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策略分析
2014-04-16母旭艮
母旭艮
摘要: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已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阐述了新时期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策略。
关键词:新时期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强化策略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持续升温,表明新一届领导集体深化改革的决心。自2014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进一步强调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是,从实际来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仍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如内控意识薄弱、内控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狠抓落实。新《规范》的颁布,对于困境中的内部控制而言,是一件好事。不过,我们也需要看到,新《规范》还只是原则性指导文件,要想充分发挥好效力,还需要在公告解读、评价指引等方面不断优化,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强调行政事业单位狠抓落实,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颁布,将进一步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但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仍面临诸多的现实问题,如内控意识薄弱、内控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行政事业内部控制全面而有效的开展。
(一)内控意识淡薄,缺乏行为的主观能动性
意识是行动的前提,是形成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因素。从实际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在内部控制的践行中缺乏足够的主观能动力,以至于内部控制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领导缺乏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导致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于是乎,内部控制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可有可无之事,将内部控制的实施架于尴尬的境地;传统思想禁锢,形成了“官本位”的错误思想。内部控制旨在强化单位管理,形成相互监督、公开透明的管理形态,这显然与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相违背,造成内部控制缺乏群众基础,难以有效的付诸于实践。
(二)内控机制不完善,内控要素“缺斤少两”
内部控制的狠抓落实需要依托完善的内控机制。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控机制仍不完善,在内控法律、内控机构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的不足,导致内部控制工作中内控要素“缺斤少两”。如下图所示,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要素。
图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素
1、内控法律法规不健全,新《规范》缺乏立竿见影的操作效果
当前,新《规范》已颁布,在一定程度上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提供了系统的规定。但是,我们也需要知道,新《规范》缺乏相应的解释公告,原则上仍属于导向性文件。所以,新《规范》在实际操作中仍难以形成立竿见影的作用。
2、内控规章制度不健全
内控的严肃性与复杂性,在于内控规章制度的健全,形成有效的内控执行效力。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控规章制度仍处于初步建立阶段,面临规章制度覆盖面小、内控方法不恰当、无规可依的现实窘境。
(三)内外监督不到位,削弱了内控的执行效力
内控监督是确保内控制执行效果的最后一道防线,狠抓落实是关键。但从实际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内外监督落实不到位,审计监督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究其缘由,主要在于: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内控执行效果的评价工作流于形式;审计机构监督不到位,出现审计、纪检部门同属一个领导分管的局面,这破坏了内控监督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外部监督跟进不到位,为内控腐败等问题滋生了空间。
二、新时期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策略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进一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新颁布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新《规范》如何实施才能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当前内部控制所面临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应认真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法律法规,推进内控体系的不断完善
新《规范》的颁布,对行政事业单位强化内部控制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但是,新《规范》是一个原则指导性文件,缺乏足够的现实操作性。对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新《规范》的解释公告、审计指引等,进一步强化新《规范》的可操作性。
1、解释公告
公告应以图1中的五要素为主线,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体统,为《新规范》的可操作性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评价指引
为确保内控评价的有效开展,应对内控评价的原则、范围、责任、方法等进行明确,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自我评价的推进。
3、审计指引
审计引导也需要进一步的对审计责任、审计主体、审计范围等要素进行明确,强化审计监督的效力。
只有这样,通过解释公告、审计与评价指引,强化落实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工作,并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思想以及自我改善能力,为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创造良好的基础。
(二)落实内控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工作,为内控工作的全面开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行政事业单位弱化内控工作的关键因素在于,单位内部人员缺乏良好的控制意识。要想从本质上解决好这一问题,可以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做好教育培训工作
各省、市、区的相关部门,应对所辖内的行政事业单位负责领导人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其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并且,定期对相关领导及人员进行考核,提高其业务能力及业务素质。
2、强化对新《规范》的学习
既然新《规范》已颁布,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应认真学习,熟悉和吃透相关的规定。并通过新《规范》,寻找自身已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有建设性的提出应对措施,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改革。
3、落实年终考核工作
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应切实做好内控工作的年终考核,并对已有的考核指标进行优化与完善,实现对相关领导及人员的全面考核。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内部控制机构
毋容置疑,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机构,导致内部控制先天不足。要想解决好这以问题,关键在于认真学习好新《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这么这点工作:
1、基于新《规范》的学习,对现有的内控规定进行梳理,尤其是对于内控方法、内控监督等内容,要进一步的完善,以更好地契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2、科学合理的设置内控机构
对于当前内控机构设置不到位的行政事业单位,要责令尽快完善。但是,在内控机构的设置过程中,应把握好两点:内控机构要确保独立性与权威性,不应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为达到良好的均衡目的,每一项业务应确保不同部门的参与。
三、结束语
改革创新是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行政事业单位所坚守的底线不能改变。行政事业单位强化内部控制工作,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新一届政府狠抓落实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体现。随着新《规范》的颁布并逐步的深入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将有质的提高,进而更好地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爱华.对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财经界,2010;12
[2]林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探究[J].商业会计,2013;08
[3]李继民.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2011;07
[4]陈永平,王卫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初探[J].财政监督,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