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分制下的高校教学管理

2014-04-16孟祥斌东北石油大学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4年14期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专业

孟祥斌/东北石油大学

学分制下的高校教学管理

孟祥斌/东北石油大学

高校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分制虽然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积极意义,但对学生教育的管理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为此,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调整策略,以便更好的做好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高校;学分制;教育管理

学分制是目前高校普遍推行的一种教育模式,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成绩和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质与量。学分制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给学生的发展创造比较自由的空间,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它规定学习年限和统一的必修课数量以及强调对教学过程和目标的集中统一的管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分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学分制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避免学生选择重复课程。

一、学分制下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学分制改变了以往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分制条件下,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专业、教师,使得传统的以教师“施教”为主的教学组织模式被以学生为主的“求学”所取代。学生以课程为纽带,每人一张课程表,形成多变的听课群,故此,班级概念模糊。原来意义上的班级不再拥有共同的教师、课堂和听课时间,学生会面临多次重大选择和多次环境适应。学分制的特殊性使得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在观念、体系和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学生的需求。

在教学观念上,部分教师仍会用考试来维系学生的课堂纪律、出勤频率,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教学体系上,由于学生最终所得的学分是固定的,增加某些门类的选修课就意味着就要减少一部分原有的必修课,如果学生在选课时较盲目或者缺乏教师的指导,极容易弱化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在管理上,学分制下,课程的热门程度是通过选课的学生的数量来衡量的,所以教师要尽量争取较多的学生来选自己的课程,存在着一定压力,可能会导致教学质量不高、课程偏冷门的教师降低要求标准和考核标准来取悦学生,这样的恶性竞争会使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下降。学生方面,学分制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如果缺乏教师指导或制约,学生就会选一些难度偏低、容易拿学分、与专业不太相关的课程。这样势必会导致学生学习质量的下降并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另外,学分制的实行,让大学生们有了更多自我支配的时间,但很多同学却因此而松懈,肆意逃课、课上做与课堂内容无关的活动,这样偏离了扩展知识面、合理分配时间的初衷,甚至会造成浪费时间、学业无成的后果。

二、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模式的完善

1.完善教学观念。新形势下,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的人文追求。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模式更注重“以学生为本”,因此教师在传授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更要加强对学生人格、理想、信念和视野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保证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在教学观念上,从强调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只有学生学会、会学、乐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2.完善教学体制。在学分制下,课程体系大致包括必修课、制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三个板块。必修课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学生必修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是该专业学生所必须修读课程或环节。指定选修课时按专业要求和专业方向,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新兴和边缘学科的知识课程。任意选修课是帮助学生扩宽知识面的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的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三个板块互相结合、融为一体,共同构成高校学分制的课程体系。因此,只有这三个板块安排合理,才能体现出教学目的和要求,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该优化课程结构,开设高质量的选修课,文、理交叉渗透的模块化课程,合理安排必修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比率,供学生选择。从而真正达到大学教育的基础性、系统性、专业性和个性化相结合。

3.完善教务管理。学分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为确保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教学管理必须依托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校园计算机管理网络平台,通过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来实现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三者在网络平台下相互交流和信息传递,使高校教学管理的手段逐渐向网络管理过渡。

4.完善评估体制。学分制下,评价体系依旧是教学管理模式中的重要环节。教师的课堂质量,尤其是选修课教师的课堂质量至关重要。保持良好的教学环境与质量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根本,建立健全课堂评估制度体制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以学生评估为主,通过学生自主选课人数的多少以及优秀学生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来综合评判一门课程的课程质量。

兼顾专家评估,通过组织资深教师和专家组成督导组,随机深入课堂,抽查教师的上课情况。在横向比较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教学指标打出没门课程的分数,并提出改进建议,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在综合评定所开设课程的课程质量后,确定选修课的上课教师、制定课程内容、课时安排等。注重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质量考核,有利于促进教师的竞争意识,激励教学管理部门和人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5.完善学生管理。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由于学生对课程体系、内容都不大了解,只凭自己的感觉选课,学生的选课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向学生介绍专业特色、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端正学习态度等类似的引导和指导都是必要的。指导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计划,按照教学计划并结合个人的特长和爱好选择选修课,更重要的是要及时解答学生在选课过程种的疑惑,真正做到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喜欢自己所选择的课程。

6.完善导师制度。导师制度是指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的呢过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将学生的无班级状态转变为由导师负责制度,思想道德素质高、业务水平过硬、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专业教师担任导师,负责对指定学生的学习和品行进行指导,协助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对其发展前途提供参考意见,帮助他们树立专业思想。学生要定期向导师汇报学习情况,以便导师给出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三、总结

高校教学管理使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管理者与教师、学生多边共同参与。因此,教学管理系统应该充分发挥其本身的协调功能,使三方人员有效地配合,及时反馈教学情况,实现高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1]李阳熙: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0.

[2]易程:谈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工作,企业家天地,2010,6.

[3]邹荣、原方:学分制模式下的教学管理探讨,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猜你喜欢

学分制教学管理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