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
2014-04-15刘全
刘全
〔关键词〕 物理教学;实验;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合
作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5—0090—01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学科,做好物理实验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极其重要。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手段。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和基本学习方法。观察实验,可使学生了解物理世界、丰富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观察物理现象的条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观察的兴趣和习惯。我在《大气压》一节的教学中,首先演示母子管实验,在大试管中注入水,将略小的试管放入大试管中,然后提问:若手拿大试管倒置,小试管如何?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小试管会受重力而掉下。实验后,学生惊奇地发现小试管不但没有掉下,反而在滴下水的同时,缓缓上升。教师及时点拨:是什么使得试管缓缓上升的呢?是大气压。学习了《大气压》这节课我们就可以解释这一现象。一个有趣的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堂课学生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
当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注重培养观察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培养学生平时善于多观察自然现象和身边事物的习惯。比如在乘公共汽车时只要稍加留意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物理问题:汽车突然起动,乘客为什么会向后倾?而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什么向前倾?路旁的树木为何总是向后退?为什么汽车在上坡时司机要将速度减慢?刹车时为什么汽车不会马上停下来?等等。可见,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对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相当多的学生只会看书考试,而不会动手做实验。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一边实验,一边思考,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实验操作步骤。
除了让学生做完课本上的学生实验外,还通过制作教具、学具,把许多演示实验也改成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如演示浮力的大小,电流强度跟电压的关系等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这是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认真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正确理解原理,明确实验目的,认真设计步骤,详细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特别是一些实验出现了误差后,要求学生认真讨论,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风。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还成为学生掌握生存知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可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实验方案设计的合作;二是学生分组实验的合作;三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合作。
首先是实验方案设计的合作,要强调每个学生在分组实验前都要自己设计方案,到实验课时,同时要求他们把方案拿出来,共同研究探讨,从中进行方案择优,再补充优化方案。
其次是在分组实验时,学生动手实验时的合作,这是关键点。要学生讲究团队精神,重视彼此间的经验交流和探讨,要手、脑、眼同时工作,合作者之间要目标一致,步调协调,分工操作,共同完成实验。实验完成后,还可以就实验过程进行研讨,交流经验信息。
此外,要利用学生参与组织教学。在做演示实验时,轮流邀请两三名同学到讲台辅助教师组织实验。这样有利于师生的相互沟通,使教学气氛更加和谐。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物理实验的重点和难点,是实验的关键所在。采取独立设计方案,积极参与实验的做法,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主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启迪,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育方式,巧设疑问,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质疑、批判、探究、分析、解决新问题,真正获取知识并提高创新能力。通过运用实验原理对实验过程的设想、分析,把学生自己的个性融入到实验中去,提出自己的实验步骤,这本身就是一个激励学生克服惯性思维和心理定式,求新、求异、创新的过程。到学生分组实验课时,再把一个思考的过程简略地分析给学生,起到“师傅领进门”的作用,同时让学生跟老师的方案、或者学生之间的方案进行对照分析,通过争论辩论——方案择优——实验验证——再分析提高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开展实验的兴趣,体验创造的乐趣,激发创新的意识。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物理教师要优化实验教学方法,把实验、观察、思维、传授新知识及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编辑:张 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