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中小河流水资源配置的几个关键问题思考
2014-04-16王应武
王应武
(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21)
1 云南省水资源特点
云南省流域面积1000km2以上的河流103条,100km2以上河流306条,分属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6大水系。水资源主要以地表水为主,径流靠大气降水补给,仅滇西北有少量融雪补给,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云南省地表径流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大部分地区汛期(5月~10月)径流量占全年的61%~86%,枯季仅占全年的14%~39%。在农业生产用水最大的4、5月份,地表径流量仅占全年的2%~16%。全省年平均降水量1258mm,但降水地区差异较大,金沙江河谷局部地区最小降水量300mm,伊洛瓦底江的昔马平均年降水量4000mm,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冬春连旱比较严重。云南省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特别是河谷、坝区水资源匮乏,部分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如昆明市滇池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67m3/人,低于全国有名的京津唐缺水地区。总体而言,呈现以下几个特点:①现状云南省的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值的2.3倍,但地区分布极不均匀,总的分布趋势与年降水量基本一致,南多北少,西多东少。②水资源与人口、土地及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云南省内西部地区水多地少,东部水少地多;坝区地多水少,山区地少水多,水资源与人口、土地及生产力布局极不协调。③地表水资源量的年际变化不大,大体趋势是北部大于南部,东部大于西部;愈是少水的坝区及河谷,丰枯年际间的水资源量相差越大。
2 水资源配置思路
以流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根本措施,优先满足流域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流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做到人水和谐;水资源配置的原则[6]从宏观上看,根据稀缺资源分配的经济学原理,水资源合理配置应遵循高效性与公平性的原则;在水资源利用高级阶段,还应同时遵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即高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从微观上看,水资源的配置还应遵循优水优用原则、资源短缺下的最小破坏原则。总体而言,水资源配置思路为:①可承载原则: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求不允许破坏地球上的生命支撑系统(如空气、水、土壤等),即处在可承载的最大限度之内,以保证人类福利水平至少处处在可生存状态。②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水资源开发利用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规模、水平和速度相适应。③全面规划和统筹兼顾的原则: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管理等作出总体安排。④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通过水资源配置,以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更新能力和持续利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考虑到当代人,而且顾及后代人,体现可持续原则。⑤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根据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特点,就者流域的缺水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集镇与村寨、流域与区域、开发与保护、近期与远期等关系。⑥坚持“三先”原则:在规划中体现节水、治污和本地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先的“三先”原则。⑦水资源利用和水患防治相结合原则:在配置水资源的同时,也要注意与历史、现在和将来出现的水患治理相结合。既考虑水资源的分配需要,也要顾及可能的水患防治需要。⑧开源与节流并重原则:在建立水资源优化模型时,要兼顾考虑“开源”途径和“节流”途径,“开源”和“节流”是解决水资源需求的两条基本途径。在水资源相对贫乏、水资源利用率已经很高的地区,主要靠节水技术方法,实施节水措施,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建立节水型社会。
3 水资源配置重点问题
(1)坚持集中配置和分散配置相结合的方式,以区域骨干水源工程为主,云南省大部分地区水资源总量较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工程调蓄能力差,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为工程性缺水。该类缺水地区的水资源配置重点应放在增加蓄水工程,特别是控制性骨干工程的建设上,就近解决城镇用水和以农业为主的用水,解决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矛盾。
(2)坚持水量与水质同等对待,以往研究多侧重于水量的调配,忽视水的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容量、水质调配的在水资源配置中的重要地位,在人水和谐的今天,应更加重视水质问题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地位。
(3)水资源配置不仅要考虑全年的水量分配,对年内不同季节的水量,特别是干旱期的水量也要进行分配。2009年以来,云南省发生特大干旱,在特殊干旱期,应实行特殊的水量分配制度,以保证流域的基本生活用水和重要部门用水,尽量减少由于干旱缺水而造成的损失,水资源配置规划中,应适当考虑建设一批临时应急工程,制定在特殊干旱期不同时段的水量分配方案,以及供水水量分配应急预案。
(4)充分挖掘节约用水的潜力和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对水资源问题较突出的地区,在兴建水利工程时要把保护生态与改善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上。
(5)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区域,本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超过40%,水资源利用已达上限,只能依靠外流域调水工程解决,应利用小流域间调水工程充分研究水系连通的条件,通过水系连通充分利用水量,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
(6)坚持水资源配置与全省、区域制定的“三条红线”相协调。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云政发[2012]126号)文,到2030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27亿m3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m3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区域水资源配置应与全省制定的“三条红线”相一致,严格执行全省制定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4 水资源配置对策及建议
(1)根据规划区水资源分布、调度方式、取水情况,分水源或行业类别进行现状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同时考虑节水、水资源保护措施,进行规划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研究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通过系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提出解决流域水资源问题的方案,基于水量和水质的统一配置结果,论证分析新建水源工程对解决规划区缺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确定工程的供水任务,拟定新建水源工程的规模。
(2)合理安排生态环境用水,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注重节约用水,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3)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强水资源立法和规划工作。建立和健全高效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是实施高效水资源管理的基本保障,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以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水资源权属与开发利用权属分开,实现城市与农村、水量与水质、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与需水在内的水资源统一管理。
(4)尽早实现初始水权的分配,发挥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开放水权交易是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有效手段,也是市场的要求。另外国内学者对水权分配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国家统一的模型应用到实际的水权配置中。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一些学者提出应用虚拟水战略进行水资源配置,探讨基于虚拟水理论的水权交易,是我国水资源配置制度改革的新思路。
(5)建议健全系统的后效性评价机制,迄今云南省仍未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建立系统的水资源配置合理性评价体系(社会合理性、经济合理性、生态合理性及效率合理性四大方面)是水资源配置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1]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R].北京: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2002.
[2]云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R].2002.
[3]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左其亭,陈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5]王浩,王建华,秦大庸.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水科学进展,2004,15(1):123-128.
[6]程国栋.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4):260-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