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糖尿病肾病
2014-04-15唐英何立群
唐英 何立群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0021)
从脾论治糖尿病肾病
唐英 何立群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0021)
糖尿病肾病是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水肿等。中医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尿蛋白水平,延缓疾病进展。本病与脾关系密切,脾虚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故提出从脾论治、兼顾治肾的治疗大法。
糖尿病肾病 中医病机 中医药疗法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1ogy,DN)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病变之一。随着我国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DN的发病率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的糖尿病患者约有9200万,而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达20%~25%[1]。DN是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西医对其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蛋白尿水平,延缓其肾功能的进展。笔者基于“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基础,提出应从调理脾胃入手治疗糖尿病肾病。
1 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而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病”范畴。中医学中并无糖尿病肾病的称谓,在中医文献中,本病应归属于“消渴病”的变证范畴。文献中记载的消渴日久出现的水肿、尿浊、肾消等症与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消渴其久病变,或发痈疽,或成水疾。”清·《杂病源流犀烛》云:“有消渴后身肿者,有消渴面目足膝肿而小便少者。”明·《证治要诀》云:“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气,在溺中滚涌,更有浮泥面如猪脂。”这种尿浊如脂见于糖尿病肾病大量蛋白尿者。唐·《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云:“渴而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为肾消病也。”故糖尿病肾病可归为消渴后水肿、尿浊、肾消等范畴。
2 脾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尿浊、水肿、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及理化异常,其形成在五脏之中与脾关系最为密切。《素问·奇病论》云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素问·通评虚实论》亦云“……消瘅……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糖尿病肾病源起于糖尿病,膏粱厚味、肥甘美味是糖尿病发病的直接因素,亦是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发病因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靠脾胃运化为水谷精微而营养五脏、洒陈六腑,维持人体脏腑功能的动态平衡。若长期恣食肥甘、醇酒厚味则损伤脾胃,脾气虚弱、脾失健运则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脾不升清则水谷之精微随尿液下流,而见尿浊之证。张琪教授认为糖尿病肾病早期出现尿微量白蛋白,乃脾气虚衰,上输精气不能归于肺而布散全身,径走膀胱,治节无权所致,脾虚是糖尿病肾病发病和病机演变的关键环节[2]。脾胃居于中焦,为气血津液运化升降的枢纽,津液的输布有赖于脾气的正常转输。脾气亏虚,升降失司,则水津失布,不能布达全身,以致水湿停滞体内,泛于肌表则见水肿。彭万年教授[3]认为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是糖尿病肾病转化及进展的关键因素,脾气虚弱在糖尿病肾病各期中都占有很大比例,在发病过程及病机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先天之精依赖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才能发挥其生理效应。又脾虚失运,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蕴热化燥,胃火炽盛,下损肾阴,久而阴损及阳;脾虚失运,不能输精于肾,肾精不充则肾气不足,肾气虚则肾阳衰微,肾失固摄,约束无权,临证见面色白、腰膝酸软、全身浮肿等症状。可见饮食不节、贪食甘美是导致本病的直接因素,其病变首先发于脾,迁延数载,久而及肾,以致脏腑功能失调,精微外泄,痰湿瘀血浊毒内生。脾虚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3 从脾论治,兼顾益肾
《杂病源流犀烛·脾病源流》所言:“盖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待养于脾。故脾胃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不能自生,凡治四脏者,安可不养脾哉。”脾病则各脏均可受累而病,脾气虚则五脏俱无气所充而虚。李中梓在《医宗必读·卷一》中曰:“夫脾具土德,脾安则土为金母,金实水源。土不凌水,水安其位,故脾安则肾愈安也。”《医学心悟》亦云:“治渴初宜养肺降心,久滋肾养脾……然心肾皆通乎脾,养脾则津液自生。”由此可见,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应先治脾,健脾以益气,升清以泻浊;久病及肾,治疗上又需兼顾肾气,调整阴阳。脾虚不能制水,以致水湿停聚,水为阴邪,易伤阳气,日久肾阳亏虚,脾失温养,则水湿壅盛而水肿更甚。近代学者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上亦多从脾虚立论。糖尿病肾病以蛋白尿为主要表现,龚丽娟认为蛋白为人体之精微,由脾化生,由肾收藏,蛋白尿的出现当属人体精微物质的外漏,她提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肾元亏虚,湿瘀阻络,肾元亏虚为本,涉及肝脾诸脏[4];湿热瘀血为标,贯穿疾病始终。治疗上遵循“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的理论基础,重视调理脾肾以治本。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补肾,使肾中精气更加充足,气血得以生化,水湿得以健运。叶景华教授认为糖尿病肾病长期迁延不愈,穷必及于脾肾,脾阴不足不能化生津液,强调补脾重在健脾,因脾为湿土,土湿才能滋生万物,补脾气以固下脱之阴津,养脾阴可化涸竭之津液[5]。
综上所述,脾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从脾论治糖尿病肾病具有充分的理论基础,临床应用可行性高。
[1]Yang W,Lu J,Weng J,et a1.Preva1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N Eng1 J Med,2010,362(12):1090
[2]王晓光,王亚丽,张琪,等.张琪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陕西中医,2004,25(12):1116
[3]彭万年.糖尿病肾病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
[4]刘苏,叶丽芳.龚丽娟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江苏中医药,2013,45(8):15
[5]张彤.叶景华主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经验.中医药信息,2003,20(3):29
R259.872
A
1672-397X(2014)05-0070-02
唐英(1977-),女,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从事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药治疗。
何立群,he1iqun59@163.com
2014-01-22
编辑:傅如海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2010L024A);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项目(ZYSNXD-CCYJXYY);上海高校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