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语文教学“问题设计”的三个注意点

2014-04-17张晓华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4年3期
关键词:才气大黑王勃

张晓华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设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常常构成课堂学习的主旋律。所以,设计怎样的问题才能有效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这是让教师最为费心的重点所在。笔者以为,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需要重视以下三个注意点。

一、问题要源自学生

课堂上教师围绕文本设计的问题,应来源于学生的所思所想。在教学中,教师应安排让学生提问的环节,并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有价值的问题组织教学,充分体现“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如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就让学生自读课文,分小组提出问题。在学生自主提出六个问题后,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梳理,抓住其中的四个问题“为什么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地球为什么容易破碎”“为什么不保护地球”以及“人们为什么会随意毁坏地球”来进行学习。在师生共同交流中,开展积极合作,多元探究,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

当然,每一节课不能都以学生提问的形式进行,有时课堂的问题应来自于教师的课前预设。那么,课前预设怎样源自学生呢?这就要在植根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设定。关于学情,上海师范大学的专家认为,有年段学情、具体学情以及目标学情。在课堂中,我们所要研究的更多的是目标学情,也就是一节课所要达成的目标,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了解课堂上学生的目标学情,教师设计的问题就能很好地与学生的学习衔接,这也相当于间接地源自学生。比如教学《少年王勃》一课,确定这一课的目标为“学习课文用正面、侧面描写表现王勃才气的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学生的实际特点,会发现三年级学生对正、侧面描写没有接触过,对王勃这个人物也不够了解,于是,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课文哪些语句表现出王勃的才气?写都督、宾客怎么也表现了王勃的才气了呢?”这两个问题分别指向对人物的认识和对文本写法的感知,这便是立足于目标学情进行的问题设计。

二、问题要主次搭配

课堂教学可由一个或几个主问题展开。主问题直指目标,承载教学重任,能从全文整体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品悟、讨论,把握文本主旨,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妙。但同时,主问题也需要次问题搭起支架,铺设台阶,共同配合完成整个教学任务。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问题的简约性。主问题也罢,次问题也罢,需要做到当减则减,以一当十,不能问题烦琐,肢解课文;二是问题的指向性。主问题指向课堂目标的达成,次问题指向主问题的理解,需环环相扣,不能漫无目的,逻辑不清。

以《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的教学为例,课文的主问题为“哪些语句表现了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和“彭德怀为什么要杀大黑骡子”,这两个问题揭示了课文的主旨: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针对第二个主问题,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次问题:(1)课文写了彭德怀的哪几次命令,分别找出来。(2)这些命令语气不同,但表达的内容相同,是什么?(3)彭德怀那样爱大黑骡子,他为什么要下命令杀大黑骡子?找到文中的语句说明。(4)饲养员和战士们愿意杀大黑骡子吗?读一读课文的语句,明白这样的写法。这样的几个次问题,其实都是围绕学生对主问题的理解层层推进的,让学生真正透彻地理解课文的主题,主次问题的合理搭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 问题要不仅仅指向语言形式

文章写什么是很多人可以通过读书知道的,而文章究竟是怎么写的,对大多数人来讲,却是一个秘密。因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核心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问题需要指向语言形式,也就是作者是如何写的,作者是怎样让我们感同身受的。但是当下许多的语文课把怎么写作为唯一目标,往往学生刚刚知道课文写了什么,教师就把学生的视线聚焦在了怎么表达的讨论学习上,这让课堂教学陷入了另一种机械单一之中,也让本来充满诗味、人文味的语文课堂偏于理性,走向枯燥。

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曾分析指出:“阅读者解读文本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感知的表层,第二层次是潜在的情志,第三层次是文学的规范形式。”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可能重视了第一层次和第三层次的教学,对于第二层次有所忽视,这也许便是语文课堂缺少“语文味”的原因所在。如何把握平衡,还原课堂的丰富和生动?这便要求我们首先从问题开始,不能仅仅指向语言形式,还要指向语言的情意。

还是以教学《少年王勃》为例,在设计了上文所提到的“课文哪些语句表现出王勃的才气?写都督、宾客怎么也表现了王勃的才气了呢?”两个主问题后,如果仅仅就这两个问题展开教学也是可行的,但无疑会让这篇具有浓厚诗情的文章失去应有的魅力。因而,围绕第一个主问题,教师在让学生找到相关语句后,可分别进行设问,如针对“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一句中的“听说”一词,设计这样几个层次的问题:唐代信息传递不发达,为什么能“听说”?阎都督会听哪些人说,分别怎样说?请学生演一演。由“听说”一词能让你感受到什么?你想对王勃说些什么?帮助学生读出“听说”背后潜在的意思,唤起学生对王勃才气的共鸣。以此类推,在学习其他语句时,所设计的问题也应关注文字背后的情思,让学生内心的共鸣在课文学习的字里行间不断得以强化,王勃这个人物形象也就在学生的心中“立”起来,王勃的“才气”不再是一个名词,而是鲜活可感的,是得到学生真切认同的。语文课,多了这样一些情意的“温度”,才会多一些生命的触动,才会真正与学生的生命相融合。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三点,在课堂中只落实一点或两点,教学有可能还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将这三个注意点综合贯通,没有偏废,才会获得问题导学的最大效益。

猜你喜欢

才气大黑王勃
蜀中九日
大黑
逻辑思维
从以女性为题材的诗歌中体味曹植
多才多艺的“俞美人”
一字千金王勃
王勃一字千金
大黑兔做了一个春天的梦
绕口令、谜语
一字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