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4-04-16张晶
张 晶
(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人文”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中是相对于“自然”、“天文”而言的,同“人为”意义相近。由此,广义的人文素质是指除人的自然素质或生理素质之外的后天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美国学者怀特赫在《教育目的》一文中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能教育是不完备的”。培养文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新潮流。为了能够应对许多重大项目和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重大课题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交叉与综合的需求,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
通过对多所院校四个年级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仔细分析,发现如下问题:
第一,在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已得到一定重视但教育效果不显著
调查问卷显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到了,但是对“素质教育成效问题”的回答中,80%以上的学生都选择了“表面素质教育,实际仍是应试教育”,由此数据表明素质教育在目前的高校中并没有得到切实的实施。究其原因,有国家导向尚未确立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之故;亦有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之故;还有高校传统教育体制之故;还有学生自身浮躁、急功近利之故。
著名教育学家杨叔子院士曾谆谆教诲大学生说“你们来大学干什么?三件事:第一,要学会如何做人;第二,要学会如何思维;第三,要学会掌握必要的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三者不可分割,彼此支持,相互渗透,而学会做人是最基础的事情。”从杨院士的教诲中我们可以得出,人文素质教育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知识运用的能力。如何改变传统教育教学体制和确立新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是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难点,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1]。
第二,学生知识结构中缺乏人文知识、哲学知识、日常知识等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对于人文知识测试中,学生回答正确率在50%左右,整体掌握的情况不容乐观,依然需要努力提高。在对哲学问题的测试中,对于基础哲学知识掌握情况一般,回答的正确率接近60%。但是对于较为深的哲学知识,学生掌握情况就非常不理想了。对日常知识的回答中,充分显示出学生知识面的狭窄。究其原因,一是,与发达的网络,垃圾知识的充斥,快节奏的生活关系紧密。表现在某些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追求“时尚化”“快餐化”“泡沫化”,他们满足于感官上的刺激,忽视精神境界的提升;他们迷恋“影星”“歌星”,却对“文星”“科星”缺乏兴趣;他们喜欢看武打、言情小说,却很少阅读中外经典名著;他们沉湎于卿卿我我的流行歌曲中,却对中外古典名曲冷眼相待。二是,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作为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是潜移默化的课程。浓厚的校园文化不仅对学生以学业的激励和文化的感染,而且可以陶冶情操,提升素养。理工科院校在营造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水平的校园文化上还需加大力度。三是,学生自身的兴趣对人文的关注不在主要地位。调查中显示,对于日常信息的关注度(见表1),娱乐信息的关注度排在第一位,共有864人关注。文学、哲学排名分别在第五位和第八位。由此可以看出,理工科院校学生对于文学、哲学的信息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同样也是造成人文知识缺失的一个原因。
表1 学生日常关注信息情况表
第三,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西方利益化导向的冲击衍生了教育的功利主义,这又使家长对子女培养的认识发生偏差。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独苗、家庭的太阳,各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学个好专业,有个好工作。他们把上大学看作是找到一份理想工作、获取高薪和个人发展机会的途径,而忽视孩子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从幼儿园开始,一切学习就围绕着高考展开,高考不考的不学,“闲书”一律不准看,有时间多背几个定理、公式,多记几个英语单词。在这种逻辑下教育孩子,很容易忽视孩子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由此学生也养成了只注重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的价值观,呈现一种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特点。“价值主体自我化削弱了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利他精神;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导致了大学生对金钱和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价值目标的短期化,使得大学生丧失了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出现了精神真空,丧失了人生的方向。”[2]
通过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研与分析,笔者主要从“内化”方面提出几点建议。内化是素质形成过程中渐变与突变、渐悟与顿悟的过程,是认识感受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
第一,在学习人文知识中提升人文素质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人文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内化。人文知识积累和内化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主动性,关键在于“博学”和“睿思”理念的形成[3]。
“博学”是指学生应不仅限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学习和掌握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从而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在“博学”方面,高校应提倡大学生多读一些人文名著来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还应该建立相应的“学分制”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重视读书、养成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睿思”是指在学习知识时要敏于思考、勤学好问,从而将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质。
第二,在社会实践中提升人文素质
暑假的“三下乡”活动、科技下乡活动等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以致用,还可以体会到农家生活的艰辛与劳累;不仅可以理论联系实际,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社团活动就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一个途径,如社区援助活动、青年志愿者、看望孤老残幼等活动,是课堂的延伸,是将有着共同爱好或目标的同学聚在一起,具有课堂活动无法替代的作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大学生体验到奉献和助人的快乐,而且可以唤醒学生对道德缺失的认识。
第三,借助新兴媒介提高人文素质
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新老媒体百花争鸣,校报、校刊、校内广播、校园网、博客、微博、微信、BBS等传播媒介成为了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些媒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起到积极的效果。特别是要加强对校园网、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积极对学生开展正面引导、指导,使他们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第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人文素质
首先要加强校园思想道德建设,营造一个积极的校风。其次要改进学校德育课的教学。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探索教学效果的检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
加强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纯的人文知识填补,而需要关注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内化。
[1]卢嘉锡,等,主编.院士思维:卷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128-133.
[2]荀国稳.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成因分析[J].前沿,2002(11).
[3]杨永欣.博学 蓄能 睿思 立志:谈当代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素质[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