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背景下公安院校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路径
2014-04-16满炫
满炫
根据中央司法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全国各公安院校从2008年开始进行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分别承担了对新招录公安干警的培训任务,组建了自己本校的招改班。新形势下,公安院校生源结构也由传统的单一制向多元化格局转变,招收的学员中除应届高中毕业生外,退伍士官和普通高校的本专科毕业生在招生人数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积极应对生源结构的变化对学生养成教育带来的挑战,是新形势下做好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多元化背景下公安院校学生生源结构的变化
目前,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录取的高中毕业生仍然是公安院校生源中的主体,他们没有任何专业学习的基础;而通过公安院校政法干警招录体制考试招录的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这部分学生已经具备其他专业学科的学识背景,具有较高的专业文化知识;而来自部队退役的退伍士官生的文化层次较之前两种类别而言相对较低。由于招生生源的变化,公安院校学生中的年龄跨度也比较大,从试点招录对象来看,有的已经结婚成家,甚至有了孩子,有的则刚刚从普通高校毕业,他们之间的年龄差距最少相差也有4、5岁,而与刚刚参加高考跨入公安院校就读的大一新生相比,年龄上的差距就更大了。除此之外,为了向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公安机关输送、充实警力,有些省属公安院校还特别面向这些地区招录定向培养对象,这就使得省属公安院校生源结构在籍贯分布以及民族构成上也比过去复杂了许多。可见,昔日公安院校内部那种高度同质化、均等化的生源格局已被打破。
二、多元化生源格局对公安院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
养成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养成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对受教育者进行长期培养和训练,借助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而内化形成不需要任何外部监督就能自然表现出来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的一种教育模式。公安院校学生养成教育包括规范行为养成、从警职业道德养成、健康心理养成等多方面的内容,这是由公安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和育人环境所决定的。招录培养体制背景下公安院校生源结构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学生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多样化,给公安院校学生养成教育增加了难度,提出了挑战。
(一)思想观念的差异化
掌握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及特点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出发点。公安院校大学生肩负着重大的政治责任和社会使命,其理想信念关系着国家及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大学期间正是他们政治态度、理想信念形成的重要时期。近日,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江苏警官学院公安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来说不同年级、不同类别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主流呈现健康、向上的趋势。但是,调查结果同时也揭示出不同年级、不同类别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普通高考招录的学生,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定型,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理想信念还不很稳定,可塑性较强。相比较而言,招录体制学生社会阅历比较丰富,在思想观念上显得比较理智成熟,在价值观的取向上则呈现出趋向务实的一面。
(二)心理素质的差异化
警察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公安院校大学生必须具有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在当前生源结构多元化背景下,公安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总体状况如何值得关注。根据课题组对江苏警官学院进行分年级、分类别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多元化背景下公安院校学生之间在心理素质方面呈现出较大差异性,来自普通高校的本、专科毕业生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竞争因子等心理素质评价显著高于经过普通高考招录的学员。探其原因,我们认为,由于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大多顺应市场化要求,在面对就业等问题上的主动性较强,而在这个主动性发挥的过程中,学生适应社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当然,同一类别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性别、是否独生、年级以及生源地上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三)行为方式的差异化
养成教育往往从行为训练着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最终使教育对象形成良好的习惯。警务化管理是公安院校培养学生令行禁止行为习惯,雷厉风行良好作风的最重要的养成教育方法。在抽样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招录培养体制学生中,退伍士官学员在内务、队列等行为规范方面,相较于来自普通高校的本、专科毕业生学员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警务化管理的一日生活制度。分析原因,我们认为这与部队管理强调令行禁止和绝对服从,而普通高校学员从宽松环境到相对紧张环境需要适应期有很大的关系。而在警务化管理的行为养成方面,在通过高考招录的不同年级学生之间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越到高年级适应性越强,越能自觉自愿地接受严格管理。这充分说明,养成教育是一项复杂的长期工程,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养成教育的时间越长,教育内化的功效越大。
三、分层分类教育是多元化背景下公安院校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路径
(一)分层分类教育的内涵实质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表明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人的个性自由发展。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独特的个性特点,这就决定了人的发展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高校承担着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任,人的个性发展的差异性特点决定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不能片面强调共性。因此,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分层分类教育,就是指在多元化背景下,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科学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在思想和现实表现中的共性和差异性基础上,根据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采取差异化的教育方法,确定相应的教育侧重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取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发现学生优势,激发学生潜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分层分类教育的路径探析
1.多元引导
由于公安系统自身需求的多元化,以及社会对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广泛需求,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宏观上已由过去单一抽象的“为公安机关输送合格人才”调整为“努力培养适应新时期警务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公安专门人才”。出于公安院校自身性质以及社会对公安人才警务素质的要求,培养过程强调一定程度的共性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强调应是对共性和个性的共同关注,在确保公安人才基本素质要求的前提下,努力培养造就各类学有专长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如,对于部分法学素养较强、功底较深的学生,可以鼓励其参加国家司法统一考试等法律工作资质类的考试,以满足公安机关对法学人才的需要;对于部分勤于、善于钻研的学生,应加强公安实践、科研创新方面的引导,鼓励其围绕当下公安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以满足公安工作对实用型研究人才的需要。总而言之,人才分型旨在注重多元引导、因材施教。在当前招录培养体制背景下,随着具有不同专业知识学识背景的学员加入,为人才分型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2.教育分层
在过去较长的时间里,公安院校学生养成教育缺乏层次性,教育内容缺乏侧重点,忽视了差异性,因而无法做到因需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其感化力、渗透力较弱。刚刚跨入警校大门的公安院校一年级新生稚气未脱,对警察职业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感性层面,而经过警校两年、三年时间的培养历练,公安院校高年级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普遍比低年级学生要成熟稳健,对警察职业也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因此,公安院校学生在完成由普通高中生到预备警官的转变历程中,各个阶段必然表现出极大的层次性。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适应这一规律,区分层次、分类指导,做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在教育形式上,要对教育对象划分不同的层次,如年级层次、学生干部层次、学生党员层次,在当前多元化生源结构背景下,还必须考虑到年龄层次、文化层次等方面的不同,结合不同层次的特点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则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丰富和深化,针对出现的不同问题开展相应的教育。
3.管理自主
在招录培养体制背景下,公安院校在培养对象上出现多元化,尤其是随着招录培养体制生中一部分来自普通高校的本、专科生的加入,学生群体的自主意识与参与意识将比过去表现得更加强烈。这就需要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以新的思维去应对,在日常管理中更加注重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赋予学生对管理行为更多的参与权,使他们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自觉培养和树立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人民警察应当具备的民主和法治精神。因此,管理自主的要旨在于公安院校要在坚持警务化管理作为对学生日常管理基本模式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严格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的关系,强调集体行为的统一规范与张扬学生个性之间的关系,在警务化管理中注入创新机制,将纪律的规范性、行动的统一性、行为的约束性与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有机结合起来,真正造就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公安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