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的城市研究话语体系
——兼评李程骅的《中国城市转型研究》
2014-04-16裴长洪
裴长洪
构建中国特色的城市研究话语体系
——兼评李程骅的《中国城市转型研究》
裴长洪
中国城市化的创新实践和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行动,已经成为全球城市研究的新热点,也对国内学界加快构建与国际对接的话语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城市转型研究》站在学术前沿,立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理论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搭建了一个系统研究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学术框架和支撑体系,创新了中国城市研究的话语体系,明晰了国内城市转型的战略方向和主动转型的科学路径,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指导价值。
中国特色 城市研究 话语体系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与打造经济“升级版”的实践行动,已成为推动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两大引擎。那么,面对全球城市体系、经济体系加速重组的挑战,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该怎样推进?国内城市的转型发展战略与路径该如何选择?已经提前到来并日益加剧的“城市病”应当如何有效“诊治”?中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这些现实问题,也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学术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学者理应构建一个能与国际城市研究对接的中国特色的城市研究话语体系,以系统地回应上述问题。令人高兴的是,长期致力于我国城镇化战略和城市经济转型研究的李程骅研究员,适时推出了力作《中国城市转型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以下简称《城市转型》)。这部40余万字的专著,是国内学界首部系统研究中国城市转型战略与实践路径的著作。作者在世界城市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战略新格局中,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全面探讨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下中国城市转型的动力机制、演进路径、价值导向和节点突破,在产业升级和城市空间优化的双重维度下,构建了一个系统的研究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学术框架和支撑体系。为此,笔者拟围绕“五位一体”总布局下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中国城市转型的路径创新,结合对《城市转型》一书的评述,谈谈对构建中国城市研究话语体系的新认识。
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创新实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广度,书写了世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进程的宏大篇章。伴随着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市化率超过50%,一批中国城市在全球产业链和世界城市体系中也快速崛起,走向了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彰显出我国在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中的整体竞争力。而按照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的基本规律,中国在城市化率超过50%之后,将进入一个全面加速期,在未来的15~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70%以上,接近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这也就预示着,未来的中国城市在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在经济全球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并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整体的转型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放眼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城市化进程,城市转型是一个永恒的命题,更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城市转型是城市发展进程及发展方向的重大变化、重大转折,也是城市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的大变革,现代城市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不断转型、提升竞争力的过程。而国际城市之间因为资源禀赋的不同、所处发展阶段的差异以及治理方式上的差异,在转型发展的时机切入、推进措施和具体对策方面,都会有自身的独特性,由此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转型模式,使国际城市转型行动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这也为当前中国不同层级的城市转型的实践路径的确定,提供了更多的借鉴与启示。《城市转型》一书,从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变动趋势、国际城市成功转型的路径选择的综合分析中指出,我国的新一轮城市转型行动,应在充分借鉴国际城市转型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前提下,建构起基于创新驱动、生态为基、绿色发展的集约化、高质量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新战略、新方式和新路径,以向全球昭示中国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决心和责任。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的主要大城市及其所构成的城市群、都市圈区域,将具有参与全球生产体系、服务体系和创新体系的能力,并在世界城市的网络体系中占据具有控制性的节点位置,以展现出一个经济大国应有的地位和影响力。
但是,与中国的城镇化、城市现代化的实践成就在世界上受到的高度关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相比,国内的城市研究则更多集中于对西方城市理论的介绍以及对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性表述,尚未建立起系统的中国城市研究的话语体系,在国际学界难以掌控话语权。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城市化进程、城市转型发展的目标相比,中国在城市化起步较晚的情况下,就启动了城市转型之路,其转变速度之快、集聚力之强和范围之广,在世界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前所未有,所遇到的挑战和困难也将前所未有,仅用西方的城市发展理论很难作出科学、全面的解释。实际上,近年来国内学界依据西方的“世界城市假说”、“全球城市”、“世界城市网络”以及“信息城市”、“创意城市”等理论和学术方式,已经无法回应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因此,运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理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把低碳、绿色、生态、智慧和幸福等元素注入新的学术范式和体系中,建构中国特色的城市研究话语体系,有效回答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就成为国内学界的责任。
正是基于上述的宏观把握与价值判断,《城市转型》站在学术前沿,立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理论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时代命题,构建出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研究框架,创新了中国城市研究的话语体系。在这个逻辑框架之下,作者分别建立起产业动力机制对城市转型发展影响的“纵轴”和制度创新下的城市空间优化对城市转型支撑的“横轴”。“纵轴”从产业结构升级与新产业体系构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生长等多个方面,来阐明中国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的互动机制和对应关系;“横轴”则从我国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实践成效以及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整合作用,进一步验证城市转型发展中“空间响应”的重要性。“纵轴”与“横轴”的协同演进和正向作用,系统保障了中国城市转型的战略方向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从而达到或接近以先进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城市转型的实践创新,让持续的实践创新来丰富城市发展的理论体系的“理想状态”。作者围绕经济转型与城市转型相互作用的核心命题,逐层论述产业结构升级与新产业体系构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生长对中国城市转型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机制,以及创新型城市建设、区域发展一体化进程、生态文明建设准则对城市转型发展的“空间响应”特征,形成了一个表达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理念与行动的话语体系,也丰富了世界城市化、城市转型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内涵。
对于一部高质量的学术著作来说,价值理念的传达、话语体系的构建,不仅仅体现在研究框架的设置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基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丰厚内容上。《转型研究》按照“理论探源—国际视角—现实对应—实证检验—战略选择与对策建议”的研究路径,有序展开各个方面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宏阔视野和整体把握能力。如“全球视野下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审视”,阐明了国内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为提升竞争水平所应选择的路径突破;“现代服务业与中国城市转型发展”,通过对服务业发展对城市化、城市转型升级的影响作用的验证,提出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和“中国服务”的产业升级、从“生产型城市”向世界城市体系中“服务型城市”的功能转型之路;“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城市经济转型”,提出了在城市的转型升级进程中,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创新型、服务型经济体系的建设实行有机融合,造就更多的“创意城市”、“文化都市”的战略路径;“创新型城市建设与中国城市转型发展”,构建了中国创新型城市的指标体系,并对国内主要城市的整体创新能力以及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能力和政府创新能力,进行了动态测试;“区域一体化与中国城市转型发展”,勾勒了从“一体化”到“同城化”的区域空间演化趋势,构建了产业发展与同城化耦合发展模型;“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中国城市转型发展”,倡导要在“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加快城市转型升级的步伐,让“生态城市”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核心价值导向。各部分的内容既相对独立,同时又相互印证,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共同支撑的完整体系。
二
城市转型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命题,往往一个问题还在破解之中,或一个学术框架还在构建之中,突然变化的现实就很可能颠覆原来的立论基础。因此,我国的城市转型研究必须坚持实践的导向,在服务决策咨询方面体现出应有的价值。放眼全球,国际主要城市在转型发展的战略进程中所作的探索,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直接为后发国家或地区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提供了政策支撑与路径借鉴。从工业化城市,到后工业化城市,再进一步成为信息化、绿色发展主导的生态化、低碳城市和更加宜居宜业的高度人性化城市,成为现代城市演进发展的基本路径与目标追求。为此,作者认为中国的城市必须立足时代前沿,站在以新的绿色、低碳、质量型和集约型为内涵的世界城市第三次转型的平台上,进行产业体系、空间布局和治理方式等方面协同推进的系统转型,探索出创新驱动战略下的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依此来观照《转型研究》一书,其所体现的实践指导价值,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进一步明晰了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我国所走过的三十多年的快速城市化道路,主要是靠快速工业化推进的,在得益于土地和人口两大红利的集中释放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资源与环境的挑战。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革命以来长达三百年的城市化进程相比,当代中国的快速城市化是“压缩型”的城市化模式。这种“压缩型”的城市化模式固然提高了发展效率,但也浓缩了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和矛盾,特别是近年来以交通拥挤、城市积水以及雾霾、生态环境恶化为突出特征的“大城市病”的集中爆发,严重影响了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倒逼经济发展方式与城市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因此,作者认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国家战略行动中,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城市的发展要从过去追求空间规模的“外延式”向集约、高效的“内涵式”转变,要从过去追求经济增长指标的“速度型”向构建高端产业体系的“质量型”转变,城市的发展动力要从“投资驱动”变为“创新驱动”,中心城市、大城市的产业结构与整体功能必须实现从“制造型”、“生产型”向“服务型”、“商务型”的转变。与此同时,特大城市、大城市的转型进程,必须和国际化战略有机结合,即瞄准国际标杆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寻求自身的枢纽位置或重要的节点位置,强化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发展资源和创新要素的能力,加快成长为国际性城市或国际化都市,同步促进中国从经济大国到创新型国家的跃升。
其次,系统设计了中国城市“主动转型”的科学路径。尽管我国还处在城市化的加速期,很多城市还处在成长发育阶段,城市转型行动才起步不久,但在新一轮的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告别过去以土地、人口城市化为主导的粗放型城市发展方式,坚持以新型城镇战略为引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发展创新型、服务型经济,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准则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服务能级,探索“主动转型”的新路径。对此,《转型研究》建言,城市转型要立足于城市创新发展的时代前沿来进行“系统的系统设计”,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既要确定创新驱动、集约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战略方向,同时也要制订差别化的城市转型路径,为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能级水平的城市提供对应的国际标杆,以整体提升中国城市的转型效率。在中国城市转型的“窗口期”,必须坚持以经济转型带动城市整体转型的原则,即通过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速产业升级步伐,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那些已经具备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则要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立起开放式的新型产业分工体系,打造与全球产业链对接的国家价值链,承担起参与全球经济活动、整合国际高端资源的职能,全面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再次,展现了城市与区域“联动转型”的新理念、新机制。在新一轮城镇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政府规划部门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必须突出新的价值导向,即通过大城市、中心城市的转型发展,进一步带动区域发展,形成有机化的“城市群”、“都市圈”空间扩张方式,使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参差有致的有机的网络体系,真正实现城乡一体、产城互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市与区域联动转型的新机制。《转型研究》强调,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全面实现现代化必须要有区域现代化的先行探路,区域的现代化又必须建立在高度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平台之上。因此,在把握好我国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战略节点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推进城市与区域联动的转型发展之路,特别是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下全方位推进区域现代化,也有助于转变我国城市的治理方式,即从原来强调城市单一经济功能的转型突破,上升为整体系统的转型发展。为此,作者运用了长三角地区的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天津滨海新区的中新生态城以及多个国家级新区的创新实践,来印证中心城市带动下的区域整体转型的可行性和价值引领功能,对未来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三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欧美国家为主导的城市转型发展运动,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探索,并使之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变迁的战略行动,使它们在“后工业社会”来临之时,有效破解了城市发展中的一些难题,并且得以在信息革命到来后,构建了全球生产网络、服务经济维系的世界城市网络体系,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优质资源,强化中心城市的国际影响力,来进一步提升区域和国家竞争力。但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城市体系造成的冲击,使人们认识到,必须对以往的城市转型的经验和路径进行重新审视。中国城市转型的理论体系尚在构建过程中,国内学者对其核心价值、逻辑框架以及具体内容,可以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对中国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攀升、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双向推进中的城市转型、大都市圈与中心城市的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产业转型与城市转型、服务经济体系与城市功能提升以及城市转型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等很多前沿问题,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当然,由于城市研究的角度多重、学科多元和话语表达方式的不同,相关支撑的内容也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以期持续发挥出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价值。《城市转型》以其严谨的学术框架,量化的研究方法,严密的逻辑论证,生动的现实案例印证,为国内学界研究城市转型这一重大现实问题树立了一个重要的范本。
新一轮的国内城市转型战略的推进,国家层面的整体设计与地方政府主导的创新行动,正在转化为创新驱动下的新动力机制。而新型城镇化战略所确立的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集约化和高质量的中国城市转型之路,不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方向性的引领,也将为发达国家的城市再转型提供新的启示。正如《转型研究》在最后所强调的那样:当前的中国处于城市化加速期和城市转型起步期的关键“叠加阶段”,必须在增长的前提下来实现转型,同时要在转型的进程中实现高质量的增长,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还不能停步,城市转型的步伐还要加快。没有高度的城市化,就不可能实现中国这样的大国的现代化,也就无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加速城市转型发展,实现经济转型与城市的功能升级,让城市与区域联动转型,是推动国家现代化、践诺“中国梦”的重要实践路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转型》的适时出版,既有现实针对性,更有对未来实践行动的指导价值。
在全球新一轮的城市化浪潮和城市转型行动中,中国的城市已经踏上了创新驱动转型的新征程,尽管挑战巨大,但前景光明,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科学的路径引领和创新的动力机制,必将谱写出中国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华丽篇章,为世界城市的发展与繁荣,提供更多的正能量,注入理论与实践的新内涵。
1.李程骅:《中国城市转型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裴长洪、李程骅:《论我国城市经济转型与服务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3.李程骅:《服务业推动城市转型的“中国路径”》,《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4期。
〔责任编辑:战炤磊〕
裴长洪,1954年生,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