代表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主义的思潮——启蒙运动出现了。启蒙运动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提倡发展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提倡人权,提倡人性解放;主张政治自由,要求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主张信仰自由,主张均权和普遍的教育;提倡自然,反对形式主义。可见,启蒙主义者是从人文主义观点来反对封建制度的,他们强调人类理性的力量,要求用理性来检验所有的旧制度和道德标准。

巴赫于1723-1750长达27年时间在德国的莱比锡生活。莱比锡是德国的文化发源地之一,十八世纪成为书报业和启蒙运动中心。在莱比锡刊发的《道德周刊》主办人高特舍特(1700-1766)是启蒙文学的早期人物,《道德周刊》起着传播启蒙思想,教育广大市民,唤醒民族意识的作用[2]。巴赫读过G.W.莱布尼兹(1646-1716)的《论智慧》,《论智慧》认为人的一切知识皆来源于“天赋观念”,主张只有理性才能创立可靠的规律,注重逻辑演绎的认识方法。这些与启蒙运动提倡理性至上是一致的。巴赫音乐作品结构严密、音乐思维具有高度逻辑性,这和他思想受启蒙运动影响、崇尚理性是分不开的。

(三)积极进取的精神:勤学苦练

巴赫父母相继去世,投靠大哥约翰·克里斯多夫。克里斯多夫教巴赫作曲的技巧和演奏羽管键琴,带他逐步步入音乐殿堂。小巴赫对音乐求知若渴,趁着大哥外出或熟睡的时候,偷偷把大哥密藏的乐谱拿出来抄写。这样整整抄了半年时间,才把厚厚的乐谱抄完了。

1700年,十五岁的少年巴赫步行了200多英里到达吕内堡,凭靠他优美的歌喉及出色的乐器演奏技艺,被吕内堡圣米歇尔教堂的儿童合唱团录用。到合唱团一段时间后,巴赫失去了优美的高音,这样他在乐器演奏方面更加努力。巴赫向当时著名的管风琴大师博姆请教,并在博姆的介绍下,多次徒步一整天前往汉堡聆听博姆的老师、管风琴大师赖因肯(1623-1722)的演奏。在吕内堡期间,巴赫还刻苦钻研圣米歇尔教堂音乐图书馆收藏的名家乐谱,如意大利的乌切利尼、卡里西夫,德国的夏因、许茨等,总共有1100多卷。另外还有大批管风琴乐谱原稿及声乐复音作品的手抄本,保存在教堂的档案馆里。巴赫用全身心学习钻研这些手稿,大大开阔了音乐视野,对系统学习音乐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和借鉴。

巴赫努力地学习、刻苦地钻研,象一块海绵那样,尽力吸收、融合当时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成就。后来,当有人问起巴赫他的艺术为何能达到这样完美的境地,他诚恳地回答道:“这是由于我下过一番苦功,谁如果象我这样下苦功,他也会达到同样的境地。”[4]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是路德式的,是最初的资本主义精神。

(四)学习人文学科——培养人文思想

宗教改革运动产生后,提倡人道、重视人的价值和力量;反对神道;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从神学的禁锢下解放出来;人民有信仰的自由等人文思想日益高涨。新教地区的学校(包括教会学校)课程按照新教的精神和要求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目的在于唤起学生潜在的才能,发展学生蕴藏的智力。巴赫7岁那年进爱森那赫市的一所文科学校,接受一般的人文教育。父母双亡后,投靠大哥,进奥尔德鲁夫学校学习。十五岁那年他来到吕内堡,在圣米歇尔学校(教会学校)学习。这些学校均属于新教地区,而新教地区的学校(包括教会学校)的课程内容不再以神学为主,而是按新教的理念和要求增设数学、逻辑、几何、天文、音乐、文法、修辞等人文学科,侧重理性的训练。学习人文学科在巴赫创作复调音乐的思维和技艺方面,有着重要的、直接的内在联系。如学习修辞学,学会在已经形成的框架中如何有效地组织材料;学习文法,理解语言的结构让音乐语言亲切、流畅,从而受市民观众的欢迎;学习数学,掌握复杂的均衡关系让器乐曲通过节奏的对比与变化来表现复杂的均衡关系,再以复调手法处理这种均衡关系,从而达到丰富的循环;学习逻辑学,掌握一个争论是如何形成的再找到它逻辑上的弱点,确定自己的位置,从而让自己的音乐具有基本的点、线、面的复杂变化。可见巴赫作品的音乐思维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严密的结构性,是他学习人文学科培养理性思维的具体表现。

(五)叛逆者——反抗精神的体现

18世纪,音乐家作为从手工业者中脱胎而出的阶层,经济上依附于宫廷、贵族或教会,社会地位低下,被他们的主子看成“奴仆”,一切按照主子的命令来创作或演奏。但是受人文主义影响的巴赫,为了艺术创作自由和摆脱这种“奴仆”的地位,开始了一系列反抗。

1703年巴赫任阿恩斯塔特新教堂管风琴师的职位。年轻的巴赫在教堂弹奏管风琴时,创造性地对音乐进行改编。这样破坏了宗教音乐原有的框架,引起上司的不满;1705年底,巴赫请假4周徒步赴吕贝克听布克斯特胡德的演奏,深受启迪,4个月后方返回阿恩斯塔特。为此,巴赫两次受到宗教法庭的审讯,愤然离职。

1708年巴赫回魏玛宫廷任乐师,仍然处于奴仆地位。后来魏玛公爵与其侄发生争执,巴赫倾向其侄,致使公爵恼怒。巴赫要求离职公爵不但不批准,而且还认为巴赫大逆不道而将他关押于市裁判所达4周之久。

1723-1750年,巴赫任莱比锡托马斯教堂乐长。由于市政拨的经费太少,学生们无奈上街卖唱,巴赫为了替学生讨回公道,上书市政局,请求给音乐家、学生多拔些经费。为此巴赫遭到许多攻击,说他擅离职守、将学生合唱队私下送往外省等等,巴赫没有屈服,上书议会为自己辩护,结果使市议会成员认为巴赫“不可改正”予以减薪处分。

巴赫生活和创作的年代是18世纪上半叶,德国当时封建割据、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处于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市民对现实强烈不满。上述巴赫的叛逆和反抗,说明巴赫追求人的尊严和平等,追求自由,反抗封建压迫和束缚,这种追求和反抗是人文精神影响巴赫思想的体现,是顺应历史潮流的。

二、人文精神对巴赫音乐的影响

人文精神不但对巴赫思想产生影响,而且影响了巴赫的音乐创作,具体表现为:

(一)创作植根于民间音乐

巴赫生活在德国历史上一个相当黑暗的时代,当时德国政治、经济、文化均十分落后,全国上下充斥着外国的文化,音乐上模仿外国音乐,追求浅薄、浮华的风格。而巴赫的音乐创作坚持并发扬了德意志民族音乐质朴、坚实的风格。当时虽然德国的领土、语言还未统一,但是巴赫的音乐标志着德意志民族音乐语言的形成[3]。

巴赫出生于音乐世家,家族传统是充当民间艺人城市吹鼓手或管风琴乐师。巴赫在幼年开始充当歌童,接触宗教音乐的同时,广泛接触民间音乐。德国民歌、民间器乐是巴赫音乐创作的素材基础。例如在《戈德堡变奏》的第三十变奏中,把德国民歌“我已经好久不见你”和“青菜萝卜不合我的胃口,如果主人给我肉吃,我就留下不走”用对位手法结合在一起,给人耳目一新、亲切的感觉。《平均律钢琴曲集》里的赋格也采用了许多民间音乐的素材,作品不仅有出其不意的新意,而且具有浓郁的德国民族音乐传统。巴赫的组曲就是各种民间的、宫廷的舞蹈音乐集合而成的。世俗康塔塔有时直接采用了民歌小曲,作品带有农村生活情趣和城市生活的风情。巴赫的音乐改变过去以宗教为中心的局面,把“神性”的音乐恢复成“人性”的音乐,同时音乐中的民族特征唤醒德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增强德国人民的民族凝聚力[4]。

(二)采用新教圣咏

马丁·路德认为创造新的宗教歌曲是宗教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主张音乐要让市民能懂能唱。为了达到目的,马丁·路德创造了新教圣咏(众赞歌)这种音乐体裁,他认为只要是简明易解的,在民间广泛传播的歌曲,都可以采用编成新教圣咏。新教圣咏与没有个性的天主教音乐相比,更具有人文精神,因为它是按个人自己的观点、感受方式和生活体验来解释教义的。

巴赫非常喜爱新教圣咏,他在这些来自民间的朴实的音乐语言中,看到丰富的内容。他根据新教圣咏所写的管风琴曲,已经不是对圣咏进行简单的改编和加工,而是书写内心的情感,以及对艺术进行探索。例如《小管风琴曲集》里的前奏曲先由高音部将新教圣咏的曲调呈示出来,接着用卡农或装饰加花的手法给予发展、改编,而伴奏大部分是由独立动机发展而来的,与新教圣咏无关。这些作品注重乐思的展开和情感,构思规模较大,证明了巴赫对宗教性和艺术性的独特理解。

采用新教圣咏创作的代表作——《宗教改革康嗒嗒》是1724年巴赫在莱比锡为纪念宗教改革的庆典而创作的,采用的新教圣咏是马丁·路德作词、作曲的《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这是一首被恩格斯称赞为“十六世纪的马赛曲”的宗教歌曲,巴赫也将它当作宗教改革的战歌来处理。作品规模宏大,包含八个乐章,曲调庄严宏伟,结构简练。作品的开始在沉重的低音及乐队急速音型衬托下,《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的旋律逐渐清晰地显示出来,康嗒嗒的中间部分是本曲的高潮,用复调模仿变奏手法来表现战斗紧张的场面;结尾采用四声部合唱,用宏伟壮观的音响表现胜利的场面。这部康嗒嗒可以称是一首新教圣咏主题的回旋曲。

(三)吸收外国音乐

巴赫在植根于民间音乐、采用新教圣咏创作的基础上,广泛地、有创造性地吸取了外国音乐成就,例如以科雷利、维瓦尔第为代表的意大利声乐和器乐艺术,以库普兰为代表的法国室内乐、组曲等等[5]。

1708年巴赫重返魏玛工作,开始对意大利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除了勤奋抄写意大利音乐总谱之外,他还着手改编意大利作品,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对那些意大利作曲家的主题加以改编、发展。例如巴赫的钢琴协奏曲《意大利协奏曲》,实际上是采用维瓦尔的小提琴协奏曲形式,在古钢琴上尝试主奏与合奏的效果。这是巴赫吸收外国音乐成就并融会贯通的表现,开创了钢琴史上的协奏曲之先河

组曲来自以库普兰为代表的法国古钢琴学派,由若干首舞曲连缀而成。巴赫非常喜欢组曲这种体裁,创作了《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德国组曲》三套钢琴组曲。巴赫一方面保持原来各种舞曲的特点,同时采用自己独特的处理手法。例如《德国组曲》中的《萨拉班德舞曲》,巴赫采用即兴式的手法进行处理,使《萨拉班德舞曲》更为活泼、自由,脱离原来固有的风格;《d小调组曲》中的《基格舞曲》,巴赫用复调手法加以发展变化,使《基格舞曲》发展成了赋格;《法国组曲》第6首中《库朗特》和《萨拉班德舞曲》,两者之间不但是不同舞曲之间的对比,而且是不同性质的乐章之间的对比,《库朗特》是整齐、个性不明显的快乐章,而《萨拉班德舞曲》则是歌唱的、富有内心情感的慢乐章。这些都是巴赫广泛学习、吸收外国音乐,并展示自己创作个性的表现。

(四)借宗教音乐表达市民思想

在巴赫时代,信仰、宗教就是生活。巴赫是个虔诚的新教教徒,以巨大的热诚和坚强的意志投入到宗教音乐创作之中。但是巴赫的宗教音乐作品,是和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没有宣扬宗教迷信思想,体现了十八世纪上半叶德国的这种人文主义思想。例如巴赫的宗教康嗒嗒是建立在新教圣咏的传统之上的,继承了新教圣咏的人文情怀;《b小调弥撒曲》虽然是宗教作品,但是内容充实丰富,音乐精神宽广开阔,远远超过宗教的局限,像是面向全人类说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这部弥撒曲结构十分庞大,令人惊叹,这种大规模的乐曲不大可能是为了教堂的实际典礼而作,而是巴赫借用弥撒曲这种宗教音乐形式来表达市民的希望,希望德国人民团结起来。

受难乐是教徒受难节在教堂中咏唱讲述耶稣受难故事的一种音乐体裁,早期音乐比较肃穆,形式比较简单。而巴赫所作的受难乐大大丰富了原来的形式并且高度戏剧化,取材于耶稣受难的故事,但是把它当做一个普通人的悲剧来处理,宣扬的是为拯救人类的苦难而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道德,体现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

巴赫的《马太受难乐》是古今最伟大的宗教音乐,作品用耶稣的受难和死而复生的圣经传统题材,来体现受尽折磨的德国人民这一主题。在作品中,巴赫自由地采用了世俗的民歌旋律、舞蹈性的曲调,采用庞大的表演方式——包括四位独唱演员的两个成人合唱团、一个儿童合唱团、两个管弦乐队和两台管风琴,着意刻划一个普通人为争取正义所经受的考验。为了用宗教音乐表现市民思想,巴赫还在音乐上进行创新:以前用单旋律演唱的福音史家,巴赫配上了通奏低音的伴奏;在作品中采用女声,而当时女人被禁止在宗教仪式中担任积极的角色,一般由童声代替女声;曲中的宣叙调按照歌词配上表情,显示强烈的主观性;咏叹调优美抒情,充分抒发人的内心感受;对位式的和声,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旋律把人类用语言、文字所难以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完整地表达了出来。《马太受难记》超越了宗教仪式音乐的局限,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作品中所表现的耶稣的悲剧性经历,正是德国现实生活中人民苦难的反映,体现了深刻的人文精神。

(五)创作世俗音乐

巴赫不但借宗教音乐表达市民思想,而且直接创作世俗音乐,探求在音乐中表达普通市民的生活和感情。例如早年的古钢琴作品《为敬爱的哥哥远行而作的随想曲》,是为赴瑞典任宫廷乐师的哥哥而作的,全曲充满了温柔的抒情和幽默感。《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曲》是一部表现德国人民内心渴望摆脱封建束缚的作品,从幻想曲一开始,巴赫就有意识地不使用钢琴的和声特征,而是用一种单音急速跳动的、完全不受限制的音型,让乐思象旋风一样自由自在、豪放不拘。这种由驱使自由想像力的“幻想曲”,和使用严格的对位法作成的“赋格曲”组合而成的乐曲,充分展示了巴赫对自由的向往和变化创新的精神。

巴赫的世俗声乐作品一般歌唱爱情,描写德国市民的普通生活。巴赫用生动幽默、轻松诙谐的音乐形象,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德国市民的生活。例如《咖啡康塔塔》写于1732年,作品通过父女二人在喝咖啡问题上的矛盾,展现了当时德国普通市民的生活情景。音乐生动幽默、明朗乐观,具有喜剧性的色彩,表现了德国市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生气勃勃的精神面貌[6]。

《农民康塔塔》写于1742年,由两个农民用撒克逊地方方言一唱一答,作品以愉快的对唱和农民的二声部合唱开始,中间有些地方直接采用了民歌素材,最后以农民的二声部合唱作结束。全曲充满浓厚的民间诙谐的趣味,反映了巴赫对生活的热爱。用音乐反映现实生活,反映市民思想情感等正是人文精神对巴赫音乐影响的突出表现。

结语

巴赫生活在18世纪上半叶封建落后、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市民阶层反对封建割据,要求民族统一的思想十分强烈,法英等国启蒙运动的浪潮也席卷了德国,这些都给予巴赫思想深刻的影响。巴赫创作的音乐不管是宗教作品还是非宗教作品,都是和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反映当时市民阶级的追求和思想感情,表现了不向卑俗的生活屈服的品质,具有崇高的信念,蕴含着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270.

[2]乘皇.巴赫画卷[M].北京:文化出版社,2005:20.

[3]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125.

[4]翟学文,王凤岐.他不是小溪,是大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46.

[5]陈鼎臣.关于巴赫的六首大提琴组曲[J].音乐艺术,1981(3).

[6]张国庆.巴赫的康嗒嗒[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6(4).

猜你喜欢

新教巴赫人文精神
巴赫
葡萄牙西班牙保教权探源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OEHLBACH(奥勒巴赫)MATRIX EVOLUTION
德意志新教与扬森主义
晚清新教在华汉语培训学校的创办与发展
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巴赫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新教与儒教的义利观对资本主义的作用——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