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谚语辞书编纂中谚语的同义与近义问题

2014-04-17王海静

晋中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近义同义辞书

王海静

(1.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刍议谚语辞书编纂中谚语的同义与近义问题

王海静1,2

(1.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对同义谚语与近义谚语进行严格界定,是使谚语研究走向精细化、科学化的一个关键步骤,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一些谚语尽管存在首字、字序、语气、句式、时代色彩不同等异处,但语源相同,字面义或深层义基本相同,属于同义谚语;一些谚语虽然只有个别核心语素不同,或取材不同,或句式有所扩展,或书证表义侧重点不同,但在本义、比喻义或引申义上产生了细微的变化,甚至产生了语义交叉现象,应划为近义谚语。

谚语;同义;近义

同义谚语和近义谚语的大量存在,是人们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标志着汉语的高度发展。对同义谚语与近义谚语进行严格的界定,是使谚语研究走向精细化、科学化的一个关键步骤,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主动积极地探究辨析同义谚语与近义谚语之间的差异,不断提高准确辨析语义的能力,为读者查阅和使用谚语提供选择的最大可能性,是语言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笔者在长期的编库、编书过程中,收集了1万多条同义、近义谚语,在对它们进行追流溯源、条分缕析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有些谚语尽管存在首字、字序、语气、句式、时代色彩、语体风格不同等异处,但它们的语源相同,字面义和深层义基本相同。这类谚语属于同义谚语,在辞书编排中应该注意归纳、提示,形成语义场的连贯性、系统性。还有一些谚语,乍看似乎语义相同,细审就会发现:它们的核心语素不同,或者句式有了扩展,或者取材大不相同,或者书证表义侧重点不同,在本义、比喻义或引申义上产生了细微的变化,甚至产生了语义交叉现象。这类谚语属于近义谚语,在辞书编排中应该另立条目,释义时也需要多方比较,铢分毫析,反复斟酌,钩深致远。

一、同义谚语概述

同义谚语大致有六种情况,为了节省篇幅,每类只举一组例句:

(一)首字不同

根据一般的情况看,首字相同的同义谚语容易辨析,容易编排。如“百善孝为先”“百善孝当先”“百事孝当先”“百行孝为先”“百行孝为首”等,都是指各种善行中,孝顺是第一位的,这无疑是一组同义谚语。再者,它们在辞书编纂中,无论是按音序,还是按笔画,或者按意义,都容易编排到一起。因此,辨析和编排同义谚语的难点之一在于首字不同,如:

(1)自古那人胯下能兴汉,矮檐前少不得头湾(弯)。则这破蚕书冷似无烟炭,赊雁塔远似望夫山。便休道长宵不旦死心熬,终得个鲇鱼上竹竿。(明·王辰玉《郁轮袍》四折)

(2)黎元洪一听,他这分明是图穷匕见,开始咄咄逼人了,可是处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只好陪笑答道:“我实在是力不从心,所以才会被迫出京的。”(章君谷《吴佩孚传》四五)

(3)我们母后乃是战败的国君,即使是知道了你的始末根源,她老人家如今是打人檐下过,怎敢不低头,可又能把你驸马爷怎么样啊!(吴祖光《三关宴》)

(4)〔丑〕相公,京师已到。严宅虽仇,他威势甚焰,毕竟先去参见他才是。〔生〕正是到他檐下过,怎敢不低头。不免去走一遭。(明·张景《飞丸记》五出)

(5)众妖们,大家响响的答应了一声“是!”就把三藏往里面只是一推。这是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三藏只得双手合着,与他见个礼。(《西游记》二八回)

(6)世富,你要好好敷衍敷衍他。我们在人家手掌心里过日子,落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二部三四)

(7)想当初,我罗小通也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可如今我是落地的凤凰不如鸡。好汉不提当年勇,人在矮檐下,岂敢不低头。(莫言《四十一炮》第十五炮)

(8)哎!常言说:“身居矮檐下,怎敢不低头?”我还是火烧眉毛顾眼前吧!(黄佩珠等《少西唐演义》三二回)

(9)古人道:不怕官,只怕管。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只是小心便好!(《水浒传》八回)

以上9例中:“矮檐前少不得头湾(弯)”“处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打人檐下过,怎敢不低头”“到他檐下过,怎敢不低头”“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落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人在矮檐下,岂敢不低头”“身居矮檐下,怎敢不低头”“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等,字面义都是说:在别人低矮的房檐下,只能低着头进出;深层义都是比喻受制于人时,不得不顺从。它们分别出现在“A、C、D、J、L、R、S、Z”8个字母里,从第一个字母到最后一个字母,跨越幅度很大。如果没有统筹全书、驾驭全局的能力,没有超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往往顾此失彼,丢三落四,很难把它们归纳到一起。越是大型辞书,这个问题越明显。因此,为方便读者阅读,编纂辞书时,除在主条下列出“也说”“也作”“副条”“变体”“异体”外,也应该注意相关链接,可在每条的末尾注明“提示”或“参见”,或用“知识窗”“小帖士”等加以说明。这样,有利于读者选择利用,避免单一、呆板。

(二)字序不同

(1)刘秀娟:“我听说清凉寺中秋庙会特别大,算卦先生也多得很,我想去叫人家给我算上一卦,俗话说‘天不转地转,山不转水转’,兴许过几年时来运转,我和芹芹也许能过上好日子。”(贾绍云等《山乡情话》一章)

(2)她叹息着说:“长松,咱不能说这个话。关天关地一个人来在世上,就得刚强的活下去!天不转地转,山不转路转,光景总有转变的时候。”(李準《黄河东流去》一五章一)

(3)“山不转路转,河不转水流。”你不要只看到眼前谭家遭了大难,就来欺侮人!(任光椿《戊戌喋血记》一九章)

(4)其实,山不转水转,水不转路转,低头不见抬头见,又何苦与张钊、田芳为难呢?(顾汶光等《天国恨》一卷下四二章)

(5)山不转水转,地不转人转。后会有期。(陈文明《梦笼紫竹林》二)

(6)“山不转水转,人不转腿转。”客人和船家这头不见那头见。(张德义《董小婉传奇》一三章)

(7)古话说得好:“山不转路转,石头不转磨转。”我这人你是晓得的,狠起来可不认人。(映泉《人约黄昏后》五章一)

以上7例中:“天不转地转,山不转水转”“天不转地转,山不转路转”“山不转路转,河不转水流”“山不转水转,水不转路转”“山不转水转,地不转人转”“山不转水转,人不转腿转”“山不转路转,石头不转磨转”,从中可以看出,无论它们的字序怎么变化,转来转去,都是表明一个意思:比喻情况总是发展变化的,机会总会有的。这是因为天、地、山、水、人、腿、石头、磨,都是比喻词,核心语素是“转”。这就给我们以启示:辨析字序不同的谚语是否同义,主要看核心语素。只要核心语素一致,它所传达的信息就是一致的,其他修饰语素都是起辅助作用,可以自由替换,形成同一语义场。

(三)语气不同

(1)你也太操心了!难道大爷比咱们还不会用人?偏你又怕他不在行了。谁都是在行的?孩子们这么大了,“没吃过猪肉,也看见过猪跑”。(《红楼梦》一六回)

(2)本来我已有话在先,可老爷子硬是不让动,说动料就得凭盖了戳子的出库单,不然他没法交待。可那种单子能出吗?出了往哪儿下账?都是日后找机会再说嘛。可咋跟老爷子说,他只梗着脖子犟,还说他没吃过肥猪肉,也看过肥猪走。(孙春平《叹息医巫闾》)

(3)我刚说了一句我不会写,便遭到了他很有风趣的驳斥:“嚯呀,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你总是干这一行的哇!”(西戎《在住招待所的日子里》)

(4)“娘!是你把田里的苗拔了吗?”他怒气冲冲地问。“是呀!那是谁种的?没吃过肉,也没看见猪跑?那像是种田人干的生活吗?密得插不下脚板,会长稻子吗?”(楚良《天地皇皇》第十三章)

(5)“让我来试试,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李高成拿过酒瓶子,显出很内行的样子开了起来。(张平《抉择》十七)

(6)一见面,薛白就说:“你们还怪和、和睦哩!过日子似的。”我说:“铡马草这个活挺好玩儿,我特别喜欢铡马草。”“你是喜欢这种气氛吧?男女青年一起嘻嘻哈哈、动手动脚。”“谁动手动脚来着?”她笑笑:“我寻思的,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刘玉堂《东北故事》七)

(7)“歌篓子”说:“看你婆婆妈妈的,什么‘五花’、‘六花’?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肘?没见过绑人还没见过绑猪?反正绑住他的四个爪,别让他跑了呗!”(魏树海《沂蒙山好》二〇章二)

(8)写完了,夏天智说:“书前边是不是还得有个序什么的?”夏风说:“爹还知道序呀?”夏天智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路呀?!你的书本本有序的,我也得有个序,你来写吧。”(贾平凹《秦腔》)

以上8例中的加点谚语首字都一样,区别主要在于语气不同。前3例“没吃过猪肉,也看见过猪跑”“没吃过肥猪肉,也看过肥猪走”“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是肯定的语气;后5例中“没吃过肉,也没看见猪跑”“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肘”“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路”等,虽然都是反问语气,但它们与前3例的字面义大同小异,不难理解;深层义都是指对某事虽然没有直接经验,但也有间接经验,并非全然不懂。它们在辞书编纂中无疑是同义谚语,只是在立目时应该把反问句改为肯定句,即把其中的“也没”“还没”改为“也”字。

(四)句式不同

同义谚语的句式变化多端,选常见的句式,试举三种:

1.单句和复句

(1)为人莫作千年计,三十河东四十西。秋虫春鸟,共畅天机,何必浪生悲喜!(《增广贤文》)

(2)孩子,“十年河东转河西”,咱穷苦人兴许真能盼到出头的日子!(李长华《花轿传奇》一章)

(3)老人沉默了一会,又忽然抬起头用激动的声音说道:“这一晃,二十年过去了!俗话说,二十年河东转河西。万头领的话今天果然应着了!”(陈立德《前驱》二六)

(4)杨大个子却坐在灶后一张桌子上,大声叫道:“老五,不要生气。这世界三年河东,三年河西,就知道你我没有一天发财吗?”(张恨水《丹凤街》一〇章)

(5)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运河那白沙绿水的河床,年年雨季打滚儿;这边坍陷一个村落,那边就闪出一块河滩。(刘绍棠《瓜棚柳巷》八)

(6)大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气势,我是亲眼看见的。而今彭府上、方府上,却一年盛似一年。(《儒林外史》四六回)

(7)话莫说绝噢。十年河东转河西,莫笑穷人穿破衣。人家巴根草今生今世难上台盘,还有儿子呢!(陈源斌《美的饥饿·巴根草》)

以上7例中的谚语,字面义都是指河流会不断改变河道,某个地方原来在河的东岸,若干年后却到了河的西岸;除例(5)只体现字面义外,其他6例的深层义都是比喻世事盛衰无常,人的命运往往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句式不同。前3例“三十河东四十西”“十年河东转河西”“二十年河东转河西”是单句;后4例中“三年河东,三年河西”“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复句,但它们的意思大致都是一样的。末句“十年河东转河西,莫笑穷人穿破衣”的意思有所延伸,强调不要嘲笑穷人。类似这样反映共同意义最多的条目,可以作为主条,以便能够囊括、包容副条。当然,也可以根据不同辞书的《凡例》要求另出条目。

2.正作和倒作

(1)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后汉书·宋弘传》)

(2)玉奴唾其面,骂道:“薄幸贼!你不记宋弘有言‘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当初你空手赘入吾门,亏得我家资财,读书延誉,以致成名,侥幸今日。奴家亦望夫荣妻贵,何期你忘恩负本,就不念结发之情,恩将仇报,将奴推堕江心。”(《喻世明言》卷二七)

(3)(光武)自出语弘道:“俗语有言:‘贵易交,富易妻’,这也是常有的人情,卿可知此否?”弘正色道:“臣闻‘贫贱交,不可忘;糟糠妻,不下堂。’”(蔡东藩《后汉史演义》一一回)

(4)〔普云〕陛下,臣妻与臣乃糟糠之妻也。〔正末唱〕卿道是糟糠妻不下堂,朕须想贫贱交不可忘。(元·罗贯中《风云会》三折)

(5)自古道:“糟糠妻,不下堂;贫贱交,不可忘。”晚生方才言过,家中已有荆妻,岂因慕相府之富贵,而弃却布衣之贫贱?此段姻缘,万难从命。(《二度梅全传》三四回)

以上5例中,(4)“糟糠妻不下堂,贫贱交不可忘”、(5)“糟糠妻,不下堂;贫贱交,不可忘”是(1)(2)(3)中加点谚语的倒作句,尽管句式前后变了位置,但都是说贫贱时结交的朋友不可忘记,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不可遗弃。泛指人获得成功后,不可忘本。这类谚语很多,结构互换但不改变原义,无疑是同义谚语。我们在辞书编排时,例(4)(5)可以副条形式出现,标以“倒作”。

3.前句是比兴手法

(1)寇四爷飞起流星锤,分开众人,然后提起了一根铁杆梨花枪,照例说了几句“鼓不打不响,话不说不明,人过要留名,雁过要留声”的话。(《情变》二回)

(2)“是啊!”牛刚也说,“木不钻不透,话不说不明,有什么事我看还是说出来的好。”(孔厥《新儿女英雄续传》一三章)

(3)“慢点!”张大海将他喝住,“水不澄不清,话不说不明。把事情弄清之后再叫他走!”(许特生《边塞风啸》一章)

(4)县委书记的话他怎么也忘不掉:“老婆从你身上学了什么呢?”咳!灯不拨不亮,话不说不明,他就叹口气说:“五六个孩子啦,还是小人样儿,叫人笑话不!”(李满天《水向东流》一六章)

以上4例中的加点谚语,用的是类似诗歌里的“比兴”手法: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前句说“鼓不打不响”,“木不钻不透”,“水不澄不清”,“灯不拨不亮”,是为了修饰和强化下句的“话不说不明”。即使去掉上句,也不影响整体语义,因为表义的重点在下句,是指不把话说清楚,别人就不会明白怎么回事;只有把话说明白,才能解除疑虑。由此可见,有些复句谚语如果只是加了一部分比喻,也可以归作同义谚语。释义时只需在主条之后点出喻体的特征,读者自会心领神会。

(五)时代色彩不同

(1)今人曰:“天乱矣,难以为善。”此不然也。夫“饥者易食,寒者易衣”,此乱而后易为德也。《尸子·神明》

(2)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

(3)又道是:“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大凡人在饥渴之中,觉得东西好吃。况又在兴趣头上,就是肴馔粗些,鸡肉肥些,酒味薄些,一总不论,只算做第一次嘉肴美酒了。(《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

(4)“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岂但政为然哉?处无教之时,民苦于无所系属,不问何一人,立一诞谬之教,亦足使民归命,不尤可悲乎!(谭嗣同《欧阳中鹄》一)

(5)语云: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此事实不难收效。一旦新政有成,民心感附,我东林何止本位得固,更能取信于新君,则奸邪纵欲危倾于我,又谈何容易!(刘斯奋《白门柳》二部四章)

(6)看来关于李自成行事仁义,饥民到处响应的话,确有其事,不过都不免传言过甚。这好比饥者易为食,寒者易为衣。(姚雪垠《李自成》二卷四○章)

(7)很久不出门的人是会比天天旅途跋涉的人更喜欢坐火车。渴者易为饮,饥者易为食嘛,什么事不是这样?(吴伯萧《火车,前进!》)

以上7例中的谚语,最早的源头是“饥者易食,寒者易衣”,出自《尸子》,相传是战国时晋国人尸佼撰写的。“食”读sì,是指拿食物给人吃。字面义是说:饥饿的人,不论给什么吃的,都会满意;寒冷的人,不论给什么衣服,都不会嫌弃。从例句中可以看出,此谚最初是针对“天下这么乱,做好事很难”的说法,认为社会大乱之后,更需要也更容易推行德政。随着时代、社会、知识、认识的发展,此谚的说法有了少许变化,引伸义也变为:指人的某种需要十分急迫时,很容易满足。我们对这类同义谚语,在注释时要注意追本溯源,帮助读者了解谚语产生的历史背景,认识谚语的发展变化,更好地领会谚语的内容涵义,明白谚语的实用价值。如此,才能历史地、立体地、恰当地把握和运用好同义谚语。

(六)语体风格不同

(1)谚曰:“人惧名,豕惧壮。”尔其戒哉!(清·方苞《跋先君子遗诗》)

(2)咱们一日难似一日,外面还是这么讲究。俗语儿说的,“人怕出名猪怕壮”,况且又是个空名儿,终究还不知怎么样呢。(《红楼梦》八三回)

(3)“人怕出名猪怕肥。”学校里多少教授,就他一个人在外面出足了风头,学生捧得他好像苏格拉底转世似的,行吗?背后不满他的人太多了!(张系国《领导者》三)

(4)那声名竟是一日大似一日。从来说:“猪怕肥壮,人怕名大。”安得海这样一来,便慢慢的传到了穆宗耳内。(许慕羲《清宫历史演义》八八回)

以上4例中的谚语,字面义都是:人怕出了名招惹麻烦,就像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杀一样。它们的表义重点在“人怕出名”:指人一旦名声大了,如果不警惕,反而会招祸。“猪怕壮”是比喻,起辅助作用。这组同义谚语的区别在于语体风格,“人惧名,豕惧壮”是文言色彩,“惧”是“怕”的意思,“豕”指“猪”;“人怕出名猪怕壮”“人怕出名猪怕肥”“猪怕肥壮,人怕名大”,则口语色彩较浓,比较通俗明白。我们在编纂辞书时,可选常用易懂、使用频率较大的“人怕出名猪怕壮”作主条,把“人惧名,豕惧壮”的书证作为语出,或在“提示”或“知识窗”中加以说明,为读者比较、参考同义谚语提供便利。

二、同义谚语与近义谚语的比较

同义谚语与反义谚语如同黑白两种颜色,截然分明,容易辨别。同义谚语与近义谚语则如同黑蓝两种颜色,稍一疏忽,就容易混淆,所谓“大同好辨,小异难分”。作为辞书编纂者必须明白:同义和近义是不同的。同义谚语主要是意义相同,近义谚语主要是意义相近。“相同”和“相近”虽是一字之差,毕竟是不同的。只有把同义谚语和近义谚语区别开来,才能科学地确定同义谚语的性质、范围和作用。辨析的重点是“辨异”,我们不妨来个同中找“异”,“异”中探幽。

(一)核心语素不同

(1)从来是“创业犹如针挑土,败家好比水推沙”,如不迫使子弟走一条自强不息的道路,“崽花爷钱不心疼”,“身在福中不知福”,到头来不但毁了父辈的业绩,也葬送了子弟的一生,良可慨叹!(王树山《劝君熟读教子谚》)

(2)俭为天下治家宝,勤是人间创业方哪!俗话说,一勤生百巧,一懒生百病;节约犹如针挑土,浪费犹如水推沙呵!这些话的道理深沉得很呀!(龙胜轩《姣姣上当》)

(3)正像俗话讲的:赚钱好比针挑土,用钱犹如水推沙呀。比如这进门就得划洋火,晚上还得点洋灯,真是见一点光亮都得要钱。(李晓明等《风扫残云》八回)于俺。常言道:“无粮不聚兵。”他必然班师而回。(明·无名氏《陈仓路》四折)

(2)为今之计,只有一着,须向这边太守讲了,教他出张禁止屠沽的告示。这叫三日无粮不聚兵,这伙人没了酒吃,自然散去。(《斩鬼传》九回)

(3)老老小小一大家子,你叫咱们怎么过呀!有道是:一朝无粮不驻兵。有的没的,好的孬的,张开眼睛七件事,揭开锅盖就得有米下锅,这你都不想想么?(白危《垦荒风》一部二)

以上3例谚语中,前句都出现了“针挑土”,后句都出现了“水推沙”,但是,它们不是同义谚语,编排时不能“一锅煮”。因为核心语素不同,“创业犹如针挑土,败家好比水推沙”谈的是创业与败家的问题,“节约犹如针挑土,浪费犹如水推沙”谈的是节约和浪费的问题,“赚钱好比针挑土,用钱犹如水推沙”谈的是赚钱与用钱的问题,所以,应该分为3条,另行注释。

(二)句式有了扩展

(1)〔诸葛云〕主公,今曹操被张恕将此粮草献

(4)这两个字是最重要的。剩下来的六个字,有些也是马虎过得去的,比如种子,一三零二七,暹黑七,都是良种。过不去的是肥字和密字。伙泰老头插嘴道:“肥字也是挺要紧的,无粮不聚兵,无肥不长穗。”(陈残云《香飘四季》一〇章)

以上前3例中,“无粮不聚兵”“三日无粮不聚兵”“一朝无粮不驻兵”都是同义谚语,第4例中的“无粮不聚兵,无肥不长穗”,由单句变成复句,而且书证的意思是偏指后句,强调肥料的重要性,因此,它只能算作近义谚语。类似这样句式有了扩展、意思有了明显变化的谚语,都应该另外出条目,另行释义。

(三)取材大不相同

(1)张俊臣原来沉默地吸着烟,这时也露出笑容,跟着说:“对!对!对!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是这样!就是这样!”(雪克《战斗的青春》四章)

(2)贵国有句俚语说:“舍不得牛犊,套不住老虎。”我们要放出“牛犊”,我们一定要套住“老虎”!(柳杞《战争奇观》七章)

(3)袁太太道:“我家乡有一句话,舍不得牛皮,熬不出膏药。我们拿出牛皮来熬膏药吧。”(张恨水《巴山夜雨》下二○章)

(4)东西嘛,随小姐的心意挑。我看,跟上五辆大车去吧,“舍不得米,捉不来鸡”!(何岳《三军过后》六三)

(5)“舍不得香饵,就钓不来金蟾”呀!“老虎跳”不回来领青打头儿,咱今年大麦两秋没人挂得了帅印,眼睁睁看着丢金撒银呀!(刘绍棠《豆棚瓜架雨如丝》一三)

(6)风险自然会有,诚如俗话所说:“舍不得金弹子,打不下凤凰来。”事事都要有了十成把握才去做,必将一事无成。(顾汶光等《天国恨》一卷上五章)

以上6例中的加点谚语,乍一看都是强调有“舍”才能有“得”,似乎是同义谚语,但其中的取材分别是“孩子”与“狼”、“牛犊”与“老虎”、“牛皮”与“膏药”、“米”与“鸡”、“香饵”与“金蟾”、“金弹子”与“凤凰”。类似的变体很多,如果不仔细斟酌,辞书就会成了大杂烩,给人以凌乱无序的感觉。实际上,取材不同的谚语,字面义不同,深层义也会有微妙的差异。比如上面6例中的谚语,有的是比喻不敢冒险,就难以成功;有的是比喻有了小的损失,才能换取大的收益;有的是比喻不付出较大的代价,就实现不了更大的目标,等等。因此,取材大不同的谚语,即使意思接近,也应该另外出条,另行释义。

(四)书证表义侧重点不同

(1)这真是浮萍大海,果有相逢。夫人你意下如何?(《快心编》三一回)

(2)彼此睁眼一认,虽然隔了六年,面貌依然,正是昔年还银义士。正是: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醒世恒言》卷一八)

(3)〔生〕江畔扁舟喜见容,〔外〕却怜分手太匆匆。〔合〕两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明·张伯起《女丈夫》二折)

(4)常言:“大海浮萍,也有相逢之日。”或者天可怜,有近处人家拾得,抚养在彼,母子相会,对他说出根由,教他做个报仇之人,却不了却心愿。(《警世通言》卷一四)

(5)〔小生〕难得员外在此,再少住几日。〔生〕要去了,明年三月,再来看你,请了。鸡黍相留意颇浓,一番情话又成空。两处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明·沈受先《三元记》一三出)

(6)俗语又说:“浮萍尚有相逢日,人岂全无见面时。”倘或日后咱们遇见了,那时我又怎么报你的德行。(《红楼梦》七二回)

(7)利己损人终有害,察言观色永无虞。水萍尚有相逢日,岂料人无再会时。(《鼓掌绝尘》二七回)

以上7例中都出现了“浮萍”,浮萍是浮生在水面的一种草本植物,也叫紫萍或水萍。这组谚语的字面义是说:浮萍在茫茫大海上漂浮,也有相逢的日子。比喻人分离之后,兴许会有再相见的时候。但是,从7例中的书证来看,(1)(2)的引申义是指聚散不定的人能偶然相遇,非常幸运。(3)(4)(5)的引申义是劝慰人不要过于为离散伤心。(6)(7)是设问的语气,指做事应该留后路。因此,以上7例不能笼统地归到一起,应该分别出条,另行释义。这类例句也提醒我们:辨析同义和近义,不能光看语目,也不能单凭语感,而要依据客观材料,即服从于书证,用语言事实来印证。

(五)语义部分交叉

(1)〔外〕使臣走马到家门,教老夫急离龙凤阙,缉探虎狼军。〔旦〕爹爹,朝中多少文和武,缘何独选家尊?〔末〕惟行君命岂私身?正是:家贫显孝子,国难见忠臣。(明·施惠《幽闺记》一出)

(2)你们这些人的心,我却知道不是那树倒猢狲散的样子,我如今病着不能全好,你们依是照旧待我,士穷见节义,世乱见忠臣,这才见你们的真心。(《风月鉴》一五回)

(3)从来国家有成有败,有兴有亡,此是一定之理,全要忠臣义士竭力扶持。古语道:“岁寒知松柏,国乱显忠臣。”(《西湖二集》卷二六)

(4)〔末上〕不得勤王旅,空余报国心。张宪禀事。〔生〕夫人孩儿回避。〔老旦〕疾风知劲草,〔旦〕国乱见忠臣。(明·李梅实《精忠旗》二折)

(5)“疾风知劲草,乱世识英雄!”平型关总镇郭子春是也。闻听阳方口失陷,原平危急,带兵巡视各地,严防奸人蠢动。(田汉《新雁门关》五场)

(6)“真是疾风知劲草,患难识人心呀!”谷旸慨叹地说。(刘绍棠《含羞草》三)

以上6例中(1)(2)(3)(4)的加点谚语中,后句“国难见忠臣”“世乱见忠臣”“国乱显忠臣”“国乱见忠臣”是同义,但前句分别是“家贫显孝子”“士穷见节义”“岁寒知松柏”“疾风知劲草”,意思就明显地变了;(4)(5)(6)的加点谚语中,前句“疾风知劲草”是同义,后句分别是“国乱见忠臣”“乱世识英雄”“患难识人心”,意思也明显地变了。它们是近义,但不是同义,应该分别出条,另行释义。类似的语义交叉现象还有很多,有时呈现罗网状,相互纠缠在一起。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不能望文生义,需要细辨深探,梳理归纳,以简驭繁,力求帮助读者正确掌握同一语义场的个体意义和实际用法,以便准确、鲜明、细致地表达思想认识。

三、余论

同义谚语和近义谚语往往跨类重复,相互渗透,错综复杂。面对浩如烟海的语汇资料,能否群分类聚、取精用宏,是衡量语汇研究者、辞书编纂者的基本功之一。分析谚语的同义、近义现象,摸清它们的规律和特点,有利于展现谚语文化的深刻内涵,反映谚语形式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为读者提供可多方选择利用的语汇大餐,让他们体会到谚海泛舟的快乐,增强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只有把谚语的同义、近义问题解决好,才能在辞书编纂中科学、精确地选条、立目、释义和编排,不断提高辞书编辑和出版的质量。

本文对同义谚语与近义谚语的划分只能是相对的、有限的,不可能包罗无遗。如果能有专门研究同义谚语与近义谚语的《同义谚语词典》面世,那必将进一步展示谚语多彩的阵容,拓展谚语辨析的广度,增加谚语辨析的深度,对人们认识和使用同义谚语与近义谚语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1]刘中富.汉语同义成语和异形成语的区别与释义问题[J].辞书研究,2012(6):22-30.

[2]梅家驹.同义词词林[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3]张志毅.简明同义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4]陈炳昭.近义词应用词典[Z].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5]刘大为.同义词与近义词的词义聚合机制及语用特点[J].皖西学院学报,2003(4):98-99.

[6]刘叔新.论同义词词典的编纂原则[J].辞书研究,1982(1):55-65.

[7]姚鹏慈.近义成语辨析三说[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46-50.

[8]周玉琨.试谈同义词的系统性问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82-83.

[9]黄金贵.论同义词之“同”[J].浙江大学学报,2000(4):81-86.

[10]周荐.同义词语聚合应否语法属性一致[J].河北师院学报,1996(1):123-129.

Discussion on Synonym and Homoionym of Proverbs in Dictionary Compilation

WANG Hai-jing
(1.Language Institute,Social Science Academy of Shanxi Province;2.College of Liberal Arts,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

To strictly define synonym proverb or homoionym proverb is a key step on the proverb research.It has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ough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verbs,such as different first words,words order, sentence structure and age difference,they have the same etymology and their literal meaning or deep meaning is basically the same.They belong to synonym proverbs.However,some other proverbs have only different individual core morpheme or slightly different materials.The sentences are expanded,or the documentary evidence meaning has different emphasis.But their original meaning,figurative meaning and extended meaning have subtle shifts.They should be regarded as homoionym proverbs.

proverb;synonym;homoionym

H13

A

1673-1808(2014)01-0091-07

(编辑 杨乐中)

2013-11-24

王海静(1979-),女,山西运城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副研究员,山西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方向:汉语语汇学和计算语言学。

猜你喜欢

近义同义辞书
近义成语
CISHU YANJIU LEXICOGRAPHICAL STUDIES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until用法巩固精练
西夏文《同义》重复字研究
这山望着那山高
西夏文《同义》考释三则
望尘莫及
反义词连线
科举干禄与语文辞书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