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矛盾与反思
2014-04-16邓云政
邓云政
做老师的经常感叹学生一届不如一届。人退步了吗?社会退步了吗?也许这个“如”应理解为“像”。时代在变,上一届学生与这一届不一样,学生变了,为什么教师不能与时俱进呢?现在的学生看起来很不安心学习,但作为教师,深入了解他们了吗?他们自我意识较强,如果教育引导得好,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会养成的。所以首先,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因此,我决定深入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不仅是要调查学生对语文课的想法和语文学习方面的要求,更是想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经调查,在学生的学习态度方面,让人欣慰的是,65%的学生认为“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学语文可以训练思维能力,提高理解和表达的能力”,另外有一两个学生认为语文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性情”。这说明多数学生学习态度是端正的,也是渴望在语文学习上有进步的。有74%的学生选“平时多做积累,如错题积累,错字积累,成语积累,诗歌积累等等”,这说明多数学生知道正确的学习方法。但竟然有两个学生说“语文平时花很多时间也没用,考试完全靠运气”,这说明还有学生对语文学习很惘然。有73%的学生喜欢“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互动,互问互答,气氛活跃”,而且有22%的学生喜欢“教师适当指导,学生自行备课,课堂由学生作主”,还有一个学生认为“要多表演,多开展诗歌朗诵会等”。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希望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下学习,并希望有多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
学生心目中的语文老师,学生很少有“喜欢包办的老师。”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只喜欢插科打诨的“风趣”。有64%的学生选择“讲解分析知识点清楚详尽,深入浅出”。说明学生对于知识掌握这一点也是十分看重的。而“知识讲解清楚详尽”不正是我的长处吗?有学生当面表扬我语文专业知识基础和文学功底比较扎实。这些让我有了信心。
调查后可以看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通过学生扮演角色、自身实践,再现课文描写的境界、场景,再现语文知识;通过教师提供的目标、对象,自己比较、区别,自主决策;通过自己领悟问题所在;通过老师引导或学生自己发现学习规律;通过学生自己讲解、自己分析、担任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角色、自己解决问题。从问卷反映的情况看,学生有这个要求。书面的考试将不再是衡量学生、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准,立足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人”的素养和能力,以让学生更适应当今世界的竞争及社会的发展需要,才是我们今后努力的目标。可见,今后围绕着培养目标,中学语文的教学在坚持人文性、工具性的统一的同时,将更贴近生活实际、社会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所需的素养和能力。看来首先应该转变观念的是广大教师。
从调查中看出的第二个问题是: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要求,却没有自能学习的能力。从多数学生学习语文大时间很短可见一斑。这不能全归咎于学生的懒,而是因为他们也是被传统的语文教学培训出来的叛逆者,深受其害深恶痛绝却又找不到新的学习之路,无所适从。个中原因,我想,从语文学科来说,由于学生人生经历短浅,知识基础薄弱,尤其是文学底蕴匮乏,构成他们解读文化的障碍,因此,一旦要求他们进行自我发现,自主探索,那么,他们将无从下手,不知所措。要么蜻蜓点水,不知究里;要么南辕北辙,妄加引申。而教师由于拥有特殊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信息提取、加工、整合能力,容易成为“熟练的阅读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进行指导和引导,学生因而获得了正确的信息和阅读方法,那么,其结果更多的是学生会在经历了失败挫折后,面临新的困难时产生无能为力的心里状态与行为,即习得性无能,进一步地否定自己,从而变本加厉地信任和依赖老师,所有的自主意识必将再次归于沉寂甚至消亡。学生对灌输式教学的反感,这是本能的反抗,他们已意识到自主能力缺失的可悲,而教师就应该带领他们走出这个让人绝望的深谷。
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学失误在于还在用应试教育那一套来要求新时代的学生,过于注重知识教学而忽略了情感体验、审美熏陶和人格培养。基于以上想法,我认为起码应符合以下几点:
1.有意义
初步的意义是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就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好课首先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大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有效率的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3.有生成性
课堂教学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叶谰教授说:“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他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这是我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大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