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

2014-04-16赵珠丽

财经界·学术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金融产品商业银行创新

赵珠丽

摘要:本文以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为研究对象,重点构建产品创新的“孵化”体系。大量实践表明,金融产品的创新不仅需要外部经济环境的推动,更需要内部“孵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为此,本文尝试从以下方面来构建: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信息技术的革新以及产品业务的创新。

关键词:创新 商业银行 金融产品 孵化

从生产层面来看,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从需求层面来看,种类齐全的金融产品不仅迎合了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也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因此,产品创新是平衡生产与消费的关键支点,也是金融改革的重要落脚点。本文以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为研究对象,重点构建产品创新的“孵化”体系。

一、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

商业银行“生产”出的金融产品与以企业、个人为主体的消费群体间构成了“生产—消费”关系。当前,这种关系表现出以下两种形态:消费层面表现出“供不应求”,但生产层面却遇到了“生产困境”。

(一)金融产品的供不应求

近几年来,我国居民的个人总收入呈现“隐步增长”态势,与建国时(1949年)相比,增长了近100多倍(如下图所示)。

1949、2008—2013(上半年)中国居民人均收入一览表(单位:元)

[地域\时间\&1949\&2008\&2009\&2010\&2011\&2012\&2013(上半年)\&城镇居民\&—\&9422\&11321\&19109\&23979\&26959\&14913\&农村居民\&44\&2936\&3255\&5919\&6977\&7917\&4817\&]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居民的年人均收入是以同比名义10%的增速增长的。另据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印度、美国、日本过去30年(1983—2012)年历年国民总收入(GNI)变化图”中看到:中国已经超越了日本、印度。中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增长直接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民间游资”,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涉足于各种投资领域,而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投资对象”。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急速发展也造成了“钱荒”现象的发生,而资金紧张、融资渠道狭窄更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商业银行的“生产困境”

面对汹涌的个人、企业消费热潮,商业银行理应积极应对。但由于结构性问题,使得金融产品陷入了“生产困境”。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品开发的趋同性。由于金融业在我国起步较晚,行业内往往存在“照搬国外、抄袭同行”的现象,这使得产品易于陷入恶性竞争的局面;二是产品的单一性,表现在单一负债类产品多于复合资产类产品,市场细分不够,中间业务收益较少;三是人力资源管理落后,加速了优秀人才的流动,影响了产品的创新与开发。

二、金融产品创新的“孵化”体系

大量实践表明,金融产品的创新不仅需要外部经济环境的推动,更需要内部“孵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为此,本文尝试从以下方面来构建: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

当前,人才业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立足与发展的根本,人才队伍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开发。传统的定性式考核方式已然不能适应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我们须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首先是进行科学的考核制度设计,按照考核程序,明晰考核原则、考核方法、考核步骤,明确考核主体、考核职权、申诉部门,制定考核项目,选择考核评价表,量化考核指标,设立激励方案,缩小分配差距,实现内部公平;其次是完善考核保障制度。管理层学习先进管理理念,积极转变管理思维,“以规章为准则、以自身为原则”。实现“学习+培训”的良性循环,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明确商业银行产权,保障员工利益,实现考核与薪酬、晋升、资金的“无缝对接”。

(二)信息技术的革新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于金融产品的创新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已成为商业银行能否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的关键。技术革新可以促使产品服务趋于人性化、自动化、网络化,而且方便、快捷的金融产品更易于吸引投资者。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锦上添花”。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信息网络体系,我们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建设步伐,实现业务办公网络化、产品推荐信息化、产品办理自动化、业务审批快捷化。与此同时,通过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对接实现产品服务的延伸与扩展;二是“快马加鞭”。一直以来,方便、快捷、安全是金融产品服务的核心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提高商业银行的业务处理能力、运作效率,加密技术的升级与更新有效地保障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三)产品业务的创新

产品业务的创新根植于新市场的开发,为此我们需要不断的细分市场,重视中间业务的建设。作为组成商业银行三大支柱业务之一的中间业务,在我国入世后受到了极大地冲击,国外银行纷纷抢占担保、承诺、结算、代理、信托、租赁、保管、咨询等业务。为此,我们需要在中间业务上多下功夫,“生产”出国民喜欢的产品。首先,积极做好客户价值细分,精准掌握客户的投资能力,增加差别化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以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服务吸引客户;其次,做好个体投资者的资产评估,按照持有资产规模的不同给予差别化营销策略,积极培育一批实客户群体;再次,做好经济地理细分,掌握社会经济发展动态,把好网点建设规划,立足未来发展目标,以目标筛选、资源储备为规模化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蒋宝琴,应全华,王鉴.本量利分析法应用初探[J].中国石油企业. 2006(Z1)

[2]林晓轩.促进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 提升金融产品创新质量和效率[J].中国金融电脑. 2006(01)

[3]李庆莉.未来五年银行信息化七大建设重点——解读中国银行业“十一五”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J].中国金融电脑. 2005(12)

[4]邹华莉.广东省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8endprint

摘要:本文以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为研究对象,重点构建产品创新的“孵化”体系。大量实践表明,金融产品的创新不仅需要外部经济环境的推动,更需要内部“孵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为此,本文尝试从以下方面来构建: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信息技术的革新以及产品业务的创新。

关键词:创新 商业银行 金融产品 孵化

从生产层面来看,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从需求层面来看,种类齐全的金融产品不仅迎合了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也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因此,产品创新是平衡生产与消费的关键支点,也是金融改革的重要落脚点。本文以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为研究对象,重点构建产品创新的“孵化”体系。

一、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

商业银行“生产”出的金融产品与以企业、个人为主体的消费群体间构成了“生产—消费”关系。当前,这种关系表现出以下两种形态:消费层面表现出“供不应求”,但生产层面却遇到了“生产困境”。

(一)金融产品的供不应求

近几年来,我国居民的个人总收入呈现“隐步增长”态势,与建国时(1949年)相比,增长了近100多倍(如下图所示)。

1949、2008—2013(上半年)中国居民人均收入一览表(单位:元)

[地域\时间\&1949\&2008\&2009\&2010\&2011\&2012\&2013(上半年)\&城镇居民\&—\&9422\&11321\&19109\&23979\&26959\&14913\&农村居民\&44\&2936\&3255\&5919\&6977\&7917\&4817\&]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居民的年人均收入是以同比名义10%的增速增长的。另据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印度、美国、日本过去30年(1983—2012)年历年国民总收入(GNI)变化图”中看到:中国已经超越了日本、印度。中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增长直接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民间游资”,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涉足于各种投资领域,而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投资对象”。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急速发展也造成了“钱荒”现象的发生,而资金紧张、融资渠道狭窄更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商业银行的“生产困境”

面对汹涌的个人、企业消费热潮,商业银行理应积极应对。但由于结构性问题,使得金融产品陷入了“生产困境”。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品开发的趋同性。由于金融业在我国起步较晚,行业内往往存在“照搬国外、抄袭同行”的现象,这使得产品易于陷入恶性竞争的局面;二是产品的单一性,表现在单一负债类产品多于复合资产类产品,市场细分不够,中间业务收益较少;三是人力资源管理落后,加速了优秀人才的流动,影响了产品的创新与开发。

二、金融产品创新的“孵化”体系

大量实践表明,金融产品的创新不仅需要外部经济环境的推动,更需要内部“孵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为此,本文尝试从以下方面来构建: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

当前,人才业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立足与发展的根本,人才队伍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开发。传统的定性式考核方式已然不能适应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我们须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首先是进行科学的考核制度设计,按照考核程序,明晰考核原则、考核方法、考核步骤,明确考核主体、考核职权、申诉部门,制定考核项目,选择考核评价表,量化考核指标,设立激励方案,缩小分配差距,实现内部公平;其次是完善考核保障制度。管理层学习先进管理理念,积极转变管理思维,“以规章为准则、以自身为原则”。实现“学习+培训”的良性循环,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明确商业银行产权,保障员工利益,实现考核与薪酬、晋升、资金的“无缝对接”。

(二)信息技术的革新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于金融产品的创新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已成为商业银行能否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的关键。技术革新可以促使产品服务趋于人性化、自动化、网络化,而且方便、快捷的金融产品更易于吸引投资者。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锦上添花”。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信息网络体系,我们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建设步伐,实现业务办公网络化、产品推荐信息化、产品办理自动化、业务审批快捷化。与此同时,通过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对接实现产品服务的延伸与扩展;二是“快马加鞭”。一直以来,方便、快捷、安全是金融产品服务的核心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提高商业银行的业务处理能力、运作效率,加密技术的升级与更新有效地保障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三)产品业务的创新

产品业务的创新根植于新市场的开发,为此我们需要不断的细分市场,重视中间业务的建设。作为组成商业银行三大支柱业务之一的中间业务,在我国入世后受到了极大地冲击,国外银行纷纷抢占担保、承诺、结算、代理、信托、租赁、保管、咨询等业务。为此,我们需要在中间业务上多下功夫,“生产”出国民喜欢的产品。首先,积极做好客户价值细分,精准掌握客户的投资能力,增加差别化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以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服务吸引客户;其次,做好个体投资者的资产评估,按照持有资产规模的不同给予差别化营销策略,积极培育一批实客户群体;再次,做好经济地理细分,掌握社会经济发展动态,把好网点建设规划,立足未来发展目标,以目标筛选、资源储备为规模化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蒋宝琴,应全华,王鉴.本量利分析法应用初探[J].中国石油企业. 2006(Z1)

[2]林晓轩.促进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 提升金融产品创新质量和效率[J].中国金融电脑. 2006(01)

[3]李庆莉.未来五年银行信息化七大建设重点——解读中国银行业“十一五”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J].中国金融电脑. 2005(12)

[4]邹华莉.广东省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8endprint

摘要:本文以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为研究对象,重点构建产品创新的“孵化”体系。大量实践表明,金融产品的创新不仅需要外部经济环境的推动,更需要内部“孵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为此,本文尝试从以下方面来构建: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信息技术的革新以及产品业务的创新。

关键词:创新 商业银行 金融产品 孵化

从生产层面来看,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从需求层面来看,种类齐全的金融产品不仅迎合了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也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因此,产品创新是平衡生产与消费的关键支点,也是金融改革的重要落脚点。本文以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为研究对象,重点构建产品创新的“孵化”体系。

一、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

商业银行“生产”出的金融产品与以企业、个人为主体的消费群体间构成了“生产—消费”关系。当前,这种关系表现出以下两种形态:消费层面表现出“供不应求”,但生产层面却遇到了“生产困境”。

(一)金融产品的供不应求

近几年来,我国居民的个人总收入呈现“隐步增长”态势,与建国时(1949年)相比,增长了近100多倍(如下图所示)。

1949、2008—2013(上半年)中国居民人均收入一览表(单位:元)

[地域\时间\&1949\&2008\&2009\&2010\&2011\&2012\&2013(上半年)\&城镇居民\&—\&9422\&11321\&19109\&23979\&26959\&14913\&农村居民\&44\&2936\&3255\&5919\&6977\&7917\&4817\&]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居民的年人均收入是以同比名义10%的增速增长的。另据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印度、美国、日本过去30年(1983—2012)年历年国民总收入(GNI)变化图”中看到:中国已经超越了日本、印度。中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增长直接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民间游资”,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涉足于各种投资领域,而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投资对象”。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急速发展也造成了“钱荒”现象的发生,而资金紧张、融资渠道狭窄更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商业银行的“生产困境”

面对汹涌的个人、企业消费热潮,商业银行理应积极应对。但由于结构性问题,使得金融产品陷入了“生产困境”。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品开发的趋同性。由于金融业在我国起步较晚,行业内往往存在“照搬国外、抄袭同行”的现象,这使得产品易于陷入恶性竞争的局面;二是产品的单一性,表现在单一负债类产品多于复合资产类产品,市场细分不够,中间业务收益较少;三是人力资源管理落后,加速了优秀人才的流动,影响了产品的创新与开发。

二、金融产品创新的“孵化”体系

大量实践表明,金融产品的创新不仅需要外部经济环境的推动,更需要内部“孵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为此,本文尝试从以下方面来构建: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

当前,人才业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立足与发展的根本,人才队伍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开发。传统的定性式考核方式已然不能适应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我们须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首先是进行科学的考核制度设计,按照考核程序,明晰考核原则、考核方法、考核步骤,明确考核主体、考核职权、申诉部门,制定考核项目,选择考核评价表,量化考核指标,设立激励方案,缩小分配差距,实现内部公平;其次是完善考核保障制度。管理层学习先进管理理念,积极转变管理思维,“以规章为准则、以自身为原则”。实现“学习+培训”的良性循环,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明确商业银行产权,保障员工利益,实现考核与薪酬、晋升、资金的“无缝对接”。

(二)信息技术的革新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于金融产品的创新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已成为商业银行能否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的关键。技术革新可以促使产品服务趋于人性化、自动化、网络化,而且方便、快捷的金融产品更易于吸引投资者。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锦上添花”。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信息网络体系,我们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建设步伐,实现业务办公网络化、产品推荐信息化、产品办理自动化、业务审批快捷化。与此同时,通过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对接实现产品服务的延伸与扩展;二是“快马加鞭”。一直以来,方便、快捷、安全是金融产品服务的核心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提高商业银行的业务处理能力、运作效率,加密技术的升级与更新有效地保障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三)产品业务的创新

产品业务的创新根植于新市场的开发,为此我们需要不断的细分市场,重视中间业务的建设。作为组成商业银行三大支柱业务之一的中间业务,在我国入世后受到了极大地冲击,国外银行纷纷抢占担保、承诺、结算、代理、信托、租赁、保管、咨询等业务。为此,我们需要在中间业务上多下功夫,“生产”出国民喜欢的产品。首先,积极做好客户价值细分,精准掌握客户的投资能力,增加差别化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以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服务吸引客户;其次,做好个体投资者的资产评估,按照持有资产规模的不同给予差别化营销策略,积极培育一批实客户群体;再次,做好经济地理细分,掌握社会经济发展动态,把好网点建设规划,立足未来发展目标,以目标筛选、资源储备为规模化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蒋宝琴,应全华,王鉴.本量利分析法应用初探[J].中国石油企业. 2006(Z1)

[2]林晓轩.促进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 提升金融产品创新质量和效率[J].中国金融电脑. 2006(01)

[3]李庆莉.未来五年银行信息化七大建设重点——解读中国银行业“十一五”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J].中国金融电脑. 2005(12)

[4]邹华莉.广东省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8endprint

猜你喜欢

金融产品商业银行创新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理财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策略研究
大学生出国金融产品市场调查及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