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研究

2014-04-16丁养斌王海菲

科技视界 2014年1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丁养斌 王海菲

(西安工业大学,陕西 西安 710021)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社会新知识、新观念的主要继承者,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正常交往、学习、生活、发展的根本保证。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3月颁发了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其中明确规定: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1]。因此,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不仅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倍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1 当代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适应社会需要的必备素质,是情绪产生的中介和基础,凡是能满足已激起的需要或促进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积极的情绪,否则,便引起消极的情绪。[2]

1.1 由于适应能力差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这种现象集中表现在刚入学的新生当中,面对新环境需要重新适应,部分大学新生入学后难以适应新的环境。首先是生活环境的变化,离开了父母面面俱到的呵护,来到了一个完全的陌生的环境,自己的生活圈子也尚未形成,孤独感随之而来。其次是管理环境变化,中学时是家长和老师的双重管理,大学则以自我管理为主,许多大学新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感到迷惘。[3]

1.2 由于专业课程学习导致的心理问题

在大学里,有部分学生,对学习无兴趣,缺乏学习动力,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的专业,没有学习目标。首先是在报考大学志愿时,对各专业情况不了解,因此填报比较盲目,当被所填报的专业录取,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所学专业并非自己喜欢的专业,但又不得不读下去,因而感到很无奈,从而缺乏了学习热情。

1.3 由于人际关系导致的心理问题

新的人际关系需要重新维护,大学生的生活圈子造就了一批新形式的人际关系,他们不单单是学习的伙伴更是生活的伙伴,新的人际关系需要新的方式来维护。首先是同学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的经济文化背景各异,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也不同,这给同学之间的相处造成了困扰;其次是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中,这就导致缺乏社会交往能力,或缺乏一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倍感精神压力。

1.4 由于就业压力问题导致的心理问题

当今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国家统一分配到现在的自主择业,进入大学后,学生们也由对前途的憧憬转向现实,,面对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就业压力也随之产生,使其成为大学生主要困扰之一。

2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2.1 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好的家庭氛围,必然对孩子的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健全的心理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是很多家庭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学习之外的事情全由家长代劳,对于子女的其它兴趣、爱好不给予支持,经常用命令、指责的方式强迫孩子做事情,这样的孩子在进入大学后缺乏独立性,往往很难很快适应大学生活;还有一些家庭对子女过分的溺爱和顺从,这样的大学生依赖性极强,一旦遇到困难或不顺心的事情,其心理就会产生巨大的波动,引起情绪失落、心理抑郁,极易引起学生偏激行为的发展。

2.2 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

我国应试教育色彩浓厚,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大多以考分为主,把成绩作为学生优差最主要的标准,有些学校片面强调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了大学生道德品质、价值取向、心理健康等全面培养,使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教育活动比较冷漠。在学校的各项评奖过程中,往往重视分数,这又强化了一些学生只重智育的思想,从而淡化了他们适应集体生活,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的积极性,变得自我封闭,还有一些学生当承受不了学习的压力时,就会走向厌学的极端。

2.3 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方面的不成熟也是造成其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最初出现的都是外显的一面,即表面问题;而其背后的原因,则是深层次的问题[4]。在大学时期,这是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他们经历的是在由不成熟趋向成熟的心理发展的过程。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全方位安排下成长,对事物缺乏独立的思考,社会经验严重不足,这就很有可能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进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他们害怕失败,当面对较大的挫折时,不能够正确认识,往往会产生心理障碍。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从心理学原理出发,引用唯物辩证法,客观地分析大学生中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表现和原因,帮助大学生确立心理健康观念,指导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各种实践活动。

3.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多种类型的心理咨询渠道

在高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比如 《心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讲授目的要明确,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而不是使该课程成为枯燥无味的形式教学;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目标,所谓健康目标就是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积极面对挫折和困难,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非常重要,通过新生心理测试、个体咨询、社团活动、电话咨询、心理健康讲座、QQ平台等多种方式,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加强心理咨询工作,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3.2 开展大学生开展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三观完善的有效途径是自我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重点把握。首先,开展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工作。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心理需求及感兴趣的心理问题,特别应选择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如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考试焦虑的问题、交友的问题、就业的问题等,这样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心理问题的危害,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减少和避免不利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促进了心理健康的发展。其次,开展自我心理咨询训练工作。在自我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大学生在接受别人咨询的同时,通过情感的交流,用自己的亲身感受、体会、经验去帮助其他同学。

3.3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活动多样,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针对大学新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明教育和文明实践活动,让新生入学后尽快熟悉校园学习生活环境。要一改过去“开大会、作报告”的枯燥模式;[5]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开展学术性的活动,以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比如开展文艺、体育、书法、公益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品位;充分发挥学生会及学校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加强对他们的管理、规范,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

4 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及成才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因此,在高校培养学生知识理论教育的同时,应当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身的学习、课余生活和身心的全面提高,而且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步。因此,面对大学生出现的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及国家发展的需要。

[1]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Z].教育部办公厅文件,2011.

[2]黄希庭,张进辅,张蜀林.我国大学生需要结构的调查[J].科学通讯,1988(2):7-12.

[3]苏文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J].人民学术论坛前沿,2010(4).2.

[4]张耀斌.我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引导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4).

[5]石玉娟.高校大学生入学教育的探讨[J].宿州学院学报,2009(2):137-139.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