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2014-04-16李月琴黑龙江省黑河市财政局
李月琴/黑龙江省黑河市财政局
卷首篇
转变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李月琴/黑龙江省黑河市财政局
当前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调节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控的基本政策手段之一,发挥着导向、协调、控制和稳定等重要作用。为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加快公共财政建设,不断健全财政职能,注重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和制度的建设,加速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财政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因此,我国必须制定一系列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政策,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1.能源消耗过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实现了年均增速超过9%的高速度增长,但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增长方式多为粗放式增长。一些以消耗大量资源能源为代价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虽实现了产量的增长,但不仅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而且也无益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2.环境污染严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走先发展经济,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的道路。工业排放废气、废渣、废水等现象严重的污染了环境,直接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大量消耗资源,空气中二氧化碳剧增,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及环境治理带来严重影响。
3.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技术进步是节约生产要素的关键,技术水平越高相应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也会越高。而技术进步的关键是创新,由于我国缺乏完善的自主创新机制,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使得我国长期以来技术水平很难提高,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在技术水平低的情况下,只有增加生产要素投入量来获得更多的产出,势必造成高消耗、高污染的状况。
4.经济体制的制约。经济体制不完善是经济粗放式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国现在处在转轨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市场未能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基础性作用使资源的价格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不能反映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环境污染等外部成本的问题。政府职能的错位使得我国长期以来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受政府管制比较严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粗放式增长,由于资源与劳动力价格偏低,必然导致资源性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度发展,使产业缺乏结构升级的压力和动力。
二、财政政策在经转变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1.导向作用。财政政策通过收支规模、结构和方向等政策调整引导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牵引社会资本的合理投向,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发挥政府支出的驱动作用,牵引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节约资源、技术含量高、效益显著的经济领域,在财政收支总量既定的前提下,通过收支总量的结构变动或结构调整来刺激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协调作用。财政政策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失衡状态进行制约和调节,能够协调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财政的收支调整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关系,从而合理配置资源,创造公平的经济竞争环境。
3.控制作用。财政政策可以调节企业和居民的经济行为,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有效控制,进而实现对经济发展的控制。通过对个人所得征收超额累进税控制居民收入,防止两极分化,促进消费需求;通过税收与收费等政策控制企业生产中资源的消耗与污染排放等,防止资源的过度消耗,控制经济增长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在正常经济秩序中进行。
4.稳定作用。财政政策通过自动稳定器及相机抉择机制调节社会总需求,以保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均衡,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政府通过财政政策来平抑经济的波动,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保障。
三、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政建议
1.促进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把生态责任纳入政府的考评体系中,为保护环境提供制度保障。政府考评体系的改革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在目前的政府考评体系中增加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指标,特别是对纳入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地区,其政府的考评体系更需要以生态文明为主线,进行必要的调整。在考评体系的建设中,必须和财政管理体制相结合,才能从用人和用财两个方面,体现出更好的激励与约束效果。
2.加大技术创新的财政投入力度。在我国,政府资金支持是企业创新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的直接投资,可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支撑和资金储备,指导产业自主创新的方向、刺激企业自主创新经费的投入。在总量上我们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调整财政科技支出的范围,充分发挥财政的公共职能作用。加大对基础性、理论性和社会公益性研究的支持力度;继续支持重大关键性领域的科技项目,引导非政府资金的投入,逐步减少政府投入所占比例;逐步减少对一般生产性和竞争性领域的科技开发项目的支持,规定财政支持期限,期满后财政不再投入。推进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银行等非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形式、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3.加强财政资金对经济发展的效益功能。要想实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大化和科学化,需要切实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运行效益。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约束,结合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深入开展财政收入监督稽查工作。研究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和科学合理的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机制,引入专家评审机制,发挥财政投资评审作用,逐步从事后评价延伸到事中、事前评价,加强项目绩效与部门预算的结合,提高重大项目、民生支出、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使用效果。
4.通过财政政策推进扩大内需。探索建立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来拉动转变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逐步实现向内需驱动、消费支撑、均衡发展的模式转变。改善扩大内需的环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财政补助规模,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收入;运用财税政策,改善企业投资环境;财政支出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
财政政策是政府进行反经济周期调节、稳定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也是财政有效履行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等职能的主要手段。在当前宏观背景下,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政策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继续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找准切入点,把握关键点,全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