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错误背后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2014-04-16刘园
刘 园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莫厘中学,江苏 苏州 215107)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发现,明明是多次讲过的知识点,可讲了一遍二遍甚至是多遍,学生还是会错,而且总是在类似的地方出错。作为教师遇到这样的问题肯定非常头痛,特别是对于教学经验较少的教师,更是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应对。经过一个阶段的认真思考和研究,我发现如果教师能认真的分析学生错题中的共性和个性的东西即找到学生出错的原因,再用适当的方法来帮助他们走出误区,就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做题时出错的频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他们触类旁通,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有效!
1 教师要改变以往应对错题的方式
教师在对待学生的作业时,更多的是布置、批改、订正,对于错误集体讲解,有的甚至是逐题讲解,通讲一遍;或者对于班级中学生错的较多的题目全班分析讲解,可能这样一讲能让一部分同学恍然大悟,可一部分学生仍旧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下次出现当然还是会错,如果是少部分出错,可能教师会个别辅导,但如果只是按照教师上课时的思路照讲一遍,效果也不明显,有的教师就会将学生出错的原因归结为学生上课没有认真听讲或者是学习上不努力。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认真研究学生为什么会出错,错误的症结是什么?
其实,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题目要考的知识撑握有问题,特别是在像物理这样需要准确理解的科目。理解基础知识不准确不是学生不聪明,而是学生经过长期学习会形成自己独有的一种学习与思维模式,但是由于这些模式不可能是百分之百正确的,所以学生在理解知识的时候,按照自己长期习惯的不适宜的模式去理解,就会使知识发生扭曲,造成理解的不准确。这样一来只要一考学习理解不准的知识点,学生就必错无疑了。而教师如果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关注学生的思维习惯、认知上的差异和学生对知识理解上的偏差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2 教师要寻根究源、以例示范
如果教师能分阶段的将学生意识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整理、归纳并融入到新授课或者讲评课中,让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早早根除,那势必会大大提高上课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例如,浮力问题是初中力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考试时的主要失分点之一,在学习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及物体的浮沉条件时觉得不好掌握,难度较大,经常会出现一些典型错误认识,我就结合相应的例题详细分析了错误形成的原因;在和多学生沟通的基础上,理解了学生错误背后的原因,帮助他们突破了学习的障碍,正确的解决了学习浮力中存在的问题。
下面,笔者就以这节知识为例,说一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是怎样应对学生出现的错题的。希望能给各位同仁以帮助!
例如,在讲到“探究浮力的影响因素”实验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往往会出现如下误区:
误区一: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物体浸入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错因:当物体慢慢浸入液体,但未完全浸没时,物体受到的浮力确实会越来越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越来越小,但是引起这一改变的真正原因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发生了改变,但从实验表象来看是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发生了变化,对学生的知识构成形成了影响。
对策:新课前就对学生头脑中可能出现的误区进行预测,在教授新课时,边做实验边让学生观察,突出这一环节,索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出这一错误概念,再将实验反复“重现”,让学生通过多次观察得出结论: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其在液体中浸没的深度无关;只是在未完全浸没前,物体浸入越深,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而导致浮力发生变化。强化正确观点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误区二:浮力的大小跟物体运动的状态有关,上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
错因:不明确物体的浮沉条件与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关系,若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只受重力和浮力的作用,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悬浮;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由此可知,物体的浮沉取决于浮力和重力间大小关系,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浮沉即运动状态无关。
示例:将一个小石块和一个小木块一起抛入一杯水中,结果发现小木块浮在水面上,而小石块却沉入水中,就此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木块受到浮力,石块不受浮力
B.石块沉入水中,所受浮力小于自身的重力
C.木块受到的浮力一定大于石块所受浮力
D.木块浮在水面上,所受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
分析:本题易错选C,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以及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在液体中的运动状态无关。石块下沉是因为F石浮 误区三: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所受浮力越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所受浮力越大 错因:不能全面考虑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既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又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一定时,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所受浮力的越大;当液体的密度一定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所受浮力越大;当物体所受浮力不变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小。 示例:一艘轮船从长江驶入东海,比较轮船在长江和东海里所受的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于轮船始终浮在水面上,所以它受到的浮力不变 B.由于海水的密度大,所以轮船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大 C.由于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小,所以它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小 D.由于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大,所以它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大 分析:本题易错选B和C,原因是没有全面考虑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考虑到海水的密度大,而忽略了船排开液体的体积也发生了变化,误认为轮船从江面驶入海面,受到的浮力变大;考虑到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小,而忽略了液体的密度也发生了变化,误认为轮船受到的浮力变小。实际上由于轮船漂浮在水面上,即F浮=G船,且它从长江驶入东海时自身重力没有变化,所以轮船在江水里和海洋里受到的浮力一样大。本题应选A。 误区四:浮力的大小跟物体体积有关,物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错因:不明确V排 和V物 的关系。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V物,这时V物 越大,V排 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当物体不是浸没在液体中时,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的体积无关,而是与浸在液体中的那部分物体的体积有关。 示例:体积相等的实心木球和铁球,投入足够多的水中,静止后两球受到的浮力相等吗? 分析:易错解为相等,因为学生看到“体积相等”就认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原因是没有弄清楚V排 和V物 的关系。对于没有明确浸没与否的情况,应先判断物体是否浸没,然后再根据V排 与V物的关系及阿基米德原理或沉浮关系判定浮力的大小。这题由于实心木球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而实心铁球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故前者在水中最终漂浮,后者最终沉底,有V木排 其实,学生在认识上还有很多的错误,只要教师能深入学生的想法,真切的知道他们的错因,寻根究源,再以例示范,就能解决学生的错误,让他们少犯错,甚至不犯错! 新知识一直在学,错误一直不断产生,教师的摸索和思考是为了更好的在教学上帮助学生,让她们少走或不走弯路,但是最终我们还是应该将这种方法教给学生。教师不要期望只依靠仔细的批改作业、细心的分析错因,耐心的辅导,学生就会“改邪归正”,错误还是会不断出现在学生的作业、试卷和头脑中。设想,一张试卷30道题目,班级中有30个同学,不同类错解30人次,每个错解都要教师帮助他们寻根究源,工作量之大,势必使工作效率大打折扣,其效甚微。所以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错题的能力是关键!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1)教给学生纠错的方法:准备一个本子,将做错的题目按错误原因、分析、正确答案选择的原因的顺序一一记录下来,再进行批改,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讨论,了解自己做错的原因;(2)辅助学生纠错:对于有些同学无法自己纠错的,要求学生主动找老师或同学询问,对于本子上仍旧错解的题目,再单独帮助学生分析;(3)帮助学生养成纠错的习惯:拿到错题,要经常问自己为什么错,再分析原因,不会的做好记号,老师讲解时认真听。 总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对症下药,而学生一定不能只求知道答案,认识自己的误区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在学习的道路上成功,就应该清楚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想法,摒除错误的,储存正确的,只有这样错题才会越来越少。3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错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