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与思考

2014-04-17梁海金

教育观察 2014年11期
关键词:学科历史农村

梁海金

(南安市翔云中学,福建泉州,362300)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历史学科由于涉及的范围广、时间长、知识点多,加上学生有中考的压力,有的学生花了很多时间还是考不好,这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对历史学科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到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与效果。而这种情况在农村初中尤为明显,这成为农村中学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瓶颈。笔者结合多年的农村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该学科的困境,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一、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

(一)学校因素

1.学科地位如鸡肋

在中考学科中,语数英是传统的三大科,在学科成绩上既计算等级又计算原始分,因而学校、家长、学生对此高度重视,很多时间都用在了这些学科上。历史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是不参与中考的,在学生心目中是副科,而这个观念至今未变。同时,由于历史学科的考试形式为开卷,只计等级,这除了加深学生“副科”的印象之外,还让学生以为平时不用读书,考试时翻一翻书即可。这些都导致学校、家长、学生对它重视不够,让它成为一个鸡肋学科,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2.教师地位低

历史学科地位如鸡肋,导致历史教师在学校的地位较为低下,学校也往往把不能胜任其他学科教学的老师调整到历史学科教学中。同时,由于历史学科课时较少,因此就出现教师所任教的班级较多,教师接触的学生也较多,这使得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认识所任教的全部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较陌生,从而也让学生没办法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自然而然,学习兴趣就会锐减,学习效果也就难以令人满意。

3.评价缺乏层次

对学生的评价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但是这种评价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而现实中,学生参差不齐。新课标提出“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但是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有困难,更何况开设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而英国课程标准就“一般性的教学目标”提出的“在本单元学习结束后,大部分学生能够……一些学生将取得较大的进步并能够……一些学生将取得更大的进步并能够……”就具有很明确的分层目标,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且在中考考试中并没有对农村与城市进行区别,城乡同一张卷子,同一个录取分数。如此缺乏层次的评价标准必然也会影响农村教师是否采用符合农村实际的教学内容,从而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家庭因素

首先,农村地处偏僻,大部分人以外出打工营生,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其次,就学校所处的乡镇来看,那些比较富有、比较重视教育的家庭,往往已经在县城或其他较发达的地方买房居住,孩子自然而然就转入所在地就读。这样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不肯把时间与精力用在学习上,上课发呆、做小动作、混日子等成为课堂的主要状态。

(三)社会因素

由于这些年大学扩招,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大学学费高涨,投入又很多,这让很多家庭视升学为没前途之事,不会用心用力地培养孩子,让孩子专心读书。其次是这些年来,乡镇一些人通过外出经商,成为“大款”,而这些人在当年往往都是一些学习比较落后之人,这也给家长一个不好的示范,认为读书无用。

二、改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困境的思考

农村历史教学的现状如此,要想改变,我们教师只能从自身入手,从学生入手,以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走出农村历史教学的困境。

(一)改变自身

首先,老师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如此,教师自身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状态,自可吸引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次,通过学习,教师也可发现他人较好的教学方法,加以借鉴利用,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再次,通过学习,教师亦可从书中寻求心灵慰藉,让自己能够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教学中的一切困境与不如意,从而让自己能够重振信心,改变自我。最后,教师可以适当地改变学科的评价方式。由于历史学科地位鸡肋,而且有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即走入社会,学与不学历史对他们的影响不会很大,教师只能另辟蹊径,即对学生学业的考核,更多地结合学生平时的情况,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互助合作等,不再以单一的学科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同时,教师应更多地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外阅读,形成阅读的习惯,并把课外阅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考核之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阅历。

(二)改变学生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改变学生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成绩并不是注定的,人生并不是注定的。正如美国的历史教育工作者非常强调培养学生“挑战历史必然性的观点”的那样,在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有比较详细的阐述,“另一个陷阱是认为事件必然要这样发展,事情就该这么发生,这样,个人就会缺少自由意志和做出选择的能力,如果学生认识不到历史本来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那他们就会无意中接受这样一种观念,未来也是必然的或预先确定的,人类和个人行为毫无价值,再没有什么态度能比这个更能够培养‘公民’的冷漠感、玩世不恭和弃世的心态了……我们必须一直努力用历史的语言,归还历史以本来就有的各种选择权”。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有意识帮助学生分析,重要的偶然性因素对于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加速’或‘转向’作用”。从而,让学生树立通过自己的努力同样可以使自己的未来起到“加速”或“转向”的作用的意识。

由于历史学科所处的尴尬位置,想让学校、学生、家长在一夜之间就转变观念,真正重视历史学科,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只能通过老师积极引导,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提升历史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1] 何成刚.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何成刚,沈为慧,陈伟壁.国外历史教学案例译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学科历史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学科新书导览】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新历史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