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学校教学中的博弈策略

2014-04-16多杰扎西

科技视界 2014年13期
关键词:双语民族学校

多杰扎西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8)

1 教学主体师生间的博弈——“公地悲愤”

1.1 教育资源的“公地悲愤”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鲜明特征是“地广人稀”的小型社会。民族教育的最大的短板就是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其中教师资源匮乏十分明显。近几年国家“双基”教育的达标。民族学生人数明显猛增,这些因“双基”突击带来的民族学生不仅存在年龄差异,尤其文化水平良莠不齐。特别是有些普通学校与民族学校的兼并而学校数目在减少。部分撤并的普通学校的学生大量涌进民族学校。学生人数的过度增加,教师队伍的流失等,本来有限的教学资源捉襟见肘。学校的理性选择就是利用公共资源利益的最大化。学校过度透支公共资源。教师在日常的管理上过度耗散精力。双向过度消耗透支的结果,最终对教育教学的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质量的明显下降。这是民族学校追求规模化、教师个人能力有限且精力投入不足的“公地悲剧”的结局。面对民族学校管理机制、教师及学生三方存在“公地悲剧”的情况下如何赢得民族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也是新形势下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亟待研究与解决的新课题。

1.2 情感教育及交流的“公地悲剧”

民族地区学生家庭居住分散且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等实施寄宿制办法解决上述困难。也由于寄宿制等的原因,民族教育除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不足以外,民族教育中的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民族教育质量难以提升的重要问题。根据教育原理,个人成功或成才的70%的决定作用来自于家庭教育。印度之所以成为软件开发大国,也是因为印度家庭教育中对数学及逻辑学非常重视的原因。家庭教育缺失对学生的影响还不止这些。民族学生从小缺失父母的关爱无形中转移至对群体温暖的渴望及教师对他们的关注程度。但由于老师精力等方面的原因无以顾及学生情感方面的需求。另外,师生情谊也无以替代亲情。这种情感的“公地悲剧”也是需要通过牧区城镇化的实现等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2 学校及教师责任上的博弈——“零和博弈”

2.1 教师责任上的“零和博弈”

对教师实施责任上的 “零和博弈”,即实施教学与管理责任分流制。教师在学校及学生管理中减负、教学中增负,最终形成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零和博弈”。减轻教师对学校管理中的责任负担,摆脱民族学校中目前教师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更是工勤人员又要扮演亲属角色的尴尬困境,进一步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责任。减轻其它责任的目的是加大教学责任的追究力度。让教师有更多的支配时间与空间去研究教学、教材及学生等。

2.2 学校管理责任上的“零和博弈”

学校管理实施去后勤化,加强民族学校管理职能的转变。从目前学校校长主要管理后勤向管理教学质量的职能与职责转变。从后勤琐碎的事务管理及管理责任中解放出来,逐步形成校长负责教学制。建立健全教学督导与评价机制,实行绩效工资的激励机制相结合,提高管理效果,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促进目标责任制的落实。

3 教与学的博弈——“智猪博弈”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的矛盾的综合体。民族学生与普通学生的最大的差异是基础知识的差异,而且差距不小。因此,教师要针对每一个民族学生的实际,科学制订学业规划。学校也针对师生的实际实施对教与学的激励机制。通过学业考试、综合测评、中高考成绩的班级平均分及班级排名与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基础方面查缺补漏的实际付出与贡献等实施奖惩。同时,学校也加大奖惩力度,如末尾淘汰与个别重奖相结合,对班级平均分排名末尾的以解散班级为惩处,学生以成绩分流到其它班级,相应的教师与绩效工资挂钩,并参加培训、进修等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学生依学习表现及成绩每学年进行学生分班。通过这种形式的“智猪博弈”、“以一挟百”的博弈,促进教学中教与学对立统一的联动作用与综合效应。

4 双语之间的博弈——教育理性预期的作用

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的主要区别是民族学校中增设一门民族语文课程外,存在采用的教材(包括汉语文课程均采用西北五省区编写的教材)及教学要求的差异等。民族学生也因为语言接受能力等原因,民族地区实施两种双语教学模式。双语教学的提出及实践探索是改革开放后近30多年来的新生事物。两种模式的差异在教学中使用时主次不同。若两种语言中侧重以母语为主、以汉语为辅的教学称为双语教学一类模式。反之,称为双语教学二类模式。最近有研究者研究某地区实施的双语教学调查数据为样本,两种双语教学模式的利弊分析后得出初步的结论:从模式的博弈方面看,课业压力、母语保存、升学考试及母语感情等因素导致二类模式在当地呈现弱势。但现实对比分析发现,两种模式有阶段(中、小学阶段)、城乡、地区优势差异存在。但这种差异随着城镇化及学校硬软件条件的改善而有减小化趋势。在教育周期的理性预期看,二类模式却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升学考试制度、就业及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等因素加剧了模式选择的两极化。民族教育体系的尚未形成等严重制约着双语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由于教育观念及习惯势力等因素影响,双语教学的语言博弈长期存在。也由于监护人及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未来的双语教学模式中的决定权亦趋明显。现实已经表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及人类跨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任何民族思想上的禁锢包括语言上的自我封闭是没有出路的。

5 教育质量与教育特色间的博弈

双语教学质量是双语教学的生命,如果没有达到双语教学的质量目标而一味追求特色变得毫无意义。而且在未来的双语教学模式中具有决定权的监护人也不会选择双语模式。因此,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教育质量与特色之间的博弈将会演变为监护人与教师甚至演变为监护人与教师、学生和民族学校四方之间的博弈。这四方博弈中,短期行为看,双语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和学校为同盟方似乎具有某种相对决定性的优势。长期的教育理性回归与预期看,似乎是另一个同盟方监护人和学生更具有绝对的决定权,也决定着学校未来的命运。在这些决定权背后蕴含着人们对民族教育质量的期待及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的第一需要的满足等。教育是关系中华民族命运的千秋伟业,教育的发展周期比较长。在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办学质量与办学特色、办学规模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全民族的教育质量意识,建立健全提升民族教育质量的机制问题是摆在民族学校必须迈出的第一道门槛。

6 学校之间的博弈——双向选择机制

传统的观念与意识中只有学校选择学生的权利,没有学生逆向选择学校的权利。民族教育的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供给与教育机制的不断完善等,学校和学生之间双向选择的机制变为现实的可能性。这种选择博弈,不仅引发民族学校之间甚至与普通学校之间的竞争,导致学校间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从而形成民族教育改革的紧迫感、危机感和使命感。另外,要打破学校在行业中的垄断行为,回复原来的普通学校,把学校规模精品化式的方向发展。小规模、小班级式的质量化的办学思路及模式,有利于今后学校的发展,尤其在学校之间的竞争中没有过多的包袱,有利于学校内部的进一步调整与改革等。小规模、精品化是民族学校发展的理性的选择。

7 结语

民族教育滞后的因素很多,现实因素中家庭及社会教育的缺少甚至缺失有一定关联。教学是复杂的各方利益系统组成。通过教学主体师生在错综复杂而又相互影响的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博弈分析,对民族教育改革中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探索民族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1]多杰扎西.水中氢键的和谐文化探幽[J].中国科技信息,2008(17).

[2]陈晓端,席作宏.教师个人教学哲学:意义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1,03.

猜你喜欢

双语民族学校
我们的民族
多元民族
学校推介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双语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