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思考

2014-04-16

科技视界 2014年13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育人

周 倩

(扬州市职业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贫困造成上学困难,为了让这部分学生有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截止至2007年,随着《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教财[2007]90号文和《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教财[2007]91号文等一系列文件和办法的出台和下发,我国逐渐形成以“奖、贷、助、补、减 ”以及新生“绿色通道”所组成的六位一体的资助体系,为解决贫困生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政策支持[1]。

这些资助政策和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经济困难,但是仅仅依靠国家和社会个人等资金扶助,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因此,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同时充分发挥资助政策的育人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1 当前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现状

目前主要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新生绿色通道”和地方福利中心、地方企业设立奖助学金等构成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途径,而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部门和院系学生资助工作人员为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构成人员。

资助工作的审核申报等工作在资助工作整体工作程序中占很大比重,相对来说,其后续的管理和教育工作所占比重不是十分明显。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极易形成依赖心理,自立意识淡化。同时由于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激励教育未能及时跟进,部分学生甚至不愿及时归还国家助学贷款,从而丧失了资助工作的本质目的,既帮助教育和引导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困境。

2 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现状和问题

在现今的高职院校中,学生资助工作主要精力很大程度上是在前期的申报和审批环节上,而对于资助开展之后的教育和引导,各大院校各有不同,以扬州市职业大学为例,该校在学生资助工作进入审批环节之后,主要是以诚信教育为主开展后续的引导教育工作,例如诚信征文、诚信签名和讲座等等形式。在实际执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学生依赖心理重,主动性不强。部分学生在接受资助的时候,抱着一种“等、靠、要”的心态,自助意识不强。学生在接受资助解决暂时的求学和生活困境之后没有积极主动的去寻求改变现状的办法,而是消极的等待下次的资助帮扶。

2)资助工作人员引导意识不强,执行方式片面。部分资助工作执行人员在工作中注重对资助资格的审核和申报,但是相关工作结束之后没有进一步加强对受助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将资助工作局限在表面的接受申报—受理审核—发放资助这些环节上,而忽视对于受助学生的心理建设和积极引导。

3)对受助学生的情感激励不够深入。无偿资助最大的育人功能就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感恩情怀[2]。但目前看来很大一部分受助学生不但不能积极感恩于社会、感恩于祖国,反而在后续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不能很好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甚至有迟到旷课现象的产生。出现这样的现象,不仅是学生自我控制和约束力的问题,同时也是学校和老师在对学生情感激励方面做得不够深入导致的。

4)对受助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锻炼不够持续。目前的资助工作,集中在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和学习帮助,而对于学生个人的生存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锻炼不够,导致学生一旦离开学校或者没有了外界的帮助,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不够,不能维持个人的良性发展。

3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功能的一些思考

3.1 从思想上进行转变

资助工作的执行者和资助者要明确,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正确的思想与健全的人格是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资助工作应着力解决学生在思想、心理 、学习和能力发展方面的问题,注重物质资助与精神激励相统一,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进而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而作为受助学生,也应改变自身的依赖心理,从“等、靠、要”转变为积极寻求自身发展方向和途径,积极转变自身困境的主动姿态。

3.2 从目的上进行转变

不管是资助工作的执行者还是受助学生,都应在资助工作目的这一内容上发生转变。资助,不论是解决学生经济生活困难,抑或是满足学生发展,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始终是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最终目的。高校开展贫困生资助活动必须坚定这一目的,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各方面设定资助规则和开展后续教育管理工作。而作为受助学生,不仅仅是接受了国家或者社会的资助就完成了自己的职责,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各种学费减免或者奖助学金的发放只是从最基本的经济角度解决了当前的困境,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自己或者家庭面临的困难,还是要从自身振作起来,通过资助获得的在校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培养自己能够赖以为生的技能从而从根本上来说改变经济困难的局面。

3.3 从校园文化建设上转变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对学生进行资助教育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要求在对受助学生进行经济帮助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时候,需要充分的考虑到此要求,多开展一些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在学习上或者文娱表演、技能比赛等多方面的进步,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强心,进而感染身边的其他同学,在整个学校范围内形成“收获、传递、奉献”的良好局面。

[1]於建伟.从权利与义务、公平与效率视角探讨高职贫困生资助工作[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2]黄素君.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功能研究[J].中国计量学院,2013.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珠”育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