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盛唐政治家与庄子

2014-04-17鲍鹏山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张九龄庄子

鲍鹏山

(上海开放大学,上海 200433)

一、唐太宗与庄子

唐代皇帝有文采能诗者不少,但无论数量还是质量,还是太宗和玄宗居前二位。而有意思的是,这二位颇受庄子的影响。我们看太宗的《执契静三边》:

……元首伫盐梅,股肱惟辅弼。羽贤崆岭四,翼圣襄城七。浇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质。已知隆至道,共欢区宇一。

这首诗颇有意思。前两句用《尚书》典,纯是儒家思想。接二句用《庄子》典,一派道家风范。前二句用《尚书》典如下:

《尚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此为殷高宗命傅说为相之辞。意思是说,如果我要治理国家,就必须用你傅说。

《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盐梅:盐和梅子。一咸,一酸,均为作和羹必须用到的调味品,殷高宗以此喻指傅说。后来诗文中常以“盐梅”指宰相或职权相当于宰相的人。

而接下来二句,用《庄子·在宥》和《庄子·徐无鬼》。《庄子·在宥》: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

子在于空同(崆峒)之山。

“崆岭四”,《庄子·逍遥游》: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四子,旧注指王倪、齧缺、被衣、许由四人,乃是虚构的人物。

也可能是指“黄帝四面”的孔子的解释。《太平御览》卷七九引《尸子》:子贡云:“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

“襄城七”出《庄子·徐无鬼》:

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塗。

太宗自负甚高,自我期许和自我要求也甚高,所以,他此处以殷高宗和黄帝、唐尧自比。他要做的,甚至不仅是百姓安居乐业,他还要移风易俗,再使风俗淳,返朴归真,这在儒家传统观念里,固然是圣王的事业;在道家的理想里,也是最高的境界。

大凡有为有道之君,总是对自己要求较高,给自己一个较严格的道德约束,然后,自己从中体会到一种高道德带来的光荣和自大的感觉。我们看太宗的下面两首诗:

翠野驻戎轩,卢龙转征旆。遥山丽如绮,长流萦似带。海气百重楼,岩松千丈盖。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于北平作》)

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阴阳深浅叶,晓夕重轻烟。哢莺犹响殿,横丝正网天。珮高兰影接,绶细草纹连。碧鳞惊棹侧,玄燕舞檐前。何必汾阳处,始复有山泉。(《初夏》)

何必襄城,太宗自比黄帝;何必汾阳,太宗自比唐尧,果然帝王气象。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襄城还是汾阳,都取典于《庄子》。

襄城典已见上述,汾阳典在《逍遥游》中:“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可见,唐太宗的治国理念里,不仅有我们认为的儒家的思想,而且,有着明显的道家理想。他的《皇德颂》(《全唐文》卷四)有云:“至人忘已体冲虚,凝神姑射厌宸居。”这就把庄子“至人”“神人”的“德”和“皇德”融为了一体,或者说,他认为“皇德”应该具备庄子笔下的“至人”“神人”的道德属性。受道家思想,尤其是庄子思想的影响,也许是唐太宗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唐玄宗与庄子

有唐一代,大有为之君,太宗而下,非玄宗莫属。他也是一个自我期许很高的君主,同时,非常自负,当然,以他的雄才大略以及政绩,他也有资格自负。他是傀儡皇帝睿宗(他两度当皇帝,两度都是傀儡,且两度被迫放弃帝位)的第三子,本来没有继承大统的指望。玄宗685年生于洛阳,他的父亲在690年就被迫让位给武后,693年年末,他的生母窦妃被武后处死。一直到705年武后被废,中宗即位,20岁的李隆基任卫尉少卿,负责管理京师的军械,708年,出任潞州别驾,同时兼领卫尉少卿。

接下来,宫廷又经过了七八年的动荡,712年,睿宗决定逊位,李隆基正式成为皇帝,但是,直到713年,太平公主及其党羽被铲除,李隆基的父亲睿宗正式放弃他剩下的权力,李隆基才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这一年他28岁。

我们看他的《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

朕昔在初九,佐贰此州,未遇扶摇之力,空俟海沂之咏。洎大横入兆,出处斯易,一挥宝剑,遽履瑶图。承历数而顺讴谣,著天衣而御区夏。嗟乎,向时沉默,驾四马而朝京师;今日逍遥,乘六龙而问风俗。爰因巡省,途次旧居,山川婉然,人事无间,忽其鼎革,周游馆宇,触目依然。虽迹异汉皇,而地如丰邑,击筑慷慨,酌桂留连,空想大风,题兹短什。

三千初击浪,九万欲抟空。天地犹惊否,阴阳始遇蒙。存贞期历试,佐贰伫昭融。多谢时康理,良惭实赖功。长怀问鼎气,夙负拔山雄。不学刘琨舞,先歌汉祖风。英髦既包括,豪杰自牢笼。人事一朝异,讴歌四海同。如何昔朱邸,今此作离宫。雁沼澄澜翠,猿岩落照红。小山秋桂馥,长坂旧兰丛。即是淹留处,乘欢乐未穷。

据两《唐书·玄宗纪》,该诗作于开元11年(723)一月北巡并途径上党时。旧宫即指他708年中宗时任山西东南战略要冲潞州别驾时的旧宅飞龙宫。

这首诗是他真正做皇帝10年后的作品,故地重游,他不免感慨,对比当初的“沉默”,看看今日的“逍遥”,他不免得意。他先以“潜龙”自喻当初任潞州别驾的自己,却又不平于“未遇扶摇之力”,感慨自己的“无待”——他活用庄子的典故,以此表明自己当初的无所凭依。《晋书·王祥传》载,王祥为徐州别驾,“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玄宗以此夸耀自己佐贰此州,干城国家之功。总之,这首诗写得极其得意,“三千初击浪,九万欲抟空。”开首二句,即以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自喻,明皇大气不输太宗。而此大气,来自庄子。

玄宗诗中涉及庄子的,还有一首《为赵法师别造精院过院赋诗》:

宗师心物外,为道运虚舟。不恋岩泉赏,来从宫禁游。探玄知几岁,习静更宜秋。烟树辨朝色,风湍闻夜流。坐朝繁听览,寻胜在清幽。欲广无为化,因兹庶可求。

宗师当然是指赵法师,其心物外,已是庄子境界;虚舟,是用《庄子·列御寇》典:“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汎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这是绝圣弃智,绝巧去机的境界,玄宗以此夸奖法师,也表明自己对庄子的认同。

三、张九龄与庄子

张九龄(673—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今广东韶关)。擢进士,始调校书郎。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开元十一年拜中书舍人内供奉,封曲江男。二十一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令,累封始兴县伯,左迁荆州大都督长史。为开元贤相之一。

张九龄是杰出的政治家,他的主要思想当然是儒家思想,但是,在唐代这样的三教并行的时代,他无疑也要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在他代玄宗所作的《敕岁初处分》一文里,有这样的内容:“故道者众妙之门,而心者万事之统。……我元元皇帝著《道德经》五千文,明乎真宗,致於妙用,而有位者未之讲习,不务清净,欲令所为之政教,何从而致於太和者耶?……其老子《道德经》,宣令士庶家藏一本,仍劝习读,使知指要;每年贡举人,量减《尚书》,《论语》一两道策,准数加《老子》策,俾敦崇道本,附益化源。”口气是玄宗的,具体政策也是玄宗的,但此敕既由他起草,此项动用国家力量并用科举考试来推广《道德经》的政策,未必不是张九龄的主意,至少张九龄本人熟知道藏,并乐于推广。徐浩《唐尚书右丞相中忆令张公神道碑》(《全唐文》卷440)说张九龄:“学究精义,文参微旨。”可见他的学问。

我们在他的诗歌里,可以看到他对庄子的熟悉程度,以及他熟练地借《庄子》来表达自己。《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典出《庄子·养生主》;《与生公寻幽居处》:“疑入武陵源,如逢汉阴老”典出《庄子·天地》;《始兴南山下有林泉,尝卜居焉,荆州卧病有怀此地》:“出处各有在,何者为陆沉。”典出《庄子·则阳》;“浮生如过隙”典出《庄子·知北游》和《盗跖》;《咏史》:“大德始无颇,中智是所是。居然已不一,况乃务相诡。”这样的无是无非思想,是庄子的基本精神,《庄子·徐无鬼》《庄子·齐物论》都有具体表述。《杂诗五首》其二:“悠悠天地间,委顺无不乐。”出于《庄子·知北游》;《夏日奉使南海在道中作》:“吕梁有出入,乃觉非虚词”出于《庄子·达生》;《巡按自漓水南行》:“理棹虽云远,饮冰宁有惜”出于《庄子·人间世》;《使还都湘东作》:“感物遽如此,劳生安可思。”“劳生”是庄子对人生的典型描述,出于《大宗师》;《荆州作二首》其二:“心伤不材树,自念独飞翰。”出自《庄子·山木》;《忝官二十年尽在内职,及为郡尝积恋,因赋诗焉》:“子牟存阙下”出《庄子·让王》……以上例举,已涉及《庄子》之内、外、杂篇。

最能体现庄子对张九龄影响的,是他的《感遇十二首》。这组诗,大多写于出贬荆州以后,在忧谗畏讥、思君忧国之中,整体上却呈现出一种淡定与自在,一种生命的高贵和对世事的透澈,颇有道家的风范。上引徐浩《唐尚书右丞相中忆令张公神道碑》(《全唐文》卷440)在说张九龄“学究精义,文参微旨”后,接着说他“或有兴托,或存讽谏,后之作者,所宗仰焉”。他的“兴托讽谏”,表现最为突出者,即是这《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七,附张九龄、五三评此诗:“言物各有时,人能识此意,则安命乐天。兴而比收,所谓‘运命唯所遇’。”“安命乐天”,正是庄子的思想,听命委运,正是庄子提倡。方东树这里提到的“运命惟所遇”乃是这组《感遇》诗的第七首: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这里不仅有“乐天安命”的思想,还有“齐物”的思想。再看其二:

幽林归独卧,滞虑洗孤清。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七:“湛思至道,以谢盛名之人,彼岂知吾。然此本不谋,何能望彼知,以慰吾心。”独卧幽林,湛思至道,本道家鼓吹的生活方式。其三:

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七:“起二句,以喻乐道。‘嗟尔蜉蝣羽’,指逐世味者。”鱼游句,出自《庄子·大宗师》:“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有生岂不化”之“化”,也是道家思想,也就是庄生化蝶之化,物化之化。其五:

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七:“化蝶二句,冥契无待。”其十二的“闭门迹群化”可以放在一起考量。盖张九龄从庙堂之高,一旦处江湖之远,这种自身际遇的变化,就会给他很多人生的感慨。其六:

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众情累外物”,是《庄子》的感慨,一部《庄子》,就是感慨人心对外在之物的迷执或被外在之物迷惑。其九:

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白云愁不见,沧海飞无翼。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庄子·秋水》:“南方有鸟,其名曰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此“练”字,当作“竹”字,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册475页有注)这个故事乃是惠子相梁之时,庄子往见,惠子疑庄子欲代其相,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后,庄子一朝临门,以鹓鹐自喻,以得腐鼠之鸱枭骂惠子的一段话。这显然是张九龄借庄子这个故事,来嘲弄排挤他丢掉相位从而大权独揽的李林甫,并以食竹实的鹓鹐自喻的。杜甫《八哀诗·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一说张九龄“矫然江海思,复与云路永”,“江海”“云路”都是道家意思;又说张九龄:“退食吟大庭,何心记榛梗。”“大庭”出自《庄子·胠箧》:“昔者容成氏、大庭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是歌颂张九龄作为国之大臣,颇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志向,是杜甫把张九龄“杜甫化”了。“何心记榛梗”,仇注曰:“《本事诗》:曲江(按张九龄)与李林甫同列,林甫疾之若仇。曲江为《海燕》(山按:《全唐诗》作《咏燕》,首句“海燕何微眇”)诗以致意,曰:‘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亦终退斥。”“鹰隼莫相猜”者,亦庄子鹓鹐与鸱的故事。曲江当然不敢这样说,换了“鹰隼”以掩林甫耳目,但是李林甫岂能看不出来典之本来?“亦终斥退”,理在宜然。

皎然《读张曲江集》说张九龄:“飘然飞动姿,邈矣高简情。”又说他:“始欣耳目远,再使机虑清。体正力已全,理精识何妙。”他的高邈风度,是庄子式的超脱;他的理精识妙,也是庄子式的人生观和人生智慧。

猜你喜欢

张九龄庄子
张九龄借棋劝谏
张九龄智谏唐明皇
张九龄: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庄子说》(二十三)
一代名相张九龄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