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2014-04-16施云康
施云康
和谐,是指事物的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是真善美的体现,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的教学课堂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创造力,是教学成功的保证。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是语文现实的必然选择,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话题。
一、建立和谐真挚的师生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对学生懂不懂、会不会之类的问题十分重视,而对学生的情感或轻描淡写、或熟视无睹,损害了学生的情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的理性和情感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人在轻松、愉快、欢乐的情绪下学习要比正常的情况下接受能力提高25~40%,记忆力提高1.5~2倍。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营造良好和谐的情感氛围,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倾注爱心。“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别林斯基语)。教师对学生倾注爱心是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前提。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情感具有交流和反馈的特征,教师热爱学生,期望学生成才的真挚感情可以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振,产生一种感召力,促进学生能力、情感、个性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会赏识每一个学生。做到每一句话都对他们饱含热情,每一个眼神都对他们寄托希望,每一次手势都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对学生学习上的进步要会赏识,因为“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其次,教师要保持稳定的教学情绪。这是教师教学情感的具体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好的情绪(受赞扬、愉快、满足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精神振奋,愿意学习;不好的恶劣的情绪(受压抑、遭排挤、烦恼、害怕等)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势必加大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学生便会始终视你为没血没肉的陌生人,使学生厌恶学习。客体(学生)的情绪与主体(教师)的态度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教师要始终以饱满的情绪、和悦的神态传递积极的教学情感。
二、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句话告诉我们,现代语文课堂教学要确立师生平等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
师生平等对话,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反思的结果,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应表现为师生之间再没有专制、压力、戒备、怀疑、阻挠的情绪中交往和沟通,可以共同探究、合作讨论、彼此争辩、畅所欲言,强调的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呈现着一种生态平衡之美。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前提下,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和权力展示自我,围绕文本进行情感的交流,理性的碰撞,共同分享对话的收获,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相对于个体的进步和创造。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不但可以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也有权力参与课堂评价,评价自己也评价别人,评价的效果得以提高。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之间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教师与学生同时探讨、反思、进步,和谐共进,教学相长。学生的情感得以宣泄,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课堂再也不是令人窒息的“加工厂”。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平等对话的教学情境,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
首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讨论情境。有意义的课堂讨论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教师要善于组织课堂讨论。一要精心选择讨论的内容,教师先要给出讨论的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共同讨论。二要准确把握讨论时机,讨论过早难以使学生认知水平达到最近发展区,讨论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三要注意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另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提出存在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其次,要努力创设积极的支持情境。平等对话要求师生双方互相支持,同时“把对方作为完整的个体来对待,”“在彼此敞开的心灵中保持各自的独特性,”“彼此设想对方的经验、体验。”对于双方在文本解读过程中产生的思想冲突、观点分歧要有一种包容精神。从而使语文课堂真正地获得心理发生意义上的理解和支持。
要真正地实现平等对话,教师要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着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即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不仅要走下讲台,走近学生,更为关键的是心要走下来,贴近学生,与学生交流,一起活动,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合作意味着参与,师生有一种共同的体验。教师不应该对学生说你去干什么,而是应该对学生说我们一起去干什么。我们要把学生的真心放在自己的心里。
三、营造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
在语文课堂上,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民主与学生,彻底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只有在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才能使心情得以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
首先,要转变教师角色。民主化的课堂,要求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学生学习的构建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善于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料,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尤其是要鼓励并尊重学生独自思考的权利,把学生推到主动学习的位置,让学生自主地参与一切学习活动。
其次,充分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那就是被人尊重的需要。尊重他人就意味着在对待事物和处理问题上,要充分地尊重每个论断和观点,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行凌驾于对方之上。教师必须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承认学生作为个体的差异性,尤其要学会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敢想的自由、创造的自由,以及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endprint
第三,给学生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面对“生而平等自由”的教育对象,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机会,享有平等创造和成功的条件。可以说,没有师生的互动沟通,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教学不单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师生互动,情感共鸣,思维共振,这不仅是知识创生的过程,更是精神生产的过程,动态和谐的课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从中学会发现,学会反思;还应当引发话题,参与学生的开放式研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式和步骤。要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他人的附庸和工具,每个学生都能坦率地呈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四、实施多维激励的情景评价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教学活动中随机性、生成性、偶发性的教学行为都为教师的点评提供了契机。课堂上教师要及时调控、指正、辩驳,进而达成协议并形成共识。应该说课堂的情景性评价为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供了机会,课堂上呈现的不同言论,尽管有的是错误的或好似不全面的,但都反映了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教师进行即时性评价就能达到为他们拨开云雾、识别真伪、提高认知能力的目的。而多维激励无疑是行之有效的,也是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因素。
多维激励性评价,顾名思义,就是提倡评价方法的多角度和多元化。但是,无论哪种评价方法,都必须以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进步。
表扬和激励是世界上永远听之不厌的最为优美的语言,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中最能使学生得到肯定和赞美的科目。语文素养不是用一两次考试就能体现出来的,强烈的学习兴趣、良好的读写习惯、独特的文化体验和不竭的创造激情,才是最为珍贵的语文“成绩”,才是最为持久的快乐源泉。教师要把评价的过程当作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同时配合适当的、积极的评比方式和反馈方式,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各种各样的评价活动中,从多种角度、各个层面,采用多种不同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励和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进步,以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呼唤和谐语文。构建和谐课堂,不仅是素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向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更是构建和谐校园,培养造就高素质一代新人的需要。
作者单位:江苏射阳县实验初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