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哲学视角下把握“美丽中国”建设
2014-04-16尹轶
尹轶
(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生态哲学视角下把握“美丽中国”建设
尹轶
(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第一次明确提出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目标,到“五位一体”,再到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足以看出党和国家是站在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生态问题进行理性反思后,做出的重大决定。我们如何走一条既可持续发展,又绿色发展之路呢?从生态哲学的视角来把握“美丽中国”建设就将具有理论价值。
生态文明 生态自然观 生态经济观 生态价值观 生态消费观
2013年持续大规模的雾霾污染范围涉及了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影响人口约6亿,这再一次的凸显出我国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冲突,也引发了要建设生态文明的觉醒。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从而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方面我国要走向富裕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另一方面又要走向子孙万代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那么以生态哲学的视角来把握“美丽中国”建设就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1 生态自然观
“自然”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范畴。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1](P228)唯物主义是这样,自然观也是这样。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蒙昧阶段、效仿阶段、征服阶段后,当人们在尽情的享受文明所带来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恰恰忘记种种享受背后产生的严重后果。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且当这种破坏足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时,人们才不得不予以关注,所以生态危机的日渐严峻使人开始认识到自然的价值时,就步入到和谐阶段,形成一种生态自然观。这种价值观的转变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只有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也有利于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
因此首先要遵循最小化原则。人口的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对财富的追求,力求最少增长、最小消耗、最低奢求,其界限在自然界自然化的限度以内。实际上也是一个最大原则,一旦超过这个界限,自然界就无法自然化了,生态平衡就会遭受破坏,人自身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因此最小原则就是供人正常生存、生产和生活的最低消耗,所对立的是过度奢侈和无计为生。其次要遵循绵延原则,人类要减慢人化的速度,以提供足够的时间让自然恢复生态平衡,正所谓“一张一弛,生生息息”。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2013年发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自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消耗可再生资源的速率开始超过再生能力,出现生态赤字,与全球及大部分国家类似一直处在生态赤字之中。2008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为2.1全球公顷,尽管只是全球平均水平的80%左右,却已接近中国人均生态承载力(0.87全球公顷)的2.4倍,即中国对生态资源的消耗实际上要通过约两个半中国才能满足。2008年,我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在105个国家中排第74位,远低于很多发达国家。如果全球都以中国目前的人均生态足迹水平生活和生产,我们需要1.2个地球。如果全球以美国的人均生态足迹7.2全球公顷来生活的话,我们需要4个地球才能满足供给。最后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自然环境是由各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自然地理的单一成分组成的综合体。正如黑格尔说:“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按照名称虽仍然可以叫做手,但按照实质来说,已不是手了。”人们在开发和利用自然时,必须从整体出发考虑和评价人类的实践活动,决不能从某一组成部分或者从某一自然资源的优势出发,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作出评价。总之,树立生态自然观就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人类社会正确的发展道路。
2 生态经济观
关于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当今主要有三点观点。以《没有极限的增长》为代表的经济乐观论、以《增长的极限》为代表的环境悲观论,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而第三种生态经济论则从系统论出发,认为社会经济系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生态系统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最大限度。主张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经济增长和技术发展本身不是解决问题的保证,而是社会发展的量度;经济增长如何发生,技术朝什么方向发展,决定着能否实现生态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框架,社会应该在这个框架中采用最有效的方式来管理资源,使所有的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首先要遵循协调发展规律。生态与经济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能否协调发展,关键取决于人类经济活动干预生态系统的程度与方式,把握一个合适度,坚持一个平衡度。既可使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又不超越生态系统自我稳定机制所允许的限度,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持续生产力。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就是人类干预、改造、利用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的“最适度”,人类的任务就是使自己的经济行为为遵循或接近生态的“最适度”,建立起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机制,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其次要遵循生态位规律。用生态学中生态位规律的观点看,任何一个经济实体都必然有其特殊的时间与空间上的生态位,以及有其特殊的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和条件,以及它在这一状态下的特有行为和作用,很少有两个经济实体能长期占有同一生态位。应用在企业经营上就是,同质产品或相似的服务,在同一市场区间竞争难以同时生存。每个人都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即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经验、行业趋势、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位置。最后要遵循生态经济最小量规律。科学家在研究了各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的影响后发现,当一种植物所需要的某种营养物质,降低到该种植物最小需要量以下的时候,这种营养物质就会限制该种植物的生长,这被人们称为最小量规律。在一个系统中,不论是生态系统、经济系统、还是生态经济系统,系统功能的发挥不取决于系统中最强最优的环节,而是取决于最薄弱的环节。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生态经济观要求要充分考量资源环境的实际承载力。
3 生态价值观
自然界具有价值不?德国哲学家尤纳斯认为,对生命的肯定就是内在价值。所有生命存在皆追求生存。“每个生命有机体皆通过呼吸与吸收营养在肯定自我,否定虚无。”这里所表现的对生存的渴望与肯定,及对生命的肯定,是“所有价值的基本价值”,是生命“本身的善缘”,是生命的内在价值。[2]所谓自然界价值有两层含义:一是它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二是它满足其他生命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维持地球基本生态过程的健全发展。
1997年5月14日路透社以《研究发现,我们每年欠地球33万亿美元》为题报道说,美国国立生态分析和综合研究中心,一个由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估算了地球的生态价值,包括空气、海洋、河流和岩石的价值,例如,森林为人类提供新鲜空气每年每公顷的价值141美元,气候、气流、水、土壤形成与营养物质循环,以及垃圾处理、生物控制、粮食生产、原材料、消遣与文化娱乐每年每公顷的价值969美元。这个研究小组在美国《自然》杂志发表文章说:“就整个生物圈来说,每年它向人类提供物质的价值估算在16万亿至54万亿美元之间,平均每年为33万亿美元。这肯定是个最低估算。这些物质大多数是在市场上没不到的。”33万亿美元,这是一个什么数字?全世界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30万亿美元,几乎是地球生态价值的贡献。上述研究小组的文章说:“如果没有生态学生命保障系统的贡献,地球的经济就将停滞。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地球对经济贡献的总价值是无限的。
自然是非常宝贵的。它具有价值,而且是终极的价值。美国学者罗尔斯顿在《哲学走向荒野》中说:“如果我们是在拥有了整个世界后很快又会失去他的话,这样的拥有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可能会在经济价值上有所得,但如果我们会因此失去很多科学、美学、娱乐、宗教等价值,会失去自然历史的一个仙境,失去一个既超越我们又支撑我们的完整野性的领域,甚至在这交易中会失去我们灵魂的一部分的话,获得一点经济利益又有什么意义呢?”生态价值观要求我们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4 生态消费观
既然资源是有限的,经济运行过程中也秉承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而消费也是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从社会当中的重要个体的角度来讲,不当的生活消费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能源,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西方国家的传统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在1/5的世界人口占用和消费了3/4的世界资源的基础上的。占世界1/5人口的中国不可能效仿西方国家工业化模式,重复他们的经济增长过程。虽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还要看到,我们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需要社会从整体上步入小康,经济也开始由短缺经济向剩余经济转变,由“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以促进经济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果,但这里的“消费”绝不是奢靡的炫耀似的消费,也绝不是那种不正当、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方式,而是一种积极消费、是一种适度消费。中央的八项规定也是规范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带头摒弃奢靡之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所以树立生态消费观首先要面向全体公民要提倡更为公平的适度消费模式,不鼓励少数人的高消费、超前消费、挥霍消费及畸形消费。国家、政府的公共政策和财政援助也应更多地用于旨在减少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上,减少城乡贫困人口上。其次提倡面向未来的更加可持续的消费方式,从“高消耗资源、高排放污染、高物质化”的类型转向“低消耗、低排放、非物质化”的类型。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保护和补充可再生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可以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做起,从衣、食、住、用、行等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做保护生态的实际践行者。最后要提倡以广大消费者为中心的发展政策,政府应从保护生产者转向保护消费者,包括为消费者提供商品与服务的信息、产品健康和安全标准,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同时也要使消费者在市场上获得低价、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总之,生态消费观就以适度消费为特征。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李文潮.技术伦理与形而上学——论尤纳斯的责任伦理:[A].中欧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术研讨会.2002.
from the report of the Seventeenth Party Congress proposed to "buil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first time put forward the basic goal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to the "five one", and then to the eighteen building "beautiful Chinese", eighteen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to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enough to see that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level,rational reflection on the serious ecological problems appear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major decisions. How do we go a wa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green development path? From the view of eco philosophy to grasp the "beautiful China" for u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of theoretical valu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natural view of eco economic view of ecological values of ecological consumption concept
尹轶(1977-),女,河北省饶阳人,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党校副教授,学士学位,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