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时代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障碍及突破
2014-04-17张海森
张海森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8)
0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创新为企业带来的红利点燃了业界的创新激情,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认为我国不仅取得了科技领域的神舟、嫦娥、蛟龙的上天入海及高铁、超级水稻等重大创新成果,也在生产生活领域打造了阿里巴巴、海尔智能家电、小米手机等创新成果,这些成果是中国的一张闪亮名片。
中小企业具有市场意识敏锐、经营方式灵活、经营效率高、带动就业明显等优点,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股重要力量。网络经济时代,知识扩张加速,市场节奏变快,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企业唯有通过自主创新,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才能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的激烈竞争。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实情来看,一些关键方面的障碍限制了自主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1 网络经济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关联分析
1.1 网络经济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自主创新的需求空间
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得全球经济更加融合,地理空间的局限性被突破,使得中小企业能够冲破资源的限制而面向全球化的大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地理空间得以拓展。
网络经济时代,竞争的优势不再体现为企业的规模和资本,而是取决于对于需求的发现和排他性的满足能力,这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公平的市场竞争机会,中小企业可以借助于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和经营的柔性化,更快、更好地发现并满足市场需求。
传统经济与互联网的融合催生了新的需求空间,传统医疗、教育、金融、旅游、制造、交通、家居产业都在互联网中找到了结合方式,传统产业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增强了生机。
1.2 网络经济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创新工具
云技术、大数据、4G、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自主创新的技术工具,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运用4C营销策略。网络经济时代经济发展节奏加快,需求转换加快,产品生命周期更短,个性化需求上升,企业可以借助于技术工具实现对于需求的快速响应。
借助于云技术和大数据,中小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把握消费者行为特征,实现即时互动、深度参与,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有让渡价值的解决方案。借助于网络技术企业能够进行高效供应链管理,加强企业间的协作创新,实现中小企业间的资源整合,突出中小企业在竞争中的速度优势。
网络技术还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好地与消费者互动的机会,让消费者深度参与到产品的设计、生产、调试中,体现出企业产品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高度契合性。如小米手机采用众包测试模式,借助互联网让志愿者参与到产品测试中,实现快速市场反应,供需深度契合,极低运营成本,较高客户粘性。
1.3 创新是中小企业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竞争的唯一出路
网络经济时代往往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赢者通吃,作为市场机遇的首先发现者往往能够通过速度优势,构筑竞争壁垒。在网络经济中,先导企业往往能够以较低成本吸引用户的参与,实现规模化经营,并通过用户的使用习惯和用户间的交互影响,构筑较高的转移成本,实现对客户的锁定,所以,诸如腾讯QQ 和阿里巴巴等的地位很难被挑战者超越。
网络经济下传统的商业模式受到很大挑战,企业的销售渠道、组织结构、商业模式、管理经验都受到很大的挑战,企业以往的积累可能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英特尔公司总裁安迪·格鲁夫认为创新是企业唯一出路,如果不淘汰自己就只有被竞争对手淘汰。即便是行业领导者也需要通过创新颠覆自己,超越自己,中小企业只有适应这种市场环境的变化,积极通过自主创新重新赢取市场竞争力,否则可能面临柯达、诺基亚同样的命运。
2 网络经济时代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障碍
2.1 缺乏企业家精神,创新意识不足
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在经营过程中,过于注重短期的经济利润,努力削减各种投入,缺乏创新精神,缺乏把企业做出品牌的信念和信心。企业家精神的缺失导致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畏惧挑战,习惯性搭便车,把精力放在模仿上,不愿做难度较大的自主创新。
网络经济时代对企业传统经营模式形成了较大的冲击,许多中小企业还处在被动的适应过程中,缺乏积极利用网络经济带来的创新机遇的意识和勇气,在人力、材料、融资成本不断高起的过程中,生存压力骤然增加。而以小米手机为例,善于利用网络经济机遇的企业,则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小米手机通过网络直销、口碑营销、众包模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用户体验,“不以硬件盈利”的小米手机收获了约20%的利润。
2.2 受限于自主创新投入,创新成果不足
2011 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8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平均水平为0.71%。2013 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 经费支出11 847 亿元,经费投入强度为2.08%。中小企业在创新投入方面,始终处于资金紧张、投入不足的困境,严重制约了创新成果的产生和转化。
一般而言,企业研发经费达到销售额的2%才能保证基本生存,达到5%以上才能保证领先优势,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则应达到销售额的8%~15%。我国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在1%左右,与世界水平具有很大的差距。创新投入的不足阻碍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无法将创新成果及时进行产业化的应用,制约企业的创新利益的转化。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许多关键技术上不具有技术优势,与国外相比所取得的专利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核心技术发展上面存在力不从心的现象。
2.3 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泛滥,创新保护不足
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比较普遍,许多企业都遭遇了知识产权侵权问题。2011 年8 月南京市发布的《全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现状分析和对策建议》报告显示,130 多个问卷调查的企业中,9 成以上企业遭受过知识产权侵权问题,走访的30 余个企业则发生过或者正发生着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在知识产权侵权上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侵权主体比较广泛,包括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
在网络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侵权存在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问题。科技创新的成果比较容易被复制,只需极少成本就能侵权,而受制于侵权行为的隐蔽性、立法的完善性、侵权行为认定的困难等,导致一些侵权行为不能即时被查处。因此,许多被侵权企业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取证、认定和诉讼,才能有结果,创新保护的不足损害了企业创新的收益,进一步弱化了企业创新意识和投入,许多企业考虑到创新的风险和收益不平衡,更喜欢追求回报快、短期效益好的项目。
2.4 协同创新体系不完善,创新工具应用不足
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需要依托于完善的协调创新体系,增强企业间的协作和社会化创新服务水平。中小企业受限于企业资源,在自主创新的开展、应用上面临较大的制约,通过社会化创新服务体系,可以使中小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取所需创新协作资源,从而降低了创新的资源准入门槛。
在中小企业创新过程中,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作为连接纽带,对创新产业链的协同运作至关重要,大数据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金融服务机构、企业孵化平台、资产评估机构、产权交易机构、技术中介等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完善,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服务环境。
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平台的不完善,一方面使中小企业无法在创新过程中获得数据分析、数据挖掘、资源共享和整合、技术协作等支持,使中小企业无法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依托数据分析进行科学决策,也无法实现企业间的畅通的高效的协作;另一方面使企业研究和大学研究脱节,没有形成创新成果转化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效果大打折扣,许多创新成果被闲置,无法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
3 网络经济时代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3.1 融合企业家精神和社会文化,发挥网络化平台的示范作用
美国依赖于科技的发展,成为全球的经济霸主,究其根源,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2014 年9 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创新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熄引擎。世界经济稳定复苏要靠创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也要靠创新。
创新需要发挥大众尤其是企业领导者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的本质就是创新。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包括了建立私人王国,有梦想;对胜利的热情,有征服的意志;创造的喜悦,有创造的欢乐;坚强的意志,逆潮流搏斗。
美国之所以成为创新的乐土,很大原因是源于其文化中传承的创新基因。只有当企业家精神和社会文化相融合的时候,才能发挥企业家精神的创造力。我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模式中,对于人的创新精神的培育较不充分。为此,需要在文化建设方面,加强对于创新文化的建设和传播,只有当创新文化和社会文化实现充分融合,社会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乐,社会尊重创新人才和创新企业的时候,创新精神才会在这个文化土壤中盛放出耀眼的光芒。
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是创新的重要力量,培育中小企业的创新文化,尤其是领导者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一方面,积极利用互联网络加强文化宣传,加强创新文化的扩散,使中小企业把创新转换为一种内生需求,以创新引导企业业务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创新价值的宣传,建立创新示范中小企业网络平台,加强平台的互动、引导和示范作用,使平台在行业中和区域中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把创新转化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3.2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政策支持,建立信用和创新基础数据库
中小企业的规模小,利润不高,企业可投入的自有资金有限,而所能获得的国家财政科技拨款资金机会少。为此,针对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紧张的困境,需要加大政府在财税政策和创新基金上的支持力度。美国把税收优惠作为一种推动创新的基本手段,使其发挥了广泛的影响,营造了技术创新的公平环境。我国虽然采取了诸如税收减免的财政政策来支持科技创新,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是采取税率和税额优惠,而不是国外采取的税基优惠,减免税的形式在企业利润有限的情况下,实际税收优惠非常少。
我国需要加快研究和实施针对中小企业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建立中小企业创新差别纳税税基机制,根据企业创新成果确立等级制纳税税基,鼓励企业通过创新享受更优惠的纳税政策。我国在创新基金的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后期需要扩大科技创新基金的规模,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基金对于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
在银行贷款方面,中小企业面临信用信息审核较难的问题,从而导致整体融资难度大,成本高。为此,需要通过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解决自主创新资金短缺的问题。我国需要尽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和创新评估统一体系,完善企业信用和创新档案,注重对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信用和创新信息的征集、评价、查询和披露等工作,方便银行贷款、担保公司、风险投资等业务的开展。政策面上继续加大银行贷款对于创新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企业针对中小企业进行业务品种创新,引导金融企业对于创新能力强、项目效益好、信用好的中小企业的给以更好的授信额度和贷款发放支持。同时,还需加强信用担保基金建设,支持民营资本和银行的合作,建立多元化资本补充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担保服务支持。
3.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挥政府和企业的协同作用
我国当前急需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大侵权处罚力度,降低维权成本,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支撑服务体系,使企业能够获取创新权益。
一方面,我国应加强官方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和力度,以制度保障自主创新的合法权益。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可以有效保障中小企业的创新权益,增强中小企业的创新意愿。当前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初步建立,下一步需要完善诉前保护法律制度建设,借鉴国外通过诉前禁令、诉前证据保全和诉前财产保全等手段的应用,使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的时效性更强,防止侵权人毁灭证据和转移财产。
知识产权的保护重在执行,尤其是跨部门的联合执法。我国需要加强司法系统的执法能力建设,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司法队伍的能力,并注重司法审判的保护导向和激励作用。在符合法律原则和精神的前提下,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坚持全面赔偿原则,适度增加知识产权侵犯赔偿力度,切实加大对侵权行为的处罚和震慑力度,消除侵权者的侥幸心理。在司法实践中,许多案件单独依赖司法机关无法取得有效保护,需要借助司法和行政的协同优势,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跨部门联动机制,使司法、工商、公安、科技等部门形成信息共享、实时沟通、动态监控、联合执法的协作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也需要发挥自身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主动作用。一项对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及软件园区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调研表明,大中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保护措施比较到位,形成了知识产权保护团队和制度体系,而小型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
中小企业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和保护措施的学习,主动避免在经营活动中侵权行为的发生,并积极完善自主创新成果的保护措施,建立全员对于知识产权保护重要性的认同,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团队和制度,及时把创新成果转化为专利技术,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规范化、系统化。
3.4 完善协同创新体系,提高创新服务水平
协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交互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协同创新的开展不仅需要强化企业的内生动力,还需要构建服务支撑体系,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外部条件和社会服务,使自主创新在法律服务、数据分析、企业管理、企业融资、技术支持、股权交易等方面获得深入的支持,规范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协同创新的有效开展。
协同创新体系的完善,涉及到不同领域企业和机构的参与,整体协调难度较大。需要针对协同创新体系的运行和风险与利益共享共担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用市场的力量推动协同创新体系的完善,并释放出体系专业的、高效的创新服务能力。
近年来,拥有40 余所高校、200 余家科研机构的北京海淀中关村,破除制约成果转化的因素,着眼“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协同创新研究院、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为促科技成果转化做出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机制有效促进高校、机构、企业、市场的融合,形成了多元化投资主体,起到了较好的资源配置效果。未来3~5 年,协同创新研究院将被打造为聚集800 名高端人才,产业规模500 亿以上的创新平台。
在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上需要聚合中小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数据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金融服务机构、企业孵化平台、资产评估机构、产权交易机构、技术中介等力量,使中小企业易于获得创新的技术、管理、资金、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增强产学研的结合,形成一个快速的创新网络体系,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1]程云喜.提升河南省企业自主创新水平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4(2):35-40.
[2]科技部.2011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EB/OL].[2012-11-05].http://www.most.gov.cn.
[3]陆春花.南京软件的专利“保卫战”[N].江苏商报,2011-10-21.
[4]李春玲.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的选择[J].统计与决策,2014(13):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