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前提与会计要素
2014-04-16郭茂林哈尔滨产权交易中心
郭茂林/哈尔滨产权交易中心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前提与会计要素
郭茂林/哈尔滨产权交易中心
事业单位会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在不断改进和加强预算管理,促进单位正确贯彻国家政策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前提;要素
一、会计核算前提
会计核算前提亦称会计假设或会计假定,指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应具备的前提条件。广义会计核算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内容。从最基本的角度解释为:会计要确定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对象和范围,采用货币为统一的计量尺度,在持续经营的条件下选择恰当的会计方法对日常经济业务进行计算、记录和反映,并定期编制出公允、完整、及时、准确的会计报表。事业单位会计也应遵循这一会计共性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但据其本身的要求,它又应遵循一种特殊的前提,即合法性前提。
1.会计主体前提。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一定要有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明确会计主体是组织会计核算工作的首要前提。会计只为其主体记账并编制报表,就使每一会计主体不仅能和其他会计主体相独立,而且能独立与其本身的业主之外。这样,它就使会计工作的开展确定了空间范围。一般说来,凡有经济业务的任何特定的实体,如需独立进行核算,它就是一个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具有独立性、实体性和统一性的特点。
2.持续经营前提。持续经营前提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单位将按照既定的经营方针和预定的经营目标一直经营下去,而不会停业清算。换言之,即在组织会计工作时要以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为前提。有了这个前提,单位会计主体所持有的资产按预定目的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转让,它所承担债务将如期偿还。有了这个前提,各种费用分配方法的确定有了依据。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规律和竞争而产生的优胜劣汰,单位的关停、并、转经常发生,因此,如果有证据说明一个会计主体已无法履行它所承担的义务,正常的经营活动无法维持,即持续经营前提已不能成立时,建立在此前提之下的各种会计准则将不再适用,而只能用另外一种特殊的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比如,对破产清算的企业,历史成本原则已不适用,必须用清算价格来确定单位财产价值。
3.会计分期前提。会计分期是指人为地把持续不断的业务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首尾相接、时间相等的期间,即会计期间,以便分期地汇总会计信息,为会计报表使用者及时的提供其决策所需信息。由此可见,会计分期规定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是适时总结业务经营活动的重要前提之一。也只有规定了固定的会计期间,才能把各期的经营成果进行比较。会计期间通常为一年,称为会计年度。它可以是历年制,也可以是营业年制。我国采用历年制。即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会计年度,中间还可分为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制计算。
4.货币计量前提。货币计价前提是指会计主体的业务管理活动及其结果可以而且必须通过货币予以综合反映。这是现代会计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或放弃这个前提,会计也就会失掉其基本特征--价值核算。计量,一般有实物、劳务、货币三种尺度,但会计计量只能以货币为统一计量单位。这主要是因为实物和劳务这两种尺度只在某些方面可以用作计量单位,具有限制,不能广泛适用。而货币是现代经济中一切有价物的共同尺度,是交换的媒介,是债权债务清算的手段。会计要达到综合反映单位自筹、负债、权益、收入和费用诸方面的信息,只有用货币来计量既不受限制,又便于比较、汇总,货币是最理想的计量单位。
5.合法性。这是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在核算前提方面的特有规定。一般意义上的合法性是指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会计核算方式的设计、会计核算程序的安排、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都必须符合会计准则,即按照标准化、规范化方式工作,依法进行核算和监督,从而保证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会计监督控制作用;二是会计核算过程中,对财务收支和经济业务实行监督,对一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的事项进行抵制并向有关部门反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和坚持合法性原则,是因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跟前利益,都在会计处理过程中得到体现,需会计工作合理处理。就此而言,财会人员忠于职守,认真行使监督权力,是坚持和遵循了合法性前提。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其合法性应表现为:对于取得财政预算拨款的单位,在取得时要特别强调合法性,要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项开支标准和开支范围;对于可从社会取得收入的单位,要将取得的收入及收支对比确定的净收益正确反映,并严格按国家法律规定上缴、分配净收益。
二、会计要素
1.资产。资产是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证券和其他权利。事业单位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以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单位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
其他资产是指除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
2.负债。负债是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付的债务。事业单位的负债包括借入款项、应付及预收款项、应缴款项和负债等。接入款项是指向财政部门、上级单位、金融机构借入有偿使用的各种款项。应付及预收款项是指在结算过程中所形成的负债。包括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等。
3.净资产。净资产是事业单位资产减负债的差额。主要包括基金和结余项目,具体可分为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项目。基金是指具有特定来源并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如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是指在一定时期各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主要包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事业结余、经营结余应按规定进行分配。至于专项结余通常不并入结余一并分配。事业结余只要求整体分配,但经常结余要求严格分配。
4.收入。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等项目。
5.支出。支出是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消耗和损失。事业支出、经营支出为日常性支出。经营支出要与经营收入配比。将有关经营所发生的支出全部纳入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和上缴上级支出为系统内调剂支出,应与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等日常性支出划清界限。
[1]张蜀馨.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J].现代商业,2013(05).
[2]吴红川.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比较探讨[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