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现代化的强力支撑
2014-04-15杨光
■杨光
日前,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重要论断,将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信息化是推进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环节。准确把握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承担起支撑信息化、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责任,对于信息通信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化是追赶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
“现代化”是一个有时代性的概念。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就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在上世纪40~6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即工业化,并进入了“第二次现代化”阶段,即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早在1964年,我国就提出了建设“具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之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已接近完成第一次现代化,与1960年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相当。然而,按照第二次现代化的标准,中国的现代化实现程度还很低。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领导人提出中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目标,其中,到2050年前后,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专家预计,按当前的现代化发展速度,中国有可能提前十年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目标。其中包含的一些主要现代化指标为:在经济现代化方面,关键经济指标排名进入世界前40名;在社会现代化方面,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百分之百,城市化率和信息化率超过八成;在政治现代化方面,建成民主、自由、平等和高效的政治文明等等。由于中国的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前所未有。因此,中国需要寻求现代化的高效路径,大幅度降低现代化的成本和阻力,提高国家创新能力。
信息化是现代化最新的时代特征
信息化说到底就是在国家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机器,特别是材料、能源、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的工具系统,是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奥汀格提出材料、能源、信息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3种基本资源。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各国开始重视信息资源的战略意义。1984年9月,邓小平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为我国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明了方向。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以美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世界范围内掀起强劲的信息化浪潮。作为一个历史进程,信息化的兴起,目的是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质量与速度。由于信息技术加速融入经济、科技、社会各方面发展之中,江泽民同志在1991年提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都离不开信息化”。
进入新世纪,发达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步伐加快。数据表明,虽然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将增加30%的投资,但可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从而增加85%的经济效益。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并举和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的重大命题。
最近几年,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创造出崭新的“信息物理空间”,为在资源、环境刚性约束下继续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对此,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有力的论断:“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信息化的重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但无不是着眼于对现代化的战略意义来判断的。随着信息化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国家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我国对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已经到了离开信息化,各项现代化建设事业就难以为继的重要程度。如果说,20年前,我们对信息化的高度重视还主要出于领导人高瞻远瞩,更多是为了在历史进程中不掉队,那么,当前,信息化已经是现代化建设和国家间竞争的主战场,是一场必须取胜的竞赛,必须放在优先和首要的位置来考虑。
信息化全面支撑现代化建设
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网络信息是跨国界流动的,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企业、群体,是否掌握信息的主导权,以及掌握信息量的多寡,决定其国力、实力、核心竞争力。
当前,主要发达国家仍在延续第二次现代化进程,其中的一些主流趋势和现象,比如经济领域的全球化、智能化,社会领域的知识化、网络化、社区化,个人领域的创新、合作、学习化、个性化,等等,无不高度依赖信息化。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第二次现代化的关键期。一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另一方面,环境、资源的制约越来越大,遭遇现代化“陷阱”。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善,为中国站在新的起点,实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五位一体”、“四化同步”,勾勒出我国现代化发展新的战略思想与路径。深入考察发现,“五位一体”的协调,新“四化”的同步,都需要信息化更有力的支撑。
“五位一体”离不开信息化全面支撑。今天的经济现代化,高度依赖信息网络化,从网络购物、电子商务到企业信息化、智慧工厂,生产端与消费者都在发生革命性变化。而要打造现代型、服务型政府,必须逐步建立以公民和企业为对象、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并扩大其覆盖范围,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要优化社会管理,维护安全稳定,更离不开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如果不能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培育健康的网络文化,很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尊重奉行的主流。而要进一步实现教育资源、社会保障等均等化,离不开优质教育资源网络的共享,离不开多层次、交互式网络教育培训体系,也离不开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医疗服务信息化的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的崭新课题。借助信息化手段,我们应对生态危机的能力不断增强,通过人对环境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更深入的智能、更智慧的决策,带动现代绿色经济的整体发展。
“四化同步”需要信息化发挥更大作用。专家指出,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农业现代化是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最基本的支撑,而信息化是唯一没有实体形态的,是一种信息通信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入融合,是贯穿始终的历史进程。在新“四化”中,信息化的渗透性最强,生命力最旺盛,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极大的提升和促进作用。
信息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信息产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信息网络是国家的战略基础设施。信息通信业应站在国家现代化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自身作用、价值、意义的认识,不断加快自身发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努力建设网络强国,培养更加具有信息社会意识、技能、素养的现代公民,以信息化全面支撑“五位一体”发展大局。