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挂锡庐山期间活动述略
2014-04-17封强军
封强军
(庐山旅游职业高级中学 江西九江 332000)
方以智挂锡庐山期间活动述略
封强军
(庐山旅游职业高级中学 江西九江 332000)
方以智一生凡三至庐山,其逃禅后于1652年以僧人身份居庐山历三个月,期间活动内容丰富,涉登临揽胜、赋诗填词、交游会友、亲人重逢、学术著述等多项。为观察、了解方以智中年心路历程、学术活动及诗文艺术创作呈现一个断面视角。相关史料散见于各种典籍,试加以梳理、整合,烹于一炉半鼎,以期有助于方以智研究与庐山文化间对话之展开。
方以智 庐山 逃禅 《东西均》
方以智(1611—1671),明清之际思想家、科学家。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明末复社领袖之一、政治活动家。“明末四公子”之一,时谓忠臣孝子,集遗民、志士、僧人、学者于一身。毕生著作共计一百多种、四五百万言。方以智有两大著名的平生自负,一谓提三尺剑,纠集志士,改造黑暗世界;二谓欲将古今中外的知识烹炮于一炉,发明千古不决的道理,即所谓“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间”——语出方氏撰于庐山的《东西均》一书。
笔者发现,方以智对“自号”、别名有种特殊的偏爱,其自号(含笔名和法号)达三十多种。其中以地域冠名者,除方氏家乡地名(如浮山愚者——桐城浮山、龙眠愚者——桐城龙眠山、鹿起山人——取自方氏家族苑名“白鹿山庄”等)若干,以他处地名自号的,仅庐山一处。密之晚年禅居青原山达六年,人送尊号 “青原尊者”,非其自号;而其挂锡庐山三个月未足,就有两个自取别名打上了庐山印记(——曰“五老”,曰“五老峰无知子”),颇堪玩味。
一
清代著名诗人施闰章有诗云:“浮山一片云,飞落苍梧野。忽值南风吹,旋归庐岳下。”这里涉及到施闰章与方以智一段短暂却亲密的交游经历。二人订交于1652年,时闰章以清庭特使身份奉使广西,在梧州云盖寺,逃禅后的方以智与仰慕密之已久的施闰章相识,一见之下甚为投契。在密之的交友经历中,对汉人仕清者能抱以青眼,是乃特例。
方施二人结伴北归,由水路经大庾岭入赣江,于九月初抵庐山,下榻归宗寺。施有一首七律,题为《初至归宗寺同药公作》,其五、六句曰:“五岳高僧来挂锡,半生多难爱逃禅。”密之曾流落岭南以买药为生,自号“药地”、“药游老人”,故人称“药公”。两句点出密之非为风景而流连于此。施氏在庐山居约十日,留下纪游诗十多首,从中略窥二人结伴所游涉庐山多处“景点”,如三叠泉、五老峰、双剑峰、玉川门、玉帘泉、黄岩寺、开先寺等。施闰章辞去后,密之移居于九云屏“借庐”(——可能是密之给自己寓所起的名)。密之修书使家人略晓自己的行踪,而对逃禅一事却不肯多言,有一首诗中吐露了他心中的纠结:“愿将五岳谢君恩,掷杖今投不二门。已报家人如我死,可怜独子有亲存。名山即是还乡路,诗卷能招出世魂。只剩梵天皆血溅,袈裟带血拭啼痕。”
九死一生炼狱般的遭际、家人天各一方的痛楚、遁入空门仍怀拳拳报国之心却无力补天的忧愤,所有这些,并不能改变密之的旷达心性。山居期间,他经常独自日行数十里探胜寻幽。渴了掬饮几捧山涧,饿了采点野果或向山人化缘。一件大布纳,白天是衣,夜间权充卧具。这些记载出自一位当时隐居庐山的故人——熊开元,密之闻知熊的消息后曾专程拜访熊。
熊开元,号棨庵,明史有传。崇祯末年任职行人右司副。曾因事遭廷杖下狱,密之亲往狱中探视,问伤送药。国变后在晚明隆武小朝廷任过东阁大学士,隆武败后开元逃禅暂寓庐山。二人重逢,惊喜感慨之余,开元叹赏密之迥异常人的风采,说出这样一番话:“丈夫现大人相,若此,岂将相所能为?犹之谓世有不受象之镜;不随色之珠也。而不知其一无有,乃能容众,有百不缘,乃能涉众缘,初步遗弃世务,徒取声闻人涅槃为乐也。”开元谓密之“不受象之镜,不随色之珠”,当看破密之逃禅非自甘,不是那种入禅便随境迁化者流,其胸中块垒仍羁縻于国运时局而非心如止水。朋辈中能觉察出这点的,亦不止熊开元一人。
密之在山,曾得到一个任白鹿洞书院主讲教席的机会,那是密之的一位少年同窗和故交周歧提供的。周歧在崇祯十二年一度效力于密之父方孔炤麾下,为其幕僚,并表现出相当的谋略之才。国变后周歧投奔时任江西巡抚蔡士英做幕僚,得知密之行踪便向蔡举荐密之,得到首肯,于是专程上庐山访密之于九云屏借庐。密之婉言谢绝了这番好意。顺便提一句,九岁那年,密之祖父方大镇曾携密之参谒白鹿洞书院,以励其志。此次旧地重游,密之作《白鹿洞》“序”,文曰:“白鹿洞为李渤读书处,…… 宋拓大之,与睢阳、石鼓、岳麓并称书院。”[2]
秋去冬来,方中德、方中通(密之二子)奉祖父方孔炤(密之老父)之命至庐山。密之有诗记其事:“默帝京死别到如今,万里生还祗树林,每对白云常屈指,一看黄面即伤心。字传大父书中泪,梦断慈亲岭外音(方氏自注:时老母,三弟尚滞岭南),五老埠头瞻日近,苍天默默雨沉沉。”(《迎亲集·壬辰冬,老父以世外度岭北还,大父遣中通与迎亲集,壬辰冬,老父以世外度岭北还,大父遣中通与伯兄迎至匡山》)又云:“天崩与汝封刀决,潜窜阳瘖成死刑。十年黑夜践荊棘,双胫磨尽千层铁。五老峰头两不识,父一瞪目儿泪血。鹿湖堂上病嘎咽,念此悬崖嚼冰雪。我在虎窟臂三折,只望匡子子骥辙,痛当穷岁严霜节,此骨但凭千百劫,且跪南浮草中说。”(《借庐语,五老峰上将,中两儿来迎》)(注:“将改名中德,中改名中通。”)随中德、中通一起来的,还有密之的堂房六叔方文。方文小密之一岁,二人自幼相伴读书,关系很密切。此番二人重新聚首,感慨唏嘘。同宿九夜,夜夜抵足长谈,并都有诗留记。不赘。
二
挂锡庐山,养病三个月里,方以智撰成《东西均》一书,这是他个人此行的一大收获,也是中国哲学一大硕果。
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方志学家吴宗慈先生编篡成一部《庐山志》,其收罗、综括史料之富,为历代庐山山志之大成。但方以智《东西均》完稿于庐山这件大事却无片语述及。(另,清代桑乔《庐山纪事》、吴炜《庐山续志》、毛德琦《庐山志》等山志亦付之阙如)此非编篡者学术视野的局限问题,乃当时《东西均》尚未面世,仅以手抄本藏诸民间而无缘得见。直到1962年才由中华书局第一次印刷发行。所据底本乃方以智十一世孙方鸿寿所献之世代秘藏钞本。
由《东西均》的“发现”和随之而起的方以智哲学思想研究热,方以智获得了“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侯外庐先生语)、“黑格尔的先行者”(庞朴先生语)等称誉。学界普遍认为,《东西均》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提出了众多富于创见的新命题、新观点,标志着中国哲学在十七世纪达到的一个新高度。
《东西均》一书,与经典注释、语录汇编、心得集录、论学问答等传统哲学著作体例完全不同,而是一部系统、完整、严密的原创哲学著作。《东西均》全书除“开章”及“记”以外,有“扩信”“三征”“反因”“颠倒”“全编”“张弛”“象数”“所以”等26篇,约10余万字。
关于《东西均》之名,“开章”作了解释:“均者,造瓦之具,旋转者也”,“乐有均钟木”,“均固合形、声两端之物也,古呼均为‘东西’,至今犹然”。其意指旋转的陶钧、调节编钟大小清浊的均钟乃至一切事物都是对立两端的统一,故“均”有统一两端运转的意思。方以智认为东西、华梵之学也应经“烹”“煮”而“合一”。主张“以禅激理学,以理学激禅,以老救释,以释救老”,把儒、释、老(三教)融会贯通,“今而后,儒之,释之,老之,皆不任受也,皆不阂受也”。
《东西均》为会通华梵、古今之学而提出“二而一,一而二”的论点。强调“尽天地古今皆二”,把“相因者皆极”看作是“天地间之至理”。同时又指出:“两间无不交,则无不二而一者”,事物都是“两端中贯”、“相反相因者,相捄相胜而相成”,表达了对立面互相斗争又互相依赖的思想。还提出“交、轮、几”的公式:“交也者,合二而一也;轮也者,首尾相衔也。凡有动静往来,无不交轮,则真常贯合于几可征矣。”包含有在事物的矛盾运动中把握发展的可能性“几”的意思。这些论点具有朴素辩证法因素。但他讲“交、轮、几”是与“随”、“泯”、“统”相联系的,说“明天地而立一切法,贵使人随,暗天地而泯一切法,贵使人深;合明暗天地而统一切法,贵使人贯”,这是重复天台宗“三谛圆融” 的形而上学思辨。他还创立所谓“圆∴(读伊)”理论,解释说:“上一点为无对待,不落四句之太极,下二点为相对待,交轮太极之两仪”,“上一点实贯二者而如环”。认为在“二”、“天地”、“阴阳”、“有无”、“善恶“等对立面之上有一个“无对待”,“无对待在对待中”, 即 “真天”、“真阳”、“太无”、“至善”,亦即“公心”。他说:“心大于天地,一切因心生者,谓此所以然者也,谓之心者,公心也,人与天地万物俱在此公心中。”把心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最终归宿[3]。
《东西均》篇末落款有“五老峰颠”四字,在报姓通名和标注年日上,采用了极具个性的奇特文体——谜文,其文曰:
“魂魄相望,夜半瞻天,旁死中生,不必其圆。似者何人,无师自然,于此自知,古白相传。
岁阳玄黓,执除支连,噅噅子识,五老峰颠。”
语极玄奥,令人如堕迷雾中,幸得庞朴先生在《东西均注释》中的妙解,给出了谜底:
①魂魄相望。魄,月轮无光处;亦指月。月为魄,则日为魂。魂魄相望即日月相望,明也。 ②夜半瞻天。夜半抬头看天,天的上边看不清楚,只剩下下半的人了。 ③旁死中生。“旁”字的旁边死了,中间部份还活着。这活着的中部,非方为何? ④不必其圆。如果上句话的意思还不清晰,现在更加一句:不必其圆,方也。 ⑤似者何人。“似”字的“人”旁何在?不见了,只剩以了。 ⑥无师自然。方以智称宇宙本原曰“所以”,谓“所以然”即无师的自然。此射以字。 ⑦于此自知。从于从自从知,乃大篆“智”字。⑧古白相传。《说文》:“白,此亦自字也”。说明现在“智”字何以不从自而从白。⑨岁阳以下,说的是壬辰(1652)年,方以智( 子)记于庐山[4]。
其刻意回避清朝年号和谜语化的署名,透露的是方以智对遗民志节的恪守。
此外,方以智在庐山还写了《匡庐名字疑》(注:考辨庐山得名由来)、《温泉》(注:考辨温泉异同——庐山西北麓有温泉)、《茶泉》(注:考茶与泉之关系——唐代陆羽曾至庐山考察宜茶之泉)、《潮泉》(注:考辨潮汐变动之因) 等学术性著作。
三
吴宗慈《庐山志》收录密之写于庐山的诗仅两首,其一《三叠泉》:“三峡巴江似直流,叠溪屏障几曾收。冰绡剪破裁云幔,银汉斜倾作玉沟。画角鼓声催急雨,阳关笛曲送深秋。谁将折笔图成后,可挂松风最上楼。”,其拟声手法妙笔出新,自然而贴切。又将绘画技法融入其中,真别出心裁,显露密之作为善画者的审美素养。在大量咏三叠泉诗作中独具一格。其二《凌云舍下》:“麻姑看五老,颜面自相亲。峰顶碑无字,松间石有鳞。月临深峡冷,秋在此山真。犹作书生咏,清泉定许人。”
任道斌《方以智年谱》,对方以智庐山诗文述及较全(但上引七律三叠泉这首未提),除前文提到的密之几首庐山诗外,年谱中还记录了更多密之庐山诗作,大半见于《浮山后集》——为《庐山志》及庐山新时期以来出版物所未涉。兹列其题一览:《借庐语·施尚白从青山泊舟到归宗,同宿右军阁,翌日游山》《上金轮峰瞻耶舍塔,余外祖吴观我太史口修》《借庐语,怀未有,敬跻诸予》《借庐语,六叔庐山见访》《开先归宗道中》《天池沸灯》《借庐语·大孤山》。
要补充的,密之还有写庐山的两阙词,收入《全明词》中,兹录于下:
行香子·玉川门
划碎虚空,堕落珠宫。漫夸张,鬼斧神工。半间茅屋,八面玲珑。有一条溪,千丈石,万株松。
急雨斜风,电卷雷轰。是谁来,掷杖成龙。千年古意,分付诗翁。在两崖间,三弄外,一声中。
千秋岁 匡庐凌云社作
匡君庐后,遂有名山姓。峰顶上,开三径。麻姑招五老,列槛窥明镜。君不见,庐山面目何曾定。
说法东林竟,飞瀑消钟磬。随一片,闲心听。香罏休篆字,雨洗苔痕净。云起处,浅深染却关同病。
玉川门,在五老峰东,铁壁峰下,今三叠泉口。其两崖壁立万仞,涧从中辟。这首词的“ 划碎虚空,堕落珠宫”和“急雨斜风,电卷雷轰”句也是刻画三叠泉景致,构思与遣词上巧用数字为一大看点,与他那首七律三叠泉相比,别见一番情趣风韵。合观之更显密之不凡的才思、功力,亦透露出密之对三叠泉的喜爱、推重。
结语
“名山即是还乡路”——庐山作为方以智的人生重要驿站,为其提供了养病兼养心的精神家园。方以智名其著作为《五老约》,深意藏焉。以此为契机,这位大勇大智者的庐山缘,也为庐山文化长廊,增添了一批精品杰作。尤其是《东西均》这样的哲学奇葩以庐山为诞生地,值得特书一笔,堪为纪念。
[1]任道斌·方以智年谱[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3.2.
[2]钱王刚·方以智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8.298.
[3]侯外庐·方以智东西均一书的哲学思想[N]. 人民日报.1962—08—06
[4]庞朴·东西均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 2001.2
(责任编辑秦川)
2014-07-14
封强军(1953-),男,曾供职于庐山旅游职业高级中学,中教高级职称(已退休),研究方向为庐山文化。
C 55
A
1673-4580(2014)03-00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