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政策研究述评①
2014-04-16李文军
李文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
产业技术政策研究述评①
李文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
对产业技术政策研究的历史渊源、产业技术政策国际比较研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政策研究等方面的现有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产业技术政策;产业政策;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
所谓产业技术政策,是政府为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引导和规范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
1 产业技术政策研究的历史渊源
李纪珍和吴贵生较早对产业技术政策学术研究的历史渊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探讨[1]。根据其研究,国外对产业技术政策问题的学术研究起步较早,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早在1945年7月,Bush的《科学——无止境的前沿报告》直接拉开了现代科技政策在世界范围内实施的序幕。Arrow在《发明的经济福利和资源配置》(Economic 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tion)一文中,建立了政府干预科技发展行为的理论根据。20世纪80年代后,国外学者(如Freeman、Nelson)开始在较广泛的范围内研究产业技术政策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又有不少学者(如Tassey、Hobday)对产业技术政策进行了研究。中国学术界对产业技术政策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傅家骥和柳卸林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研究了产业技术政策,前者主要研究了中国的创新政策,后者研究了西方发达的国家创新政策中的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刘鹤等较全面地介绍了国外的产业技术政策;李以学讨论了产业技术政策概念,认为产业技术政策是利用一系列标准和方法对产业技术进行选择和评价,并通过实施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影响经济主体的技术行为,以达到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素质的目的的政策体系;杨公朴和夏大慰从产业政策的角度研究了产业技术政策,将产业技术政策纳入产业政策的范畴,认为产业技术政策就是引导或影响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在实践中产业技术政策往往被寓于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中[2-3];龚仰军和应勤俭认为,产业技术政策是用以引导和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4]。1994年国务院发布的《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中首次明确使用产业技术政策概念,并将之归于产业政策的范畴。
李纪珍和吴贵生还提出了新形势下制定产业技术政策应遵循的原则和需要考虑的几个关系,并提出了我国的产业技术发展战略,明确了产业技术政策发展的目标和重点[1]。在此之前,王亚平和周劲分析了我国中长期产业技术发展战略,构建了我国产业技术政策框架[5]。从近期国内的研究来看,高志前阐述了产业技术政策的内涵,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的产业技术政策框架,分析了产业技术政策的功能、形式和分类,指出知识产权政策与技术标准政策是新时期我国产业技术政策研究的前沿问题[6]。
2 产业技术政策的国际研究
国际视野下的产业技术政策研究不仅具有较长的历史,而且有相当丰富的文献资料。邓寿鹏和胡海棠于1992年对英国和法国的产业技术政策进行了比较研究[7]。李纪珍和邓一华介绍了部分国外产业技术政策的新特点、政府干预产业技术发展的新走向[8]。李纪珍和吴贵生对国外产业技术政策的动向进行了总结[1]。刘彦总结了美国产业技术政策的形成与发展演变,分析了不同时期美国产业技术政策的重点,指出进入21世纪美国政府加强了对未来产业技术发展的战略部署[9]。同时,刘彦还分析了美国产业技术政策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指出20世纪80年代美国产业技术政策发生了3个重要变化——法制化、系统化和直接化,产业技术政策成为美国引导和支持产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并提出了加强产业技术政策的法制基础、建立产业技术政策实施的市场机制、强化技术发展的国家目标、灵活运用产业技术政策的发布形式等建议[10]。方艳和安同良研究了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市场导向型”产业技术政策,认为“市场导向型”产业技术政策的广泛实施才是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实现经济迅猛发展的深刻动因[11]。阎莉从体系化的角度对二战后日本的产业技术政策进行了分析,将日本的产业技术政策大致分为4种,即政府的研究开发活动、资助与支持技术创新活动、专利制度以及共同研究开发[12]。李萍对二战后日本产业技术政策的特点和成果进行了分析[13]。程永明和平力群以太阳能产业为例,分析了日本的产业技术扶持政策和实施手段,指出日本政府在国家总体目标下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和资源优势,根据时代的变迁制定不同的产业技术政策,通过政策引导使企业能够明确技术革新方向,并通过对市场增进为新技术提供需求,从而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14]。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实现经济起飞,于20世纪90年代初一跃成为新型工业化国家。随着韩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其产业技术也不断取得突破。相比之下,其他发展中国家很少能做到这一点,因此韩国的产业技术政策有其独到之处。对此,何爽和谢富纪以韩国的发展战略思想及产业技术政策为主题,对韩国政府在产业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15]。张立全面回顾了独立后的印度的产业技术政策演变历程,分析了其变迁的背景、动因、内容及取得的成效,指出科研与实际应用能力脱节仍是印度发展受困的症结所在[16]。
3 产业技术政策的深入研究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在国家间竞争由企业层面上升到产业层面、由产品和技术的竞争转为技术标准的竞争的背景下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组织形态,是一种产业层面的技术创新组织形态,是产学研联合的深化,对加快产业自主创新和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特有问题及其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成为当前国际上产业技术政策研究关注的理论前沿和热点问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分类是该领域研究的基础性问题,直接关系到后续研究和相关政策支持。邸晓燕和张赤东针对传统一维分类的缺陷,提出按照“市场集中度、核心成员企业在产品市场中的关系、核心成员的实力对比”3个维度进行分类,给出了8种典型的战略联盟类型,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7]。Gassmann、Zeschky和Wolff等以德国奔驰汽车公司为案例,强调了跨产业研发联盟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跨产业联盟面临来自策略、组织方式和运行方式的挑战,但是采取特定的运作模式可使跨产业研发联盟在技术创新甚至突破式技术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18]。陈志以光伏产业为例,论述了产业生命周期和全球价值链对产业技术政策的不同要求,分析了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障碍,总结了日本和德国两类典型的发达国家的光伏产业技术政策模式,并对我国的光伏产业技术政策提出了建议[19]。冯晓青以我国已出台的《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为依托,论述了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与技术创新的内在联系,并以产业技术联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之间的关系。其研究指出: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是国家为促进产业技术发展、建构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而实施的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文件和纲领;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与技术创新具有密切联系,建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是实施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重要保障,其中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建构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落实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重要战略性举措[20]。
4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政策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于2009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该概念最初在政府文件中被称为“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文献有很多[21-24],其中为数不多的一些文献专门论述或研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政策问题。
国际上并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法,但是针对“新兴产业”的研究早已有之。美国“竞争战略之父”——Michael E.Porter在《竞争战略》一书中对新兴产业进行了定义,即新兴产业是由技术创新、相对成本变化、新消费需求或其他方面变化等一系列因素而新形成的产业[25]。Erickcek和Watts认为,新兴产业是销售和就业都迅速增加的新产业,通常等同于“范式转换”,如20世纪初的汽车产业和20世纪80年代的个人电脑软件业[26]。根据投资百科知识网(Investopedia)中的描述,新兴产业通常由以某些新技术为中心的若干个企业组成,由于这些新兴产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往往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因此其未来发展状况通常是不确定的[27]。上述有关新兴产业的定义对于理解我国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概念的内涵提供了借鉴。Arora、Branstetter和Drevet分析了美国和日本的IT行业发展情况,强调了基于创新的软件业的崛起对IT行业发展的重要性[28]。Lester和Hart在《解锁能源创新》一书中提出了美国建立低成本的低碳能源系统的三波次创新路径,研究了驱动上述创新的创新体系建设问题[29]。
很多国内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研究。例如,纪志成和王艳对中国物联网产业的技术创新战略进行了研究,根据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和研究重点,并强调了协同创新在物联网产业领域的重要性[30]。余江和陈凯华通过对专利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探讨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现状,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本土企业整体的技术创新绩效有所提高,但行业差异较为明显,大部分行业仍存在核心技术缺乏的问题[31]。刘辉锋基于创新生命周期和产业演进的基本理论,以自主创新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会窗口”为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当前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质在于抓住国际上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的“机会窗口”,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实力和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指出我国应立足于自主创新,大力推进技术、组织和制度方面的变革,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空间[32]。
此外,国内一些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的构建进行了研究。例如,汪秀婷和杜海波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五大”趋势和关键驱动要素,从系统视角出发探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集成架构,提出这一架构是由战略子系统、核心网络子系统、知识技术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构成的复杂适应系统,分析了4大子系统的功能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并探讨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竞争优势的可行路径[33]。战略生态位管理(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SNM)理论认为,可以“通过战略生态位空间的运作(构建、优化与突变)实现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这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的构建和运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此,李华军、张光宇和刘贻新基于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系统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创新系统的要素和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及相关模型。其研究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涉及技术创新、产业变革乃至社会技术体制变革,不能单纯地依靠技术创新或市场培育,应借助战略生态位空间的构建、优化和突变,实现技术生态位成功过渡到市场生态位,突破“技术制度锁定”效应,实现产业变革[34]。
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其创新模式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韩民春和蔡宇飞对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研究,关注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以及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和特性相配套的产业政策。他们首先在对区域创新要素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进行了划分,然后根据产业发展在不同阶段的特征将创新系统与产业政策进行有机结合,将区域创新系统作为连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产业政策的纽带,据此提出适合产业发展的、与区域创新系统相配套的科学政策、技术政策和创新政策[35]。
5 总结与展望
综观产业技术政策的已有研究成果,一般性理论研究和国际视野的实践总结分析相对较为丰富,而更深入的研究相对较少。未来产业技术政策研究不仅需要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更深入一些,而且需要关注实践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以期为现实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切实的借鉴和参考。
在理论研究方面,产业技术政策的内涵和理论依据有待更深入的挖掘。一般认为,“市场缺陷”是政府制定产业技术政策、积极扶持产业技术研发活动的基本理论依据。何荣天进一步阐明产业技术政策更深刻的理论依据还在于产业技术进步本身的社会性质[36]。笔者认为,产业技术的社会性、产业技术进步的社会性、新的产业技术革命等对产业技术政策提出的要求和带来的挑战等理论问题都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产业技术政策是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技术进步和创新加快,产业技术政策在产业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大大提高,产业技术政策涵盖的内容可能进一步扩充,因此产业技术政策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能再寓于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中。基于这一认识,如下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区别何在;针对来源于产业外的科技进步而形成的新兴产业,如何制定有别于传统产业的产业技术政策;产业技术政策的功能是政府引导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还是引导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产业技术政策是只需要考虑部分产业、着重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还是需要关注更大范围的产业和更多类型的技术;等等。
在实践研究方面,产业技术政策实施的组织模式和有效路径、产业技术政策的绩效和存在的问题等都缺乏更深入的研究。从宏观层次、中观层次以及微观层次对产业技术政策的绩效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多角度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制定有效的产业技术政策、推动产业技术政策实践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提出的新概念。自该概念被提出以来,国家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规划和相关政策,这些政策毫无疑问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政策。对这些政策发挥的效应、取得的功效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跟踪分析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政策实施取得更优效果,而且为政策的修订和改进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和合理建议。
[1] 李纪珍,吴贵生.新形势下产业技术政策研究[J].科研管理,2001(7):1-8.
[2] 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293.
[3] 杨公朴,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233.
[4] 龚仰军,应勤俭.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218.
[5] 王亚平,周劲.关于我国中长期产业技术政策问题的战略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0(51):2-8.
[6] 高志前.产业技术政策的内涵与功能[J].中国科技论坛,2008(3):48-51.
[7] 邓寿鹏,胡海棠.英国与法国产业技术政策比较[J].管理世界,1992(3):78-84.
[8] 李纪珍,邓一华.国外产业技术政策的新特点[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5-76.
[9] 刘彦.美国产业技术政策的转变与启示[J].创新科技,2008(5):20-21.
[10] 刘彦.美国产业技术政策的发展与特征[J].中国科技论坛,2008(3):126-129.
[11] 方艳,安同良.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市场导向型”产业技术政策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5):12-15.
[12] 阎莉.日本产业技术政策探析[J].日本研究,2009(4):52-56.
[13] 李萍.战后日本产业技术政策的特点和成果[J].经济导刊,2008(7):30-31.
[14] 程永明,平力群.日本的产业技术扶持政策与实施手段——以太阳能产业为例[J].外国问题研究,2010(2):72-77.
[15] 何爽,谢富纪.韩国发展战略思想及产业技术政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4):31-33.
[16] 张立.印度产业技术政策的发展评析[J].南亚研究季刊,2007(2):56-64.
[17] 邸晓燕,张赤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性质、分类与政府支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1):59-64.
[18] GASSMANN O,ZESCHKY M,WOLFF T,et al.Crossing the industry-line:breakthrough innovation through cross-industry alliances with′non-suppliers′[J].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639-654.
[19] 陈志.技术政策的产业生命周期、价值链的考虑——以光伏产业为例[J].太原科技,2010(2):14-17.
[20] 冯晓青.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兼论知识产权战略的作用机制[J].当代经济管理,2011(8):19-26.
[21] 张嵎喆,史建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评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0(52):15-19.
[22] 冯春林.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11(1):110-112.
[23] 王欢.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综述[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2(1):12-16.
[24] 张峰,杨建君,黄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现状评述:一个新的研究框架[J].科技管理研究,2012(5):18-22.
[25] PORTER M.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M].New York:Free Press,1980.
[26] ERICKCEK G A,WATTS B R.Emerging industries:looking beyond the usual suspects:a report to wired[R]. Michigan:W.E.Upjohn Institute for Employment Research,2007.
[27] Investopedia.Emerging industry[EB/OL].[2012-07-15].http://www.investopedia.com/terms/e/emergingindustry.asp#axzz20gOk2XSm.
[28] ARORA A,BRANSTETTER L G,DREVET M.Going soft:how the rise of software based innovation lead to the decline of Japan′s IT industry and resurgence of Silicon Valley[EB/OL].[2010-07].http://www.nber. org/papers/w16156.
[29] LESTER R,HART D M.Unlocking Energy Innovation:How America can Build a Low-Cost,Low-Carbon Energy System[M].Cambridge,Massachusetts:MIT Press,2012.
[30] 纪志成,王艳.中国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J].江海学刊,2011(6):78-82.
[31] 余江,陈凯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现状与挑战[J].科学学研究,2012(5):682-695.
[32] 刘辉锋.自主创新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会窗口”[J].中国科技论坛,2011(9):27-31.
[33] 汪秀婷,杜海波.系统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架构与培育路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2(1):10-14.
[34] 李华军,张光宇,刘贻新.基于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3):61-64.
[35] 韩民春,蔡宇飞.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3):43-49.
[36] 何荣天.产业技术进步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7-30.
Research Review on Industrial Technologic Policy
Li Wenjun
(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and Technological Economic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researches on the history,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trategic allianc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 policy,as well as technologic policies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comprehensively.Furthermore,it points out some deficienci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deep studies.
industrial technologic policy;industrial policy;technology innovation;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F124.3
A
1002-980X(2014)03-0080-04
2013-12-26
李文军(1966—),男,安徽枞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产业技术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产业技术经济、循环经济。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科技战略与科技政策研究”(2013-201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