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及意义

2014-04-16张丹秋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英语教学

张丹秋

(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及意义

张丹秋

(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在目前国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都是督促学生单纯地学习语言,而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锻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绝大多数中国学生学习和应用英语的能力十分有限,更谈不上用英语去进行正常的日常交际,“哑巴英语”的出现也因此成为了一种必然。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文化;语言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1.语言与文化的定义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汉语、英语、法语、德语、日语,这些都是语言,很多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目的也是为了多掌握一门语言,其实这样理解语言还是较为片面。因为大多数人所理解的语言只是语音语言,除些之外还有文字语言、肢体语言、图形语言和音乐语言等等[1],这些都可以称之为是人类的语言。语言不仅仅是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最主要区别,更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传递情感信息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工具和手段。

与语言有所不同,文化则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文化包括两个方面,即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从狭义上而言,更多还是指宗教、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和文化传承等等。英国文化学家泰勒作出的定义是:“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2]

2.语言对于文化的重要性

在很多人看来,语言和文化并没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观点显然不正确。因为广义的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而语言恰恰属于是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人类在几千年的漫长进化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际上不论是语言还是文化,都不是人类先天就具备的,而是通过后天的进化、努力所掌握的。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存在着不同的宗教、风俗习惯、道德情操等,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要进行沟通和交流显然就需要一个媒介,而这个媒介就是语言。不论一个民族有着多么高深、多么先进的文化,如果不能通过语音语言、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去与外界交流,那么最终都将面临无法传承的问题。以中国为例,虽然在历史上屡次遭遇外敌的入侵和统治,但是中华文化却源远流长,得以延续至今,这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语言在中华大地上得以保留,进而令中华文化历经坎坷而长盛不衰。由此可见,语言在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或许这就是有些学者认为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的观点所在。[3]

3.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

既然语言在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语言与文化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著名语言学家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是这样描述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4]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由此可见,文化包含了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学习文化需要以语言作为工具,同时,正是通过使用和学习语言,人类才汲取了文化。文化和语言实际上并不是两个单独存在的个体,而是相辅相成长期存在的一种关系。如果没有语言,那么来自不同地域和国家的文化就很难交流;同样,如果脱离了文化的背景,那么语言也不可能单独存在。语言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5]

二、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之间,肯定会存在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和冲突,只有对这些差异和冲突有着正确而充分的认识,才能够真正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接受。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

人类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思维方式的支配,但是受到各自文化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思维方式也截然不同。[6]在中国,更加偏重人文和伦理,而在西方则看重科学和技术;在中国强调的是集体主义的重要性,而在西方则倡导单一个体的作用;中国文化更多的是提倡中庸之道,而西方文化则强调直白张扬。

2.亲属称谓存在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当中,对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着特定的称谓,例如爷爷、外公、奶奶、外婆、叔叔、舅舅、阿姨和姑妈等等。但是在西方英语文化当中,爷爷和外公统称为是“grandfather”,奶奶和外婆统称为“grandmother”,叔叔和舅舅均称之为“uncle”,阿姨和姑妈则都被称为“aunt”。单纯从称呼上,并看不出父系还是母系的关系。而且在中国文化当中讲究的是长幼有序,绝对不允许晚辈直接称呼长辈的大名。但是在西方文化当中,却从来没有这样的限制,不但小辈可以直呼长辈的姓名,而且对待配偶的父母、朋友的父母,也完全可以直接用名字称呼,这往往是一种关系密切的表现。

浙江省共有11个城市,每个市的观光采摘游发达程度不一样,从数量上看,杭州、宁波占优势,温州、舟山、衢州处于劣势,见图4。

3.对待动物的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龙是能降雨、惩治妖魔鬼怪的吉祥、神奇的动物,往往是正义和尊贵的化身,而在西方文化当中,龙则是贪婪、残暴、专制的,代表着邪恶的力量。在中国的文化当中,称某人为小猫咪、小馋猫,往往带有亲昵的色彩,但是在西方,猫则视为是不祥且神秘的动物。中国的文化当中,有很多涉及到狗的成语,诸如狼心狗肺、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狐朋狗友等等,通常都是带有贬义,但在英语文化当中,狗被看成是最忠实的朋友,是人类的宠物,因此英语中带有狗的习语通常都具有褒义,例如,幸运儿(aluckydog)、拼命工作(worklikeadog)等等。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如果不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称之为是“龙头”,英国人在称呼中国人时则用到“dog”这个单词,很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更为关键的是,在当今社会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更加有利于用英语去进行正常的日常交际,具备全面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而不是像目前国内大多数学生一样,仅仅是掌握了一门“哑巴英语”。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吸收不同民族、国度的文化观念,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群的交流与沟通,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出更多的可以同时掌握多种不同文化的现代化复合型人才。

三、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

1.认识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礼仪、风俗人情、人文历史、思维模式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大的不同,如果仅仅学习语言,而不了解文化背景,那么即便学会了教学大纲上规定掌握的相关知识,那么在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的时候,也会遇到非常多的障碍,甚至可能会贻笑大方。例如,如果在中国评价某人是一个“干好事的人”,通常是表达了对某人赞美和认可。但是如果用英语“do-gooder”来形容某人是一个“干好事的人”,那么则充满了贬义。因为在英语中,“do-gooder”的意思通常形容一个人过于天真和不成熟。所以如果学生称一个西方人是“do-gooder”,不但无法取悦对方,反而会令对方反感。

2.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能力

固然,中国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是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较差的一个原因,但是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因为之前没具有跨文化意识,仅仅学习了书本上一些基础的知识,并没有去了解背后的文化背景。特别是在国外的一些英语类书籍报刊当中,很多作者都是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写文章时都是引经据典,引述圣经或是西方神话故事中的话语,如果不了解西方的文化,根本不可能知道其中的真正含义。例如,在西方有一句形容男人的话语是“Heisawolf”,如果不了解西文的文化背景,直接翻译意思就是“他是一个凶恶的人”。但是实际上,是形容一个男人比较好色。再如,如果不了解西方的文化,将“thewritingonthewall”直接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写在墙上的”,但是实际上这是诗经中的一句话,所要表述的真正意思是“凶兆显现”。

3.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中西方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也有着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宗教信仰,在日常饮食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非常大的不同。虽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多年,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很多国人对西方世界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陌生。但是,仍然不能说对西方文化、政治经济体制已经有了非常充分的了解,很多人更是对西方的一些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只有通过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够让学生对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更加深层次的了解,并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学贯中西的复合式人才,才能在未来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1.教师首先要有跨文化意识

很多教师在谈及跨文化意识时,首先就会说到学生应该如何如何,很少提及到教师本身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从实际工作来看,很多教师虽然在日常教学当中也会强调并提醒学生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但是作为教师本身却恰恰缺少跨文化意识,以至于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只是按照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照本宣科式的授课,并没能够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最终教授出的是一批批只会“哑巴英语”,不能够用英语进行日常社交的学生。因此,要想让学生具有跨文化意识,教师首先应该具有跨文化意识,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跨文化意识进行充分展示。长此以往,才会有希望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2.在课堂上营造文化学习氛围

很多人将自己的英语水平较差归结为是中国缺少必要的英语语言环境所导致。虽然这样的说法有些牵强,但是既然学生提出了问题,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在课堂去寻求改变。首先,根据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设置一些场景,对西方国家的相关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生活特点等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通过一些风趣幽默的语言,以案例的形式将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人文和风俗特点等进行对比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因势利导,通过“洋节”培养跨文化意识

很多人都已经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国内的很多媒体也都曾经有所报道:目前国内的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表现得较为淡漠,但是却十分热衷于圣诞节、感恩节和万圣节等西方“洋节”。对于英语教学来说,教师完全可以借助这些“洋节日”,因势利导,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室里,一边播放与圣诞节、感恩节和万圣节相关的幻灯片,一边向学生介绍这些节日的由来、社会习俗以及各个国家在节日期间的风土人情,并告诉学生在什么样的节日,应该送给其他人什么样的节日礼物,应该如何在自己家中布置节日的气氛等等。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异国文化的兴趣,而且还能够从文化的角度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4.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跨文化意识

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5分钟,因此仅仅通过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充分利用课外的闲暇时间,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跨文化意识。除了让学生阅读一些英语类的课外读物之外,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开展英语诗歌大赛、英语歌曲大赛,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的戏曲和电影等。另外,可以将很多课文的内容改编成课本剧,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改编,并在校园内进行公开演出,让学生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亲身领悟和感受外国的文化。最后,在圣诞节、感恩节和万圣节等西方重要节日来临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去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英文主题派对,通过制造食物、互赠礼物、参与一些寓教于乐的英语类游戏等,既起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目的,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1]赖招仁.试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与外语教学[J].龙岩师专学报,1998,(3):26.

[2]杨平泽.非外语国家的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1995,(1):56.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2.

[4]赵贤洲.关于文化导入的再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19.

[5]周丽红.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3-14.

[6]石英.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2):16.

[责任编辑:樊保臣]

H319

A

1674-3288(2014)04-0119-04

2014-07-04

张丹秋(1983-),女,吉林长春人,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跨文化意识英语教学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